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散语】李连义︱二叔的“姜财”梦

 陈晓春 2020-07-30

二叔的“姜财”梦

文/李连义

        春节回了趟老家,见到二叔的时候,发现他愁眉苦脸的,问二叔为什么,二叔说,正在为开春田里种什么犯思量。

        改革开放初期,二叔从公社建筑公司辞职,成立一家建筑队,专门给村里修缮房屋,给附近的厂矿干些简单的工程。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二叔急流勇退,解散了建筑队,回到家里专门伺候责任田。我记得那个时节,二叔没白没黑的在田里,小心翼翼照顾他的二亩多生姜,为它施肥,为它遮阳,为它锄草,为它浇灌……直到霜降时节,生姜进了姜窖,二叔才轻松一些。就是这二亩多生姜,为二叔换来了21英寸彩电,换来了真皮沙发聚酯床,换来了二叔天天抿几口的二锅头酒。可是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几年,“姜瘟”泛滥,人们谈“瘟”色变,不出几年的工夫,生姜种植就和村民拜拜了。

        田里除了种些玉米小麦,就是一些蔬菜,这些都有二婶照应。二叔又干起了泥瓦匠的老本行,和村里几个人进城给包工头打工。冬闲的时候,二叔走村串街的爆玉米花,在附近村子里只要听到“嘭”的一声,八成是二叔在那里爆玉米花呢。干了不到两年,村里人开始对黄灿灿的玉米花不感冒,而争相购买“米多奇”、“猴头菇”等膨化食品,二叔的爆玉米花机也就歇菜了,放在墙旮旯里成为一堆废铁。

        看着左邻右舍都住上了前后出厦的大瓦房,二叔觉得自己落伍了,发誓要赶上他们。广播电台广播说养蚯蚓能发家致富,二叔蠢蠢欲动。二婶说那是骗人的,不能信。二叔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顾劝阻硬是掏出贰仟元养了五箱蚯蚓,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精心伺候,蚯蚓养大了,养出数量了,二叔兴冲冲的到城里送货。到了那里,人去楼空,气愤至极的二叔把蚯蚓倒到了河里,被环卫工人发现,以破坏环境的“罪”名又是罚款500元。二叔气得不吃不喝,大病一场。用二婶的话说,这一折腾,两间房子的钱打了水漂。

        二叔老实了一年,跟在二婶的后面种庄稼和蔬菜,有时候也推着小铁车到集上卖些自己地里产的山药、茄子、白菜。二叔在集上不吆喝,坐等顾客问价,二婶说他是木头疙瘩。

        也许是厌倦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许是二叔的发财梦又一次膨胀,二叔开始捯饬大棚蘑菇。二叔是泥瓦匠出身,没有几天,大棚就建起来了。请来养蘑菇专家,好酒好菜招待,再加上二叔虚心学习,大棚里的蘑菇长势喜人,很快就走向了市场,成了市民的抢手货。二叔发了財,村民们开始步步紧跟。过年开春,村里建起了十几个大棚,附近村子的人也找到二叔,要他传授技术。

        二叔突然消失了十几天。直到他的大棚里种上了多肉植物,村里人才知道二叔去了青岛,找到一家农副产品进出口公司,和他们签了出口日本的多肉植物合同。这次二叔学乖了,他的大棚就是“保密局”,除了他,包括二婶也不能进出。虽然有人出高价要学习二叔的栽培技术,二叔嘴里就一个“不”字。

        种了两年多肉植物,二叔住上了前后出厦的大瓦房。可是此时二叔脸上的笑容很快消失了,原来他还是惦记着祖辈种植了三百多年的生姜。他说,多肉植物的技术保不住密,要致富,要发展,还要靠老祖宗树起来的莱芜生姜品牌。他还找到镇上的领导,细说莱芜生姜的历史,和它以前在北京大钟寺、沈阳南五、哈尔滨正元富邦市场的知名度。当镇上的农技站长告诉他,市农科所研究的脱毒生姜抗病强,耐旱,抗倒伏,目前已经在北部地区大面积种植后,二叔才搓着手离开。

        二叔这个春节正在为种不种“脱毒生姜”这个事发愁呢。他咨询了村里过去的几个种姜大户,他们都拿不准,二叔就不敢下决心。直到初五,村里在一位在北京干工作的老乡回来探家,见到二叔对他说,北京市民还惦记着莱芜生姜,说莱芜生姜就是好,皮薄丝少肉脆,应该大面积的种植。二叔的愁眉才舒展开来,他说,初七就到市农科院,预订二亩地的姜种,安安心心的发“姜财”。

 (2017年2月于莱芜无聊斋)


作者简介

李连义,笔名若愚先生、颖之、杨柳,1967年7月生,山东莱芜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作协会员,山东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第十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莱芜市首届十佳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无官员后台,无富豪父母,无本科学历,无豪华别墅,无不劳而获,靠自己打拼,靠辛勤劳动,靠刻苦学习,靠朋友关怀,为实现价值,为自我梦想,为徒有虚名,不阴奉阳违,不优柔寡断,厌烦阿谀奉承,常在工作中遭受挫折而为人正直、不卑不亢的一个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