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潍河之畔有个非遗“老范”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7-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0-07-30 09:00

  范新建策划的非遗职业教育项目为聋哑孩子带来就业机会

  7月16日下午,山东省潍坊市骄阳似火,前一夜的雨水在街上了无痕迹,空气中充满了潮湿溽热的暑气。老城区的十笏园文化街区“非遗空间”5楼,老范从办公室来到走廊,西裤皮鞋配白衬衣,后背已溻湿了。“今天天儿热,赶上空调又坏了。”老范一边招呼着记者,一边把门后的落地扇搬出来,“前几天一直在下边调研,出门就是一身汗,好不容易回到办公室,又赶上空调不给力。”

  老范叫范新建,是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的会长。两年半前,他从潍坊市文化馆馆长助理的岗位上退休。再往前,他在潍坊文化战线与非遗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因为年岁长些,身边人管他叫老范。而老范在潍坊非遗传承人中间还有个外号,叫“点子王”。

  干非遗工作“最无悔、最庆幸、最欣慰”

  老范常说自己运气好,年富力强的时候,便接触潍坊的民俗文化,参与当地系列民俗保护工作;等到稍微上点年纪,赶上了国家开始系统保护非遗。最终,他眼见着那些曾面临消失危险的传统舞蹈、音乐、技艺等,被各级党委、政府捧在手心当成了宝贝,步入了发展的新时代。

  老范说,这辈子最无悔、最庆幸、最欣慰的事,就是干起了非遗工作。

  老范是土生土长的潍坊人。他说,自己从小就是个文艺爱好者,没事喜欢看看书、搞搞创作。十几岁时,老范进了当地的剧团当演员。前台锣鼓敲得欢,老范得空躲在后台看书。

  因为喜欢写东西,老范后来从剧团出来,被调到了一家企业当团支部书记,后来又去了当地的文化局。1986年,老范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岗位——昌邑县文化馆馆长。

  如今回忆起来,老范说在昌邑县文化馆工作的几年,让他对非遗有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那时,国内还没有非遗的概念。老范根据上级的部署,全程参与了当地的民间舞蹈、音乐、文学等的挖掘整理工作,大概花费了两年时间。

  如果说在昌邑县文化馆参与民间资源整理,算是老范与非遗的“邂逅”;等到他被派去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时,则是与非遗的关系进一步升温。1993年至1998年,老范受潍坊市相关部门委派,在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负责潍坊展区的运行。这5年,老范真正领略到了家乡“土特产”的巨大魅力。

  “那时,‘中国民俗文化村’潍坊展区一年能接待游客好几万人次,销售收入五六十万元,展示的风筝、年画等对游客很有吸引力。”老范说,深圳的经历让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家乡的土特产很有搞头,大有可为”。

  回到潍坊后,老范在潍坊市艺术馆(潍坊市文化馆前身),开始专职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当时,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刚刚起步。而老范,距离退休还有10年时间。

  好点子助传承

  2007年,在潍坊市艺术馆的老范开始全面参与全市的非遗保护工作。

  “那时确实是起步阶段。社会上对非遗的认知还不足,有的地方也不重视,甚至出现过领导参加活动把非遗说成‘非文化遗产’的事。”老范说,地方部门、项目传承群体对非遗没有准确把握,申报项目不积极,认为是耗时耗力耗财的事,他经常要打上一个多小时的电话来解释申报项目的重要意义。

  后来,随着地方对非遗越来越重视,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并逐步加大力度,非遗的地位慢慢提升了起来。

  对于老范而言,非遗的社会关注度上来了,他需要考虑的事也更多了。2010年,文化部批准设立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也是山东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的根本目标是探索实现潍坊市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当地的非遗活化传承利用,成为关键着力点。

  为做好这项工作,老范被委以重任,成为保护区规划纲要、管理办法等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几年时间,仅老范自己写的保护区材料,就有上百万字,凝结了他独到的思考和心血。

  老范还喜欢动脑子策划一些新项目。“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这是历史上潍坊发达手工业的生动写照。2015年,老范和同事一起策划推出“九千绣花女”工程,针对当地留守妇女开展潍坊刺绣免费教学。几年来,该工程解决了当地数千民众的就业问题。

  潍坊市有一家以聋哑孩子为主的特殊学校,孩子们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校方。干非遗工作多年的老范得知消息后想了一个点子:在学校开展非遗职业教育,内容包括风筝扎制、烙画、刻瓷等。老范说,聋哑孩子的特点是不易受外界干扰,注意力集中。这个点子后来落地,成为全国特殊教育领域的亮点。

  老范的点子还有很多。为推动非遗进校园,他策划了“薪火工程”;为吸引民众参与非遗传承,他提议举办了“方言土语说唱大赛”;很多民众说画年画不挣钱,他便给出了“潍坊年画画潍坊故事”的创意,有效带动了当地年画的销售。

  “退而不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2017年12月,老范“到点”该退休了。家人替他高兴,说“你可该歇歇了”。朋友为他开心,说“你得多注意身体”。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找他谈话,一方面肯定他的工作,另一方面表达了挽留之意,希望他继续发挥余热,毕竟“点子王”不是容易找的。

  老范有过犹豫,自己很快要抱孙子了,他也想含饴弄孙。更关键的是,快90岁的老母亲也需要他照顾。最后,他选择了“退而不休”。2018年,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成立,老范被158名会员推选为会长。

  回忆起两年前的事,老范很感慨。他说,当时的想法很矛盾,也想“一退了之”,回家陪陪家人。但内心里对非遗充满了感情,干了大半辈子,还有很多想法没实现,还想去出一份力。

  到协会后,老范没闲着,甚至比退休前更忙碌了。2018年10月,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成立不到4个月时间,便在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策划举办了“非遗嘉年华”。逛古街、看展演、品美食……范新建和协会同事把当地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好卖的非遗项目和产品,一股脑搬进了十笏园文化街区。5天时间,“非遗嘉年华”天天像过年一样热闹,把街区负责人高兴坏了,卖断货的传承人也乐开了花。

  潍坊市东上虞社区以前是个铁匠村,非遗技艺传承历史悠久。为了重现东上虞的非遗风貌,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在那里推出了“非遗大集”,邀请民众体验“红炉文化”。如今,社区的非遗色彩越来越浓,很多民众开始酝酿拾起老手艺,用文创思维助力脱贫增收。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潍坊的餐饮等小微企业蒙受了损失。为了助力当地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生活尽快恢复,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联合相关单位,于6月初至7月中旬推出了“传统技艺暨文创作品创新主题展”,展出地点是潍坊市的繁华商圈。老范说,从下午5点到晚上9点,非遗产品吸引大批年轻人围观,有的传承人一个月卖出了去年一年的钱。

  对于潍坊非遗传承发展,老范还有很多想法。“生态、业态、活态、常态。”老范说,以后他想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上多做点事,这4个词他认为很关键。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两天后,范新建给记者发来微信,说自己学历不高,做的也都是分内事,不用刻意宣传,字里行间满是谦逊。

  这不是记者首次采访范新建。过去几年,只要涉及潍坊的非遗保护报道,记者往往会先给他打个电话“摸摸底”。不管多晚多忙,老范总会一口答应下来,帮着出点子、找线索、找角度。他说,多年的非遗从业经历让他与很多传承人“过成了亲戚”。他愿意让记者多采访潍坊非遗,因为“捧红了非遗,也就捧红了潍坊的旅游,也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

  范新建的老母亲快90岁了,他和老母亲感情很深。范新建曾在微信朋友圈写过一段时间的“母亲日记”,主要记录母亲的生活点滴,引发很多人的共鸣。他说,人上岁数了,脑子里只有过去,没有现在和将来,老母亲如今念叨的多是过去的事。

  “我也已经60多岁了。再过10年,也许非遗工作已经大变样了。我现在想多干点儿,以后也能跟子女唠叨唠叨。”范新建笑着说。

  正如范新建所说,近十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工作深入推进、卓有成就,法律规章接连颁布,工作体系日臻完善,非遗的社会地位和世界知名度不断提高,传承人的热情也愈发高涨……这离不开好的政策和万千非遗人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非遗项目到底要怎样更好地传承发展?文创开发能与非遗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非遗又将通过哪些途径融入文旅产业发展?一个个问题摆在面前,不可谓不棘手,不能不费心思。一切以解决问题和工作成效为导向,正是靠着广大非遗工作者满腔热忱、扎实工作、不断总结,非遗事业才越来越有亮点、传承发展后劲越来越足,在传承技艺、融入生活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陈健男(QE0022)作者:苏 锐 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