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江作协】 苗常育︱“重走江桥抗战路”之一

 陈晓春 2020-07-30

 


“重走江桥抗战路”之一 

/苗常育

泰来行

诚实守信的启明星一如既往慢慢地爬出了地平线,令人惊悸的黑夜极不情愿地渐渐退出了天地间。只有略感刺肤的晨风在悄悄告诉我:秋来了!

我,此时正揣着滚烫的希冀肩负行囊行色匆匆地向火车站赶去。开始了东行榆树屯、改乘后南行泰来紧张的一日行。

这缘于,我心中一个如饥似渴的期盼的诱导、一个魂牵梦绕的情结的驱使、一个八十年前叱咤风云的声音的呼唤、一个光耀寰宇的抗日英雄的吸引。

九时许,初秋的阳光威猛而炽烈,车厢里升腾着无形的层层热浪,一盏盏小吊扇在车厢顶有气无力地“嘤嘤”着,应验了那句老话:早穿棉午穿纱。凭窗东南远眺,但见一片片庄禾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给人些许清凉与惬意;一排排穿天杨气冲霄汉威风抖擞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远处的地平线上,蒸腾着雾,氤氲着气,翻滚着浪,似有千军万马在喧腾,变换着阵法,从天边奔来……

这让我有感于这片热土、曾叫鬼子哭爹喊娘的热土,至今仍是如此的赤热和赤诚;惊诧于这里的万物、曾见证了北疆儿女扯旗而起痛歼倭寇的万物,今天仍草木皆兵不怒而威令后人见景生情睹物动容!

随着笛声长鸣车轮戛然,终点站泰来到了。我无暇打量这靓丽的小城,打车径奔县档案馆。因为我在去“江桥抗战纪念馆”拜谒马占山将军之前,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办:由龙江县档案局殿学局长的牵线和求情,到此欲索一本《泰来县志》。登上办公二楼,身材高挑、容貌端庄的县志股高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她受泰来县档案局张景孝局长的委托,将一本十分珍贵一九九二年版的《泰来县志》取出交给了我。这让我很感动,我可以原原本本地捧读并感悟尘封已久的马占山将军身披铠甲横扫日寇的光辉业绩。借拙文,在此我十分虔诚地向龙江和泰来的朋友深深地鞠上一躬道一声谢!

带着满足和惬意,登原车返。十二时许,火车停在了江桥站。下车后,我手搭凉棚眯着眼,在空无一人灼热难当的街道上寻觅着过往行人想问问路,可惜只落得汗水涔涔望“阳”兴叹。好在根据来时过江桥的记忆,一路张望,一路向北,终于找到了“江桥抗战纪念馆”。不巧,正值工作人员午休闭馆。我顾不得饥肠辘辘,继续徒步向北寻找江边,寻找“江桥抗战”遗址,寻找传说中尚存的江桥木墩和桥头堡。

我在寂寥中踽踽独行。途中,遇到了当地一位好心人,恐我途中迷失和担心路途较远,他拦住了一辆摩托车带我一同去江边;在返回时他又叫来了一辆小汽车载着我们返回“江桥抗战纪念馆”,当然这后者是后话,但我有必要记住这位好心人的名字——张德玉。

江岸边,正午的太阳射下缕缕白光,烤烫着粒粒黄沙,折射你的双眼不能直视。尽管不见了当年哈尔葛木桥的雄姿,但绵长的江岸上参差的小树和点点的草丛,让你尽情想象着当年战斗的惨烈和战后的凄凉;依然蹲踞江南岸西侧的桥头堡,通体班班驳驳似老人在追忆着侵略者的罪恶和有感于历史的沧桑;一条由西北向东南缓缓流过的嫩江水,时有激起的浪花和稍纵即逝的旋涡在诉说着抗日英雄如何血战江桥血染江面;横跨南北直贯江面的大铁桥,正有火车隆隆驶过,打破了江面和铁桥的暂时宁静;而江下游新修的公路大桥气势恢宏,车水马龙,彰显着现代化新科技的日新月异;江北一望无际苍碧涌天的苇草、点缀其间悠闲漫步的牛羊、翔集江上坐拥浪巅的鸥鸟,无一不律动着今天和谐的乐音和美的乐律和平的乐章……

时近午后,我们返回江桥镇纪念馆,但还没到上班的时候。又有好心人---纪念馆管理人员——宋殿全先生,开门接纳并请来了讲解员。进得公园,迎面矗立着抗日将领马占山的铜像,高两丈余,真的须仰视才见。将军一身戎装,左手握缰,右手持望远镜,目视前方,端坐马上,英气逼人。在他的后方,是犹如利剑直刺苍穹由周铁农题字的“江桥抗战纪念碑”。南面,则是“抗日将领苏炳文碑”和“反满抗日爱国志士伊作衡碑”。四周苍松环绕,鲜花绿草点缀,整个公园显得十分安详、静谧。

纪念馆,两层灰白小楼,但囊括着已逝去的波澜壮阔铁马金戈的历史画卷。门内,左手“江桥抗战”四个仿宋黑字映在眼前,右手为言简意赅的“前言”。二楼,便是展厅。迎面扑入眼帘的是三尊塑像,威风八面,威武无比,据解说员说,这是马占山、谢珂和警卫员的铜雕;背景墙是一抹古铜色的群雕,是爱国军民奋勇杀敌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还我河山”四个大字,道出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和四万万同胞的心声。在左右两个展厅内,分别展出了《独霸东北是日本由来已久的国策》、《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血战三间房》、《援马抗日浪潮》、《吹响了东北武装抗日的号角》、《江桥抗战壮士谱》六个内容。展出的实物中有抗日义勇军穿的皮靰鞡,马占山将军的军毯、瓷碗、木桌、罩灯、马灯等。还有建馆时制作的《敌我双方激战图》、《敌我双方兵力投入对比表》等,使人回到了当年那场气吞山河战火纷飞的民族救亡年代——

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乘蒋介石发出不抵抗训令、东北军主力南调之机,速占了辽吉两省大部,入侵锋芒直指黑龙江省省城齐齐哈尔。在国难当头之际,民族危亡之时,马占山将军挺身而出临危赴任黑龙江省代主席、军事总指挥,以中国军人特有的胆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有组织具规模的抗战第一枪,给骄横的日军以迎头痛击,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不可侮的凛然正气!

将军在不战令道道传来、投降论甚嚣尘上、汉奸臣鬼影憧憧、辽吉两省转瞬丢失之际,杖剑北天,横刀立马,统领千军,横扫倭寇,救民众于水火。这让我想起了“壮志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的岳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戚继光和“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林则徐……

重走抗日路,凭吊古战场,缅怀英雄志。我总感血管贲张血液狂突,恨不能生于斯长于斯,立将军麾下,握一杆钢枪执一支长矛,连同同胞仇民族恨一同射向鬼子的胸膛。

英雄已经逝去,历史化作云烟。我们神情肃穆满怀悲壮地回顾这段历史,为的是不忘过去,警示后人,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披着繁星顶着烈日凭吊古战场,为的是牢记历史,缅怀英烈,陶冶情操,挺直脊梁。我们今天能做些什么?无非是挂一漏万地看些东西、支离破碎地想些事情、歪歪扭扭地写下几行文字。

这是我徒步考察江桥抗战古战场的准备工作,是形成“重走江桥抗战路”基本思路的必要铺垫,是承传英雄志汲取精神源淬砺爱国情的前奏序曲……

当晨幕中的启明星沿着它的轨迹嬗变成了西天边的长庚星时,我走下了火车,迎着浓浓的夜幕和万家灯火向家走去,结束了一天沉甸甸的泰来行。

(待续)


作者简介

苗常育,罗家堡子生人,祖籍蓬莱。十七岁后做过农民、教师、检察官、县域政法机关业务主管,现为中共龙江县委政法委研究员。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会员、龙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已出版散文集《古城青青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