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散语】侯月兰︱父母家、儿女家

 陈晓春 2020-07-30

父母家、儿女家

文/侯月兰

        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我们家的屋子,是父亲披星戴月用土坯一块块建成的三间土屋子。那时候由于家里人口多,经济非常窘迫,为了全家的生活,父母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七八岁时,父亲用平板车从单位拉来了旧纱手套、旧棉毛衫片,让我们拆成擦机器的纱,加工费两分钱一斤。每天晚上当我做完作业便拆棉纱,边听父亲说故事。那时候为生活拆棉纱,虽然让我童年失去了很多玩耍的快乐,但我依然感觉很幸福。因为在父母面前,在自己家里,做儿女的可以犯错、撒娇、哭闹、可以随心所欲、总之无论我们做错了什么,父母绝不会把我们“扫地”出门。因为父母对子女子有包容及爱的博大情怀,我们家这样,我想世上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

        在困苦的生活中,我常听读过私熟的父亲叹着气说:“唉!哪天把我这帮儿女,忙得都成家就好了!”那时我就会接过父亲的话茬说:“爸你说的对!到那时你和妈到哪家,哪家就是你们的家!”父亲听了摇摇头说:“从古到今,父母家永远是儿女的家,但儿女的家不一定是父母的家!”当时听不明白的我就会反驳说:“爸!你说的不对!你好不容易辛辛苦苦把儿女抚养成人!等你们老了,那儿女的家不是你们家是谁的家?”父亲听了依旧摇摇头说:“你还小,很多事情你都不懂,等以后你上了岁数就明白了!”

        时光飞逝,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一辈子都不肯离开家的高龄父母相继在自己家中仙世后,我们这一辈也大都步入了祖父母的行列。作为退了休的父母,为了解决儿女们为生活奔波的后顾之忧,不惜抛家、弃田,住到了儿女家,心甘情愿放弃自已旅游、聚友…….等各种爱好,保姆似的为抚养第三代无私地付出着。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住在一起时间久了,当年龄的代沟及言语中的不合,两代人相处在性格上出现不合谐的裂痕时。我才悟出了父亲当年所说的“父母家是儿女的家、儿女家不是父母家”那深刻的道理。儿女在父母家无论何时、何地,说话、做事都可以为所欲为。而作为父母,无论你当年在单位,或在社会上曾经有过多少战绩与辉煌。如今身居在儿女家,就得委曲求全、不能妄自尊大。

        在如今社会上,中国几十年来“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似乎已被年轻的一代莫然遗忘。在他们的心里,父母为他们付出,不求回报,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之时,还吹毛求疵地说父母这样做得不好,那样做得不行地,忽略了父母的内心感受。此时受了委屈的父母,虽然知道自己是被爱和善良“绑架”了,但为了那份弃舍不下的爱,只能忍气吞声,把内心诸多的不快和委屈,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还宽慰自己说:“生活中总有些不如意的事!都一把年龄了,不和年轻人计较,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等再熬几年孩子大了些,就“闪人”吧。

        因为现实生活中,老人扶养孩子再难也不会有怨言,而当老人到了不能付出,而需别人照顾之时,“久病床前无孝子”却比比皆是。前些天去居住的社区开组织会,同事问我说:“你住女儿家,不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吗?现在房价高着哩!”我对同事说:“谢谢你的提醒!不过房价再高我也不卖,“老窝”不能丢!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儿女家再好也不是自己家,就像我看报纸上的一个老太太,当年老伴去世后,为给儿子结婚买个大房子,不惜把自已住的房子卖了后,就把儿子家当成了自己的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太太年事已高之时,媳妇嫌弃地把老太太赶出了门。从此无家可归的老人,只能流落街头乞讨度日!”

        因此无论什么年代,我认为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而儿女的家却不是父母的家!

2018、7、27、

作者简介

侯月兰,原南京港股份公司工会图书管理员,87年入党,现已退休。97年开始写作,先后在《南京港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等多家报刊发表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