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泌阳有座角子山

 如水138 2020-07-30

jish1505163.jpg 

jish1505161.jpg 

屹立。

jish1505162.jpg 

眺望。

角子山,又称脚迹山,位于泌阳县下碑寺乡境内、板桥水库上游,系伏牛山东余脉,地貌同嵖岈山属一个系列,是一个花岗岩造型奇特的地貌区,因最高的两座山峰紧密相连,形似牛角而得名。角子山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与白云山遥相呼应。

角子山不大,静默地卧在下碑寺的北面,像一位慈祥的老者。角子山不高,站在通往驿城的公路上可以远眺它的容颜。角子山不险,没有峡谷、峭壁,有的只是多姿的岩石和美丽的栗树林。

□晚报记者   王莹  实习生   张碧如  /

风景秀丽的角子山

513日,最高气温32摄氏度。为了赶路,记者一行随同泌阳下碑寺乡文化中心主任张军旺一大早出发,“进军”角子山。“爬角子山一个来回得4个小时,今天天热,咱赶紧上山吧。”张军旺说。

“从地质学的意义上解释,角子山位于我国中央造山系秦岭造山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东段,其主体主要由古老的震旦纪浅变质沉积岩和距今1.23~1.39亿年的燕山期岩浆侵入冷凝后形成的花岗岩组成。其形成主要分为岩体的断裂、构造节理发育的破碎和花岗岩的裸露风化剥蚀两个阶段。因而,岩石大多呈黄褐色,横、竖、斜,解理明显。” 张军旺告诉记者,为了做好我们的向导,他查阅了大量有关角子山的资料。

沿着崎岖的小路,踏着柔软的蒲草,穿过几片栗树林,记者站在半山腰俯瞰四周,只见连绵的几座小山丘,清雅秀丽,手牵着手环绕成一个温暖的港湾,把山前的几个村庄安放在自己的臂弯里,守护着这一带的安宁与祥和。

“阴天,乱云飞渡,山顶如在云间。天晴气爽,白云随风而逝,淡烟薄雾飘在峡谷,发出诱人的亮光,秀丽风景尽收眼底。清晨登山观赏,红日东升,霞光四射,云雾缭绕在山腰,山埋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如梦似幻。傍晚时游览山顶,犹如进入仙境,晚霞余辉反射,奇在瞬间,妙在变幻,俯视山麓但见群岭纵横,林莽如带。”看到张军旺一字一句认真介绍的模样,记者感叹,为了让我们全面了解角子山,他确实做了很多功课。

峰峦耸峙,景色秀丽。角子山异峰突起,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的山石奇景堪称一绝。记者一路攀登而上,千岩万转,鸟声不绝于耳。

越往上爬越累,越往上爬天气越热。两个多小时后,在主峰顶上,记者看到一个巨大平整的岩石,石的中心向下凹陷成圆形,内储池水,清澈凉爽。“据说这就是王母娘娘的洗脚盆。王母娘娘体恤众生,亲临凡世,百姓感念,就在下碑寺建庙供俸。而娘娘洗脚盆里的水也灵异非常。游人或掬一捧洗面,即感人面桃花;或带回家些擦身、洗脚,除癣止痛,百病灵验。”听张军旺如此介绍,记者立即捧起一捧水洒在了脸上,没有带镜子,不知道有没有人面桃花的感觉,但也确实感到整个人都清凉舒服了许多。

“奇怪,这里的石头怎么这么好看?是不是女娲补天的时候,把碎石块掉到这儿了?怎么连神仙都偏爱这里呢?”沉浸在角子山美丽的景色里,记者像得了珍宝一般抱起了几块石头。

有许多以神话传说命名的景点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角子山有许多以人文典故、神话传说命名的景点,如龙洞沟、象鼻山、山寨墙、老奶奶洗脚盆、旗杆窑等,有很多以奇石妙景命名的景点,如蝙蝠峰、飞来石、黄石板等,另外还有许多以动物名字命名的自然景观,如猴屋、狐子楼、豹子洞、老鹰窝等。每个名称后面都有一个幽默的史话和动人的传说。”记者实在走不动了,接过张军旺递来的水一饮而尽,遂瘫了似的坐在一处阴凉处,听张军旺接着讲故事。

古往今来,角子山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留下无数的历史印记:山顶现有一碗口粗细、二尺见深的旗杆窑,传唐朝黄巢起义从山东转战于此,在角子山安营扎寨时专为插旗而凿,鬼斧神工至今清晰可见。环山腰有二里多长用石头砌的寨墙,宛如巨龙盘绕,极为壮观。

据《中国历史记事》、《清史稿》、《清末大事记(豫州1840~1880年)》、《泌阳县志》等史料记载,该寨墙是1851~1866年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捻军起义时修筑的。咸丰元年(1851年),南阳捻党乔建德聚众两千在角子山起义,他们除暴安良,打富济贫,苦难农民踊跃参加。

1856年,陈太安、肖况联合河南中部五股捻军在角子山会合,遂使义军队伍壮大,声威益振,其势西及伊阳、宜阳、嵩县、永宁,东及临颍、偃城、许州,遍及南阳、汝宁两府,屡屡挫败清军。此时义军已发展至万余人,并与皖捻声势相联,与当时北征的太平军相互声援配合,震慑清廷。然而在活动16个春秋后,终因内有失误,外部反动势力强大,捻军活动被镇压下去。

在抗日战争时期,角子山还设有新四军的地下兵工厂,为抗日力量提供了多批武器弹药。据泌阳文史资料记载,194411月,日寇侵占泌阳沙河店、牛蹄。19452月,沙河店、牛蹄的日、伪军约300余人,向固守角子山一带的抗日游击队发起进攻。抗日游击队凭借有利地势奋勇反击,击毙日寇7人、伪军10余人,日伪军被迫撤退,从此再也不敢靠近角子山。

下碑寺的来历

“角子山人文古迹众多,文物碑碣很有研究价值。” 张军旺介绍,南北朝佛教盛行时,朝廷出资曾在角子山的半山腰一片300亩平坦开阔地建庙宇,广纳僧侣,弘扬佛法,称为上碑寺,同时在山下同轴线上每隔6里等距离兴建中碑寺、下碑寺两座寺院,并归上碑寺管理。唐代时三寺逐渐兴盛,香火不断。明、清时代三寺进一步扩建,建有庙宇、殿堂、楼阁、亭榭,特别是角子山信男善女自发背砖带瓦,捐款献物,将上碑寺建成了八间大殿和东西十二间厢房,气势雄伟,鼎盛时期和尚达100人,山脚处还建有尚东庙,庙管土地100多亩,栽有枣树林两片、梨树100多棵。每逢三月十五日庙会,方圆百里烧香拜佛的信男善女络绎不断,每天有上万人。

而关于上碑寺、中碑寺、下碑寺3座寺院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相传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朝廷看中了这一带风水,要在此地建造三百座寺院,广纳僧侣,弘扬佛法。建寺费用拨下后,主持建造的官吏贪性大发,大肆偷工减料,将朝廷建造三百座佛寺的计划,偷换概念,改为建造3座佛寺,分别取名为“上百寺”、“中百寺”和“下百寺”(合为“三百寺”),以此混淆视听,迷惑朝廷,把建寺所剩大批款项据为己有。后流传过程中,渐被误传,成为今天所听到的“上碑寺”、“中碑寺”、“下碑寺”。这个故事只在很少一部分人中流传,因为缺乏文字记载而无法进行历史考证,但毕竟增添了角子山的宗教气息和神秘色彩。

后记

角子山不大,但让记者感受到自然、历史、文化的多姿多彩,人道、人文、人情的热忱与厚重。记者了解到,如今,下碑寺乡人民经过数年的山区治理,已使角子山周围10万亩山得到绿化,形成森林风景旅游区,与板桥水库、白云山风景区沿线成为一体,林区内有稀有树种400余种、中药材230多种,野猪、獾子等兽类31种,鸟类101种。角子山下茂密的森林既是水源涵养和野生动物的生态保护林,又是人们游乐休闲的最佳去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