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诗写尽眼前与远方

 国学正典 2020-07-30


内容来源:庚子岁首,徐晋如老师携手秦汉胡同国学书院共同推出的《中小学古诗文同步精讲》在线课程第 30 讲。

主讲嘉宾:徐晋如,著名诗人、词人、古文家,《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度青年领袖。著有《大学诗词写作教程》《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等。

注:国学正典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主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 | 正典君
第  996  篇深度好文:1686字 | 5分钟阅读

《绝句》

本文优质度:★★  

正典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 《绝句》中运用了哪些色彩?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音频

音频概要

要点一 

《绝句》是杜甫同时写的四首诗当中的第三首,这四首诗并称为《绝句四首》。

这样的诗相当于没有题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题。

什么叫无题呢?

其实是作者不想把题目写出来,他想传达的内容都在诗里,但是他又不想明白说出来,他想让人去感受、去品味他的表达,所以他干脆就不写题目。

要点二 

我们后世人认为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就是李白杜甫

实际上,当时的杜甫并没有那么大的名声。

因为杜甫写的诗和唐朝人的主流风格是不一样的,他的诗歌在他去世以后才扬名。

杜甫被称为“诗圣”,意思是说他的诗风格多样。

圣的本意是“通”,就是什么风格都可以写得很好,兼有各家之长。

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杜甫整日忧国忧民,像一个圣人一样,所以被称为“诗圣”。

要点三 

《绝句》的写作时间,是在唐代宗统治期间。

当时杜甫在四川成都,他的心情很矛盾。一面,他对于成都的一切非常眷恋,舍不得离开。

另一面,他又很想到长江的下游,到今天的江苏省,苏州、无锡、太湖这一带的地方去,这一带在三国的时候是属于东吴的。

这首诗就表现了杜甫的矛盾心情。

要点四 

这首诗的结构比较独特,四句都是对仗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鸣”强调的是听觉。一行白鹭上青天,“上”表达的是向上的动作,也就是飞上了天空。

这两句中,黄和翠是两个非常鲜艳的色彩,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照。白和青,则是两个比较淡的色彩,放在一起又是一组对照。

所以这是诗人的匠心别具,两个黄鹂鸣翠柳写的是眼前的安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理想的高远。

要点五 
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的西山非常高,可以看到积雪,这是成都让杜甫舍不得的地方,他在成都感受到得一种现世的安稳。


可是,他的内心又很渴望到江东去,古代人长途旅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从四川要到长江下游去,要在一个叫合江亭的地方上船,旁边就是著名的万里桥,所以他说“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船,能够东行万里,把他送到江东去,这代表了他的理想。


知识延伸

【古诗词中的色彩运用】

在古诗词创作过程中,许多诗人通过对色彩的生动描写传情达意。

在《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描绘了画意浓浓的春景;

又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回忆江南景色之美;

再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将枫叶的红与二月花比较,渲染秋的色彩。

【万里桥的由来】

在古代,万里桥是成都水上交通的重要起点。有关万里桥名字的由来,有这样一个典故。

《元和志》记载,蜀国名臣费祎出使东吴时,诸葛亮在此为他送行,费祎说道: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此此桥得名万里桥。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万里桥记》记载,诸葛亮在此桥送别东吴使者张温时,对他说:此水下至扬州万里。”也有人认为万里桥因此得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