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散语】齐胜利︱舍不了的自行车

 陈晓春 2020-07-30

舍不了的自行车

文/齐胜利

        小时,我们这条街上,就赵伟家有辆自行车。中午他爸下班,骑着它吱吱咛咛出现在这条街上,大家端着碗,让道:赵书记,吃吧。他爸也不下车,也不看人家,说:吃吧吃吧。一路上,他爸在“吃吧吃吧”声中回到了家。当时觉得,全世界就赵伟他爸神气。街坊邻居借他家车儿,他爸便说坏了。可他骑时老不坏,别人借时老坏。

        他爸好睡午觉,赵伟就偷偷把车子推出来骑。只要赵伟推车一出门,一群小孩儿便蜂拥而至,先是把他像少爷一样扶上车,然后他骑着车子走,我们便围在车子周围跑,他车子往那边歪,我们就一起往那边扶,所以赵伟是我们这条街上第一个会骑自行车的孩子。

        有时他也让我们骑,但必须帮他扶车子。后来他学会了,不用扶也能骑,条件就变成背他过小叉沟。小叉沟里有水,可它是上学的必由之路。冬天水凉,一大早吃了饭,我们就早早地等在那里,赵伟一到,我们争着背他。

        我平生第一次骑车,就是骑赵伟家的车;骑上去,就像骑在尥蹶子的小叫驴上,“哎”着“哎”着,一头撞在墙上,于是车圈扁了。

        父亲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去找赵伟他爸;他爸光噗咋嘴,他妈绷着脸不吭声。父亲连说:一定修好一定修好。他妈也连说:撞成这,咋修呀?咋修啊?最后,父亲说:那,你们看这车子值多少钱吧?赵伟他妈不说话,光打赵伟。

        后来赔了他家60块钱。小半年,我们全家只吃面饭,不吃菜。 这年我12岁。当时一个工人一月工资30块钱。

        1971年下乡,我所在的村子一千多号人,就大队有辆自行车,还是属于“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那种。遇见下坡,鞋底子当闸。就那,不是大队部的,还摸不着哩。

        回城后,我们单位分了张自行车票,通过抓阄,我终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车子推回家,母亲说:别骑,等你结婚时还是新的。那时,所谓的“三转一响”,第一“转”就是自行车。1982年我结婚,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把妻子接回来的。

        九十年代初, 自行车越来越多,一人一辆,一家几辆。

        再后来,有了私家汽车。一人买,一群人也要买。你买我不买,好像我不如你似的。买着买着,汽车就多起来了。

        如今,中国车满为患。大街上,从早到晚,车流像潮水一样无法停息;小区里、广场上,马路上,车和人在争夺空间。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噪音、天气变暖,与日俱增。渐渐地,人们对于车,就像当年男人系领带一样,渐渐失去了兴趣。大街上,开始出现上班步行的人群。几多的山地自行车就在这时哗地一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特别是节假日,国道、省道上,一队队身着专业行头,撅屁股凹腰的自行车,形成了一道从未有过的靓丽景观。共享单车在大、中、小城市陆续登场,人们开始对低碳生活、绿色环保,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自行车又多起来了。城市的街道,绿色的、蓝色的.....共享单车,川流不息,分外醒目。

        过去人穷,渴望有辆自行车;现在人富了,还没离开自行车。看来,这自行车中国人是舍不了。


作者简介

齐胜利,男,河南省漯河市人。当过知青、搬运工、教师,已有几十万字见于报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