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易学中的四大误区。

 金愿阅读 2020-07-30

自孔子之后,易道失传,一些权威学者、理学大家、易经名流,或风水师,离象解《易》,不得要领,形成了四大“误区”,主要表现在:

1、“四象误区”。前人以“老阳、老阴、少阳、少阴”,解释《易经》之“四象”。子曰“《易》者,像也。象也者,像也。”说明《易经》之象,为自然之现象,即天象、地象、物象、理象;“老阳、老阴、少阳、少阴”,不伦不类,怪异荒谬,不见于经传,不知其象何物,于解易无作用,于经文无依据,名曰“四象”,实则“四不象”。四象之内容,本文认定为万物之属性,分阴阳各四类,见前文——八卦的三重性。

2、“变卦误区”。前人因不识象,不知象、数、理、卦、辞的逻辑关系,以致无法解通《易》辞与卦爻象之间的关系,如是采用“变通”之法,通过变动原卦来解易。即将☰、☷、☳、☴、☵、☲、☶、☱八个基本卦,通过人为改变其中之一爻、两爻或三爻,使之阳变阴或阴变阳,如☰变上划,则为☱;变中划则为☲,变下划则为☴,三划皆变则为☷,通过“变”,乾可变成“坤、震、兑、巽、坎、离、艮”七卦中的任何一卦,形成八卦互通。这样,在解六十四卦之卦爻辞时,通过乾卦解释不通,则变为坤卦来解释,坤卦解释不通,又变为震卦或兑卦来解释。这种主观“变通原文”之法,既不合语言翻译逻辑,也无规则可循,实为乱《易》之源。事实上,在远古时期,信息的识别、传递非常困难,故《易经》尚易简,《易传》曰“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tuí)然示人简矣”。如以变卦示人,则无以定制,无所规矩,无法沟通,无以传递信息,也不合语言逻辑。

3、“义理误区”。以理解易,脱离易象,使《易经》之卦爻辞脱离卦爻象,成为无源之水。这种现象大概始于魏 ,盛于宋。魏又以王弼为代表,宋则以程颐为代表,宋朱熹则兼而有之。义理解卦者,大抵脱离易象,直述己意,似是而非。如王弼曰“大有,则必元亨矣”,殊不知,大有未必元亨,现实中“为富不仁”、“大有不善”、“大有不亨”者多,此皆离象解易之故。

4、“占筮、风水误区”。《尚书序》认为,《易经》属于言大道之书;综观《易经》本义,毫无疑问亦为言大道之书。尤其是六十四卦之经文部分,以象为本,以爻为变,以卦为断,以理为示,以辞为言,所言皆为事物变化之理,并无占筮、风水之说。古往今来,占筮、风水文化,多引用、借助或曲解《易》理,辅会以五行之说,形成《易》即占筮、风水之误区。诸如此类,致使开启中华文明智慧之《易》,云掩雾笼,神秘难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