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通喜马拉雅山,荒漠变水田?英国也有此构思,撒哈拉沙漠变大海

 敦厚书屋 2020-07-31

电影不见不散中有这样一段镜头,片中饰演主角的葛优说要将喜马拉雅山给炸开一道口子,然后将来自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入,到时西北也像南方那样多出不少个鱼米之乡。

先不说工程的可行性与否,就算真的把这条隧道炸开了,水汽也能冲破一切阻拦流向西北,但是山的另一边空气湿度小,即使水汽过来很快也就被散发了,根本无法凝结成雨。

类似的“美妙”构想也不只是在中国,撒哈拉大沙漠也有过类似改造计划,只是不同于炸喜马拉雅山引水汽,改造撒哈拉是要在刚果河筑水坝,将河水灌入刚果盆地成为“刚果湖”,然后再将持续增高的水位倒灌给乍得盆地形成“乍得湖”,最后再用湖水灌溉撒哈拉沙漠。

只是这种方法的工程量实在太大,而且对于当地的生态平衡也都是极大的破坏。1877年时,有另一名英国人也曾提出一项工程量较小,并且对生态稍显友好的方案,就是将地中海引入撒哈拉沙漠,一方面是改造气候,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堤坝发电,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撒哈拉沙漠一共占地906万平方公里,差不多都等于我国领土的全部面积,撒哈拉位于非洲北部,气候极度干燥,是全世界最不适宜生命成长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地球第二大的无人区,另外最大的则是南极。

关于沙漠灌溉为绿洲的想法,最早提出于19世纪末。为何是这一时期呢,因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美、日等国也跟上世界潮流,生产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而英、法等参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继续进步。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逐渐强盛下,殖民地也开始呈现饱和的趋势,于是欧洲各国彼此之间也没少因为殖民地而爆发冲突。因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向外开拓,也使得老牌殖民强国对于距离自己遥远的海外领土的掌控力逐渐下降,于是便向着继续在距离稍近的位置抢占土地。

如此形式下,别管是亚洲、美洲,甚至就连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都被英、法、意等国瓜分殆尽。当时的英国主要占领了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而尼罗河就正好是穿越这个生命禁区的绿洲,在已经没有多余殖民地的情况下,又想继续扩大土地,英国人就将沙漠变绿洲的计划逐渐重视起来。

第一种将刚果河引致刚果河乍得盆地变成湖,再由湖水灌溉沙漠的方案确实对自然,对成本都是巨大的消耗,所以便将希望寄托于地中海。因为位于埃及的盖塔拉洼地的最低点甚至要比海平面低了133米,而且距离地中海的直线距离也只是有65公里,所以人们便计划在盖塔拉洼地于地中海间开凿人工运河,或是使用管道,将海水送至此地,这么一看似乎将沙漠变成海洋就比较好实行了。

另外,因为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水分蒸发量巨大,所以正好利用沙漠耗水量大的特点,在沙漠与地中海的入海口位置修建堤坝,利用地中海与沙漠之间的消耗和填补作用形成河流,并以此作为水电的动力。

改造自然,有利用自然为自己谋利,这完全就是项一举两得的方案,不过真正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而且受困于当时的技术有限,这项工程也只是停留在设想的阶段。不过在时代发展之下,这项工程也逐渐被予以否决。

先说发电,发电可不只是靠水,就算埃及等非洲国家自身条件有限,没法使用核能,但是撒哈拉沙漠日照充足,太阳能发电同样是项好举措,而且相较于费力的引水发电的成本要小的多得多。另外就算把海水引入撒哈拉了,但是降雨又主要靠的是水汽,所以有海也不一定有降雨。

而建成于1970年的埃及阿斯旺水坝,更是不禁让人们设想后果的严重性。该水坝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尼罗河因为季节而产生的流量变化,接着再起到防洪灌溉、航运和旅游的作用。不过就在水坝建成后,下游土地得不到来自上游的泥沙补充,土地肥力也开始持续下降,除了农业受损外,更要命的是尼罗河河床也受到严重侵蚀,出海口处的海岸线也开始向内退,整个流域范围的生态和人民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就是种种因素之下,这个项目也被一再搁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