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立华散文:给娘做支架

 淡味茶原创文艺 2020-07-30

给娘做支架






















作者:张立华
主编:高山流水

2020年6月15号晚9点半,乡间侄子打电话:叔,你在哪里?我忙回答说:在家呢,“快家来奶奶不舒服”。电话就是命令,知道是母亲的病又犯了,急忙开车回家。

说起家,也就是三里的路程。我做生意在镇上有三十多年了,83岁的母亲依然住在生我养我的村里。我每天早上五点准时起床,步行回家,已经坚持了八年之久。每天回家习惯了,娘也总是早起打开大门,见个面说句话,对我来说成了每天的必修课,生怕娘自己在家,有啥意外发生。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83岁的娘干嘛不和你住一块呢?唉,怎么说呢,我们姊妹5人,大姐嫁在本村并且离娘很近,弟弟也不远。

二姐嫁的稍远点,小妹离着也就5里路吧。本来条件都不错,娘住谁家都行。可是一生要强的娘坚持自己住谁也说服不了。用她自己的话说,不到万不得已,就不离开自己的老窝。在这个窝里把儿女一个个养大成家,和父亲同甘共苦,辛勤劳作,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也有自己的欣慰,对老家的不舍也许是更多的牵挂着天堂的父亲。不知是谁说过,孝顺,孝顺,顺着老人才是孝顺,也只能用这句话做盾牌了。

几分钟我就赶到家,冲进屋一看,娘佝偻着坐在沙发里,眉头紧皱,双手按压在胸部。我想背起娘上车,大姐说等一会,这种毛病是不能让病人动弹的,大姐又给娘放嘴里几粒救心丸,娘硬是坚强的自己走出大门上了车。十多分钟到达县医院急诊科,值班大夫量血压,听心脏,翻看眼皮,做心电图,一系列过程下来——一切正常,不许住院。

这个时候我就和大夫认真沟通,大夫说这种情况只能在急诊室观察24小时,配带监护式心电图,随时观察,捕捉病魔。因为陪护只允许一人,弟弟就住下了。第二天早晨五点,仲夏的天已经大亮了,天空白云漂移,空气清凉,微风送爽,枝头小鸟欢鸣。看着一夜没有犯病的娘,一般犯病是早晨起床后,莫非是躺了一夜起床猛造成的?我给弟弟领着娘来到医院广场溜达,娘平时也习惯走路,我是想让娘走走路,看是不是累了才会犯病。

不多会我的担心验证了,娘说感觉不好,我急忙叫值班大夫,心电图显示心血管供血不足。紧接着办住院,一连串的手续下来非常健走的我也感觉有点累,和弟弟把娘安顿好,还不到八点。

新医院迁址还不到一年,现代化的设置,洁净的环境,给人一种通透的感觉。针对娘的状况,大夫建议做造影,对医学名词不甚了解的我,打破砂锅问到底最后才明白,如果血管堵塞百分之五十以上就得做支架。

细心的大夫对娘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一一了解,打消娘的顾虑,和家属沟通。这时娘拽了我一下,俏俏的问支架花多少钱?艰辛一辈子过日子的娘,这个时候了还是说钱。我把头偏离娘的视线说,报销后也就是几千块钱,我不能不说慌,这也是平生对娘说的第一次慌话,如果说五万多,她肯定不会做的,她怕加重儿女的负担,因为几万块钱对她来说是天文数字。

大夫虽然说是微创,一生没打过针输过液的娘难免紧张。下午三点开始,让随时做好准备,三个病人,娘排在了最后。这就有了开导的时间,姊妹五个围着娘说笑话开心,让她放松心情,畅想着手术后的美好愿望:您还能骑着电动三轮车赶集,还能喂鸡,照常散步。听到这里娘笑了,笑的是那样的舒心,这种笑只有儿子和孙子结婚时见过。这种笑是一个83岁老人对当下幸福生活绽开的笑颜。

十几年前,岳父岳母做支架时我都在医院,那个时候在济南请来专家,做三个支架的话也得三四个小时。当然也是因人而异。再简单的微创,对老年人来说也是有痛苦的,五点刚过。护士通知进手术室,我和大儿子推着母亲在护士的引领下,上下电梯,坐在轮椅上的母亲非常安静,进入手术室,大夫让我给母亲脱掉衣服,娘自己上了手术台。看着耳不聋眼不花的母亲,大夫竖起了大拇指。主治医师指着屏幕,哪个地方病变,哪个地方需要支架,先进的医疗器械和精湛医术,一个小时植入三个支架,手术顺利完成,我有点惊讶。

父母一生拉吧了我们姊妹五人。生活的困苦,日子的拮据,在母亲额头的皱褶里写满曲折,两个手掌记录着艰辛历程。大姐已经65岁,没上过学,9岁就学会了纺线。二姐生在60代大饥荒,别说上学,没饿死就是幸运。娘时常说没让她两个上学是一生的遗憾,娘啊,不是您的错,是那个时代,再说同龄人不都是一样吗?姐姐没文化,在医院伺候娘,上下楼用不了电梯,出入病房出示不了健康卡,只能委屈姐姐床前伺候了。

小妹有孙子上学需要接送,弟弟打工挣钱,我们五个尽最大努力轮流坚守岗位,细心伺候着娘。我排行第三,又是长子,从小父母就偏爱我,在幼小的心灵里总有优越感,哪怕是一块糖娘也会偷偷的给我。记得上初一时,我个头也高了,给娘要背心和凉鞋,在当时可是奢侈品啊,知道自己的家庭不富裕,只是说说罢了。没想到不几天,娘领着我让我如愿以偿。可是回到家才知道。父亲把一头不够斤称的猪卖了,那可是一年到头一家人过年的钱啊。

在生活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变着花样让我们吃饱,衣服哪怕是补丁摞补丁,也要干干净净。有时一觉醒来。娘还在油灯下缝补,大年三十晚上彻夜不眠,也要让我们过年穿上新棉鞋。就是在那样物质贫乏的年月,善良的母亲也不忘左邻右舍,谁有困难也解囊相助,看着眼前的娘亲,扪心自问我们做的够吗?想着娘给我们做的一切,早晨打饭时的一幕又浮现眼前,一位身高不足一米五,头发全白,身体前倾的老太太,笨拙的推着轮椅,可谓步步艰难的来到餐厅的西北角,轮椅上坐着的是她有病的儿子,也就三十五六岁吧。

她把轮椅推进餐桌的横头,病人就可以趴在桌子上,细心的母亲用餐巾擦掉儿子不断流出的口水,我这才注意到病人,口歪眼斜,面目僵滞。老人把毛巾的横头剪开一个口套在儿子脖子上,用颤抖的手端起饭碗,一勺一勺哩哩啦啦的喂食,嘴里还不时的哼哼着。看着这位母亲,我的眼泪悄悄滑落。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不管你多大,你永远是孩子,娘永远不会抛弃你,永远疼爱你。

      我的娘属牛,一生勤劳不知疲倦。看大了三个孙子一个孙女,到现在又抱重孙,您老人家的黄牛精神时刻鼓励着我们,我们也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手术后第二天,娘站起来扶着床走,康复的很快,小便非得去卫生间,说在床上不自在,病房里三个病人多不好意思啊,娘是不愿意给孩子添麻烦,不愿意让孩子端便盆。娘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养大,我们更要陪您到老。

      在医院里住了七天,娘康复出院了。83岁高龄的母亲,儿女们默默的给您祈福,也想告诉天堂的父亲,我们要加倍的疼爱母亲。

     特邀作家简介:张立华,聊城市高唐县。用诗书填充闲暇,把文字根植生活,用拙笔记录点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