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善长年近八十,早已交权在家养老,朱元璋为何还对他满门抄斩?

 剧透历史 2020-07-30

洪武二十三年,已经77岁的李善长不知怎么想的,突然要建造府宅,于是向信国公汤和借卫士300人,结果汤和转身就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

接着,又有人告发李善长,说他曾参与胡惟庸谋反一案。审讯的结果,是李善长明知胡惟庸有叛逆阴谋,却不出面揭发检举,而是采取了徘徊观望的态度。

“私自调兵”和“包庇谋反”两件事加在一块,最终促使朱元璋将李善长处死。本着斩草除根的习惯,同时还株连了李善长妻女弟侄等全家70余人!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疑惑,此时李善长已经是快接近80岁的老头子了,又不在朝中做官,为何朱元璋一定要赶尽杀绝呢?

其实,并非朱元璋不肯放过李善长,而是从一开始,朱元璋就在算计杀掉李善长这个“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以为自己的子孙削去“木棍上的刺”。

事情的原委大致是这样的。

朱元璋刚当了几年皇帝,就越发觉得相权对自己的皇权形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时任左丞相的李善长,既是淮西集团的领袖,又是开国第一功臣,权力大、威望高,有时候说句话在他们中间很是管用。

这可就让猜忌心十分重的朱元璋放心不下了,但偏偏这李善长在朝堂上人缘又好,行为举止也是较为谨慎,虽然有些小的过错,但朱元璋始终抓不到他大的把柄。

如此有号召力的人居于相位,又加上当时淮西集团几乎把持所有重要岗位的权力格局,让朱元璋在颇具忌惮的同时,还不怎么敢轻易动手。

朱元璋和李善长之间的权力矛盾,随着李善长的退休,暂时没有在明面上爆发。

随后,汪广洋代替李善长担任了左丞相。没过多久,胡惟庸又取代汪广洋出任了官僚集团的一把手。

胡惟庸的才干不及李善长,也不见得比汪广洋强,况且当时刘伯温尚在,朱元璋为什么非得用他呢?又为什么偏偏用李善长推荐、同为淮西集团的胡惟庸呢?

说到这里,就要敲敲黑板,大家请注意,这正是朱元璋高明,或者充满着厚黑学的地方所在。

刘伯温曾当着朱元璋的面,说胡惟庸是一匹劣马,如果重用可能会出事,这说明朱元璋在任命胡惟庸之前,是做过一番意见咨询的。以刘伯温所处的地位,他所做的评价,朱元璋不可能不给予充分的重视。

唯一的解释,那就是朱元璋之所以要用胡惟庸为丞相,正是要利用胡惟庸的胡作非为,让他在丞相职位上犯下大错,妥妥一副“默默地看你表演”的戏码。

果然,胡惟庸上台后,朱元璋对他十分纵容。有御史弹劾时,朱元璋不问青红皂白,就惩治了御史,使得胡惟庸越发猖獗,不仅半公开的谋害了刘伯温,甚至还打算对大将军徐达下手。

到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突然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抓捕胡惟庸。并以此为理由,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将所有大权统统揽到自己身上。

此外,朱元璋还制造出来了一份“胡党”名单,将众多开国功臣包含在内,受牵连的“僚属党羽”约15000多人,几乎等于是将明初的官僚集团清洗了一遍。

此后十年时间,朱元璋又根据自己要杀的人的档次,不断升级胡惟庸的罪名,从最开始的“擅权植党”升级为“通倭通虏”,也就是勾结倭寇和蒙古人,再后来又升级为“谋反”。

到了这一步,大家明白朱元璋在胡惟庸身上玩欲擒故纵的把戏,最终是什么目的了吧?说白了就是要以此为由实现他诛杀功臣、废除丞相的两大目的!

可以说,朱元璋基本完成设想,既通过制造大案诛杀大量功臣将权力收拢了回来,又顺势废除了丞相制度,为一家独大的皇权集中铺平了道路。

但是,别忘了,这个计划还差一点点才达到完美的程度,那就是那个年近八十,已经退休在家养老的李善长!

朱元璋从李善长推荐的胡惟庸身上找制造大案的突破口,计划里何尝没有考虑过通过胡惟庸,牵连出李善长呢?所以尽管李善长已经77岁了,但朱元璋还是想法设法给他安上了勾结胡惟庸谋反的罪名,全家抄斩。

李善长被杀灭门时,只有他儿子李淇因为娶了公主得以幸免,李淇的两个儿子因为算是朱元璋的外孙也没有被杀,李善长全家逃过死劫的只有这么四个人。

而此时,距离胡惟庸案发生已经整整过了十年!

几年之后,朱元璋把这个方法又拿出来用了一遍,制造了著名的“蓝玉党案”,将开国武将们屠戮一空,把兵权也全部收了回来。并且以分封儿子们为诸侯王的形式,将兵权掌握统统掌握在了他老朱家手里。

纵观全局,朱元璋不愧为人中之杰,竟然通过一个如此庞大而又缜密的计划,一一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李善长,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死亡是他唯一的归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