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上著名的建安乌泥盏

 新用户12044471 2020-07-30

  "建窑是宋代新兴的黑瓷窑之一";其他较为权 威的专家著述,也只有"宋代江南较为著 名的黑瓷窑"之说,很少论及建窑烧瓷的起始和下限年代。根据九十年代初对建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在水吉镇芦花坪窑址黑瓷堆积层的下面有青瓷层存在,出土物都具有晚唐、五代时期特征,因此,"宋代新兴黑瓷窑"之说,显然有误,应予纠正。考古发掘又发现,在建阳城关附近的源头仔村有一处烧青瓷、青白瓷的元代窑址:源头仔附近的碗窑发现一处烧青瓷的明代窑址;水吉镇大路后门东侧发现一处烧青花瓷的清代窑址。因此,从广义上的概念来说,建窑烧瓷的上下限年代,: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 历宋、元、明、清四代,烧瓷历史长达千年,而且对福建地区和江南广大地区都有很大影响,以至在全国已发现的宋瓷窑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见到黑瓷。

  建窑是主攻茶盏的专门窑口,所烧茶盏颇得茶客,尤其是上层阶 级的青眼,有“民窑官用”背景。而吉州窑以烧造日常生活用瓷为主,其产品多供民间使用。

  建盏胎泥经过瓷矿水碓粉碎、淘洗等加工处理并配方形成,胎色灰黑,砂粒匀细而具粗糙感,口沿、底足露胎处表层有焙烧过程中被氧化的红褐色,由于年代久远,此种色调与胎骨形成相近似的深沉古朴的格调,犹如汗斑、汗渍似的附着器表,虽擦洗而不剥落,是仿建盏不可比拟的。仿建盏胎泥有的使用球磨机械加工,使胎骨显得过于细腻;有的则因粗制滥造使胎骨含砂粒过多而显得格外粗糙。口沿、底足露胎处虽然经过做旧处理,但肉眼观察下的新痕迹不可能完全达到与建盏相同的古朴色调,仍然可以看出新烧的“火气”。建盏的釉色黑润而静谧,仿建釉色强烈的浮光无论如何达不到建盏滋润莹亮的程度。

  建盏作为“斗茶神器”,被奉为顶 级奢 侈品,这一点毋庸置疑!宋朝名流士大夫前赴后继为建盏歌功颂德,宋人涉及建盏的诗词歌赋(且得以留存至今)数量之多,同朝没有任何其他瓷器可相颉颃!当代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宋人对于建盏的钟爱,在于建盏对于当时斗茶的适用性(所谓“茶色白,宜黑盏”)以及出尘脱俗的审美意趣!文采飞扬者更不吝溢美之词,话里话外多影射一个字——黑!真是这样吗?笔者有两个疑问:1、大宋名流无论什么性格,什么境况,都只一种“出尘脱俗的审美意趣”——都喜欢“黑”吗?2、喜欢“黑”瓷就要独钟建盏吗?全国黑瓷窑多了去了!从唐代 开始,浙江的“德清窑”、四川“西坝窑”、山西“榆次窑”、江西“吉州窑”……在建窑周边就有十多处黑瓷窑场!显然,光一个“黑”字,是不可能赢得“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那么,建盏到底凭什么可以得到民间的“泛爱”,又独享帝王的“专宠”呢?要解析这个问题,还得先把话题说开去。

  这一类加金加彩建盏黑釉一般较其他建窑兔毫盏要光亮一些,也相对要薄些。据日本有关史料记载:“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这些加金曜变盏,对照日本的记载,十分一致。星斑比较薄,感觉就像附着在釉面,但用放大镜观察,还是可以看到渗透的深度。

  茶盏胎骨厚重,胎色黛黑,内外通施黑釉,外壁挂釉不及底,足底无釉露胎;釉厚,上薄下厚,故口沿一圈呈赭褐色,底部淌釉有垂釉痕,内外黑釉面上带黄 色条缕丝纹,类似野兔毛毫,其纹理清晰,细腻流畅。

  建盏的胎土选择包含红土、粘土和高温土这三种建阳当地的泥土。红土大多分布在水吉后井村;高温土主要分布在水吉大梨村;粘土则是分布在水吉南山。这三种胎土在我国很多地方都非常普遍,甚至其他地方的陶泥工匠制品都是选择这样的陶泥烧制而成。其次建盏的釉料选择是以草木灰和釉矿(建阳南林)为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