分享

[黄石文坛]客家人的乡愁——张锡康《梦绕桃源》读后 /罗钰润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罗钰润,笔名姜东牛,湖北新洲人,1938年出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曾任黄石市直属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语文教师和教导副主任、市教育局工农教育科科长兼市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市文联副主席、黄石市教育局副局长兼市高校招生办主任、黄石市教委副主任、调研员等职。多篇教育论文曾获全国以及省、市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著有《东牛散墨》《教育散论》等。

客家人的乡愁  

——张锡康《梦绕桃源》读后 

张锡康世兄从远在祖国南疆的鹏城邮来《梦绕桃源》书稿,并嘱写序。我秉持大札,不由喜出望外,感到由衷的高兴。高兴的是锡康兄退休后,勤于笔耕,所取得的可喜成果。为书写序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但我能够成为这本书的第一读者,先睹为快,实感荣幸。  

锡康兄是广东省梅县(今梅州市)客家人,原名棉元,出生于“好义第”书香世家。先父张引士,早年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投身于辛亥革命,曾担任黄埔军校教官、粤军第一师上校参谋(师长李济深)。一度因病赋闲回归故里,在家养病期间,不顾病体,创建“桃源公学”,兴教育人,造福乡梓。1937年因肺疾,不幸英年早逝,时年47岁。当时锡康兄年不足三周岁。年幼丧父,孤儿寡母一群(兄弟姊妹六人),苦居在老家梅县穷乡僻壤的桃源山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其可想而知。  

历经困苦的磨砺,锡康兄意志坚韧、勤奋好学,读书从小学直到大学,品学兼优,是一名不断追求进取的优等生。然而,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1957年,他正在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读“大二”,尽管他品学兼优,尽管他是班上一名优秀团员干部,可是他为了保护同学没有交上抄录同学的“大字报”记录而被打成“漏网右派”。但他胸怀坦荡,为人忠厚,忍辱负重,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崎岖与坎坷,淡泊名利,甘当红烛,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闽西贫困山区,坚守杏坛,教书育人,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也正是因为年幼时,锡康兄在历经最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得到了故乡——桃源山村丰厚水土的滋养,得到了故乡涓涓乳汁的哺育,因此他“难忘乡梓”,对故乡一往情深,感恩不尽。情至深处无言词,落于笔端写乡愁,从而撰写出《梦绕桃源》的动人篇章。  

《梦绕桃源》是一本凝聚了一位古稀老人满腔乡愁和心血的著作。作者1995年在闽西永定一中退休后,携相濡以沫的老伴一起来到深圳,跟随儿女居住在梧桐山下养老。应该说养老才是他现今生活的主旋律。可是,当他受到故乡邀请撰写村史之时,浓浓的乡情,却一触即发,文思泉涌,忘却了休息与养老,挥写故乡的村史而不可收。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论是寒天酷暑,埋头伏案,坚持不辍。为了搜集撰写资料和对乡村历史的考证,他甚至不顾年老体弱,赴梅州、回故里、走永定、访龙岩、奔广州,跋山涉水,长途奔波,对于辛苦和劳累都在所不辞。人到古稀之年,有这种全心乐于为故乡撰写乡村回忆录的执着精神,确实是非常之难能可贵。  

《梦绕桃源》还是一本热爱故乡充满赤子情怀的著作。作者自1953年考上龙岩师范学校始,直到保送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汀师范工作,再后来调往永定一中任教,离开故乡半个多世纪,却“乡音无改,故土难离”,不忘故土的养育之恩,对故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对故乡的“天街”、古老的土楼、华侨的新屋、学堂的旧址,还有春节大锣鼓、元宵舞金狮、客家山歌、汉戏和汉乐,都怀有浓厚的乡情。因此在《梦绕桃源》中,所回忆和撰写的许多家乡人和事,都寄托了他对故乡桃源的怀念和感恩。诸如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引士公、味真公、松延公、张公民达将军(原粤军二师师长东征时英勇殉职;叶剑英为参谋长)、五叔、温阿婆;还有张公衍元、梓元兄、维宽兄、春兰嫂、寿哥、丰姐、张觉尘校长、村支书张少华以及桃源村众多的子弟们,在撰写的过程中,对他们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一字字一句句深情的描写,怀乡之情愫,感恩之心潮,奔涌流淌于字里行间。书中情感充盈,内容丰富,从桃源村的一个侧面,生动质朴地展现了客家人源远流长的发展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色彩斑斓的文化史。  

所谓客家人,清末外交大臣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黄遵宪在诗中写道:“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展转来海滨。”作了很简明的阐释。桃源村张氏家族一世祖化孙公,在他遗留的诗中更加具体地写道:“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地移居闽上杭”。据史料记载,张氏家族于宋朝时期因躲避战乱等原因,从河北清河郡(今清河县)南迁福建上杭。后来为求生存和发展,又多次展转迁至闽粤交界处一片荒蛮的山区,开辟了这块风水宝地,取名“桃源”。“拓荒”开辟新的移居生活,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既要有顽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要有敢于不避风险的勇气。书中所描写的桃源山村近代华南虎伤害村民的事实,由此可以想见,以往古代客家先民移居拓荒建村之艰辛,生活环境之险恶,能够繁衍生息是多么的不容易。  

追溯和寻踪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历经悲欢离合、颠沛流离、艰苦奋斗的历史。因为战乱、灾荒和穷困,后来许多客家人,又从桃源以及大陆沿海地区,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过番”(客家语:出国)求生,或移居祖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或乘风破浪奔赴东南亚,或远渡大洋,奔走欧美。正因为他们饱经沧桑,历经磨砺,客家人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敢闯世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求生存和发展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劳,特别能奋斗,不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能凭着自己聪明的头脑和智慧,用勤劳的双手,勇于打拼,发财致富。客家人“重信义、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承先孝友垂千古,裕后诗书继汉唐”(张氏家族南迁一世祖化孙公诗句),即令是远离故乡,走到天涯海角,他们都不忘故土,传承古老的中华文明,他们既爱家,亦爱乡,更爱国。《梦绕桃源》中所汇集的“故乡的记忆”、“桃源乡情见闻”、“文化传承的先行者”、“一代侨商”、“成功的企业家”以及“山村栋梁”等等几十篇文稿中,对此都作了生动地书写和描绘。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国家才有光辉灿烂的未来。《梦绕桃源》所撰写和反映的桃源客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弥足珍贵,很具有可读性,同时还具有传承后世、激励来者的重要意义。祝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薪火世代相传,光照千秋!

[黄石文坛]罗钰润读余一梦《梦影心痕录》:思考悟人生 思辨见智慧   ——

[黄石文坛]罗钰润读廖美泉散文集《歪瓜正果》的感想《一面珍贵的“镜子”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