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历史上楚国的大危机 | 左传拾趣

 时拾史事 2020-07-31

吴国军队攻破楚国占据郢都,楚昭王逃亡,楚国几乎被灭,这算得上春秋末年头等大事件了。来简单梳理一下前前后后的经过:
1、令尹子常的贪念
蔡昭侯携带两件玉佩和两件皮衣访问楚国,将其中一佩一裘献给了楚昭王。楚昭王身着蔡侯所献玉佩与皮衣设宴招待蔡侯,蔡昭侯则穿戴另一套玉佩与皮衣赴宴。楚令尹子常觉得蔡侯带来的玉佩和皮衣都很酷,就要求蔡侯把身上那一套送给自己,蔡侯不乐意而没给子常。由于这个事情,子常将蔡侯扣留下来不让他回国,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唐成公访问楚国,带了两匹肃爽马前往。肃爽是骏马之名,大概用以形容骏马外观之潇洒爽朗吧。令尹子常垂涎不已,要求老唐将马送给自己。唐成公没舍得给,也因此被子常扣留不让走,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唐国的人找子常商量,请求派人替换唐成公最初带去的随从人员,子常表示同意。新换的人请负责唐成公马匹事务的随从饮酒,等他喝醉之后就把马偷了出来送给子常。子常得到了肃爽骏马,不久就允许唐成公回国去了。归国之后,偷马者叫人将自己捆了前去自首,说:"国君由于爱惜马匹而导致困于异国,弃国家而不顾。臣等愿帮助养马者再获良马并保证一定做到。"唐成公说:"这都是寡人的过错,各位千万不要如此。"随后遍赏众人以示自责及奖励。
蔡国人听说这事之后,就强烈请求蔡侯献出玉佩和皮衣,然后将东西献给了子常。子常如愿以偿,就想找个理由让蔡侯归国。他在上朝时见到蔡侯的随从人员在场,便故意斥责楚国官员说:"蔡君之所以久居我国,都是因为你们一直没有供给馈赠饯别的礼物。这事如果明天还不办妥,我将治你等死罪。"楚国官员于是立即置办了一些礼物,以让蔡侯体面地离开。
蔡侯一行离开楚国北上,抵达汉水河畔时,他取出一块玉丢入河中,说:"我发誓不再南渡汉水踏入楚国,以大河为证!"("余所有济汉而南者,有若大川。")
2、蔡国的背叛
回国之后,蔡昭侯旋即拜访楚国的百年劲敌——中原盟主晋国,并将自己的儿子公子元与另外几位蔡国执政大夫的儿子留下作为人质,以此请求晋国出面伐楚。
前506年,也就是蔡侯从楚国脱身的第二年的春天,周王室派大夫刘文公出面,召集晋、齐、卫、蔡等十九国在召陵举行盟会共谋伐楚。晋国大夫荀寅想借此机会向蔡侯索取贿赂,没有得到满足。晋国因此在会上以形势不稳、人心不齐、气候恶劣为借口说服其他国家否决了蔡侯伐楚的提议。
沈国因邻近楚国而不得不与楚国结盟,没有参加召陵盟会。当年四月,晋国示意蔡国出兵讨伐沈国。蔡昭侯率军入侵,俘虏了沈国的国君沈子嘉,将其带回国杀了,沈国因此被灭。蔡侯灭了楚国的小小盟国,也算是出了一口气。
沈国被灭,楚国出兵围蔡。此时伍子胥正作为吴国的外交官四处游说,图谋联合蔡国和唐国共同伐楚,三方一拍即合。楚昭王浑然不知,楚国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灭国危机。
3、楚国的孤立
早在七十多年前,晋、楚争霸正酣之时,楚国大夫申公巫臣叛逃晋国,献联吴抗楚之策并亲自将先进的中原战车带至吴国教习射御之术。快速崛起的吴国掌握新式武器之后开始不断侵扰楚国边境,楚国自那里起开始受到来自东方的牵制。
十多年前,楚大夫费无极离间楚平王与太子建,杀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太子建流亡。伍奢的小儿子伍员(伍子胥)逃至吴国,为吴公子光弑君(吴王僚)上位出力。公子光成为吴王阖庐之后,采纳伍子胥提出的策略,不断派快速部队攻打楚国,使楚国长年疲于奔命,实力受到进一步消耗。
郑、陈、蔡、唐等楚国周边中小诸侯由于不满楚国欺压而一一背离楚国,转投以晋国为中心的中原华夏联盟,楚国失去了它与中原之间的缓冲地带。
西边的秦国虽不与楚国为敌,甚至两国为了共同牵制晋国多少还有些结盟的意思,但秦、楚地理上相距甚远,相互间就算要施以援手也非常困难。
楚昭王此时若环顾四周,应当会发现貌似强大的楚国在不觉间竟然已处于孤立。
4、五战及郢
前506年冬天,吴、蔡、唐三国军队在各自国君的率领下朝楚国进发,率领吴军的是大名鼎鼎的吴王阖庐(或称阖闾)。吴国的军队乘船沿淮河而来,进入蔡国之后弃船陆行。三国部队从豫章(古地名)出发,隔着汉水与闻讯赶来的楚军形成对峙之势。
楚昭王没有亲征,楚军的统帅是令尹子常。当敌对双方隔河对峙之际,楚国大夫左司马戌对子常说:"您率大部队沿汉江上下游跟对方周旋,我带领方城以外的全部人马去毁掉对方的船只,回来的时候再将大隧、直辕、冥阨三地的路堵塞。这时您再渡河作战,我从对方背后夹击,一定能够大败对方。"不得不说,左司马提出的策略非常合理,子常当即表示同意,二人于是分头行动。
不料,左司马戌前脚刚走,楚大夫武城黑(武城的大夫,名黑)向子常建议说:"吴国的战车全以木制,我军则以皮革包裹,眼下多雨潮湿,皮胶容易解散,难以持久,不如速战。"另一位楚大夫史皇则说:"国人大多讨厌您而拥戴司马。如果司马成功毁掉吴军的舟船,堵塞三地城口之后返回,克吴的功劳将由其独享。您必须先行一步速战速决!不然,将难免于祸。"子常深以为然,不想让司马得全功,于是立即安排部队渡过汉江,布下阵来与吴军交战。不料,双方从小别山打到大别山,楚军三战三败。子常见事不济,想一逃了事。史皇劝止他说:"国家安定,您争着掌权;国家有难,您急于逃避,您打算去哪里呢?您务必死拼到底,才有可能免除此前的罪过。"不得已,子常只能打点精神继续死战。
十一月庚午这天,吴、楚两军对峙于柏举。吴王阖庐的弟弟夫㮣王请示说:"楚国令尹子常不仁,他的属下没有必死的斗志。我们抢先进攻,对方的部队必然奔逃,我军大部队跟上,一定可以取得胜利。"阖庐没有表示同意。夫㮣王说:"所谓'臣下只要合于道义就去做,不必等待命令'("臣义而行,不待命")指的就是眼下这样的情形吧。我今日就算战死,吴军则肯定可以攻入楚国了。"夫㮣王于是率领自己的五千部队发起进攻,子常的队伍果然溃败奔逃,楚军大乱,吴军趁机发起攻击,楚军大败。子常见败局已定,脱离部队逃亡郑国。大夫史皇接过主帅兵车,力战而死。
吴军一路追击楚军,到达清发河(今湖北安陆县),准备对败逃的楚军发起攻击。夫㮣王说:"困兽犹斗,何况是人?如果楚军明知难免一死,则势必拼死力战,我军将败。如果让一部分先渡河的人逃命而去,其他人则心生羡慕,不再具有斗志。等对方大部分人马半渡之时再发起攻击,事情可成。"吴军采纳夫㮣王的策略,再次大败楚军。
渡河逃命的楚军途中生火做饭,还没来得及吃,追兵又至,楚军只得弃食而逃。吴军吃掉现成的食物之后迅速追击,在雍澨河边再次将楚军击败。
五战五胜,吴军兵临郢都城下。
5、火象
十一月二十七日,楚昭王带了他最小的妹妹季芈畀我(季指排行,芈是楚姓,畀我是名字)出城,渡睢水(今沮水)而行。大夫鍼尹固与楚昭王同乘一条船过河,昭王令鍼尹固驱火象入吴军,以逼近追击的吴军后退。当殷商之时,中原地区尚有大象出没,《吕氏春秋》中有"商人服象"(商朝人驯服大象)的记载,殷墟出土遗物有象牙雕的礼器、象骨制作的卜骨等,湖南醴陵曾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殷商时期的象形青铜酒器。春秋时,大象在长江流域仍有出没,《楚语》中有"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的记载以及此次楚昭王用火象进攻吴军,都证明大象仍生存于楚地。到战国时,楚国仍然有大象生存,《战国策·楚策》中有"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的记载,不过此时大象在长江以北则已绝迹。此外,《孟子》中有"驱虎、豹、犀、象而远之",《战国策·魏策》中有"白骨疑象",《韩非子》中有"人希见生象"等记载,这些都非常充分地证明两千多年前大象曾一直生活在长江南北两岸甚至北至中原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范围内。那么,这是否说明古时的气温远较现在为高呢?
6、鹊巢鸠占
楚昭王一走,郢都随即沦陷。吴军入城,依位阶班次入住楚王宫室。按照《谷梁传》的说法:"君居其君之寢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寢而妻其大夫之妻。"意思是吴王入住楚王的卧室,将吴王的妻子当成自己的妻子;吴国的大夫入住楚国大夫的家中,以楚国大夫的妻子为自己的妻子。这种做法可真是奔放啊!而《吴越春秋》中也说:"闾阖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妻子常、司马城(戌)之妻,以辱楚之君臣也。"意思是吴王阖闾占有楚昭王夫人,伍子胥、孙武、白喜等人则各按官职等级分别占有楚国令尹子常、左司马戌等楚大夫的妻子,以此羞辱楚国一众君臣。
吴王阖庐的儿子子山住进楚令尹子常的府邸,他的叔叔夫㮣王非常不满,准备发动部下攻打。子山因害怕而主动离去,夫㮣王就住进了子常家中。
7、左司马殉国
且说在汉水河畔分兵而去的楚大夫左司马戌,他率军抵达息地(今河南息县)之后听说楚军不利便立即退兵,在雍澨河一带打败那里的吴军,自己也负了伤。若干年前司马戌曾做过阖庐的臣子,这时若为吴所俘,将深以为耻。司马戌询问部下:"如果我军战败,你等有谁能使我的首级免于为吴人所获?"一个叫吴句卑的属下应声回答说:"下臣卑贱,能够承担此任吗?"司马戌感叹道:"我过去竟然没能知你用你,行啊!"司马戌率楚军与吴军三战,每次都负了伤。伤重力竭之际,他说:"我不中用了。"说完就死了。吴句卑将一块布铺开,割下司马戌的首级包起来,将尸体隐藏好之后便带着首级逃离了战场。
8、云梦
楚昭王自渡过睢水之后,接着再渡长江,随后进入云梦泽。落难的昭王夜宿荒野,不料被强盗偷袭,一支长戈向他砍来。电光石火之间,楚大夫王孙由于将身体挡在楚王之前,用自己的背部生生承受住这一下重击,被击中肩部。慌乱之际,楚昭王一行向郧地(郧地位于今湖北京山县和安陆县一带。郧曾为古国,早在春秋初年即为楚所灭,现为楚国属地)奔去。楚大夫钟建背着昭王的妹妹季芈畀我在后面紧随昭王,受伤昏迷的王孙由于苏醒过来之后也拼命赶了上来。一行人踉踉跄跄、狼狈不堪地来到了郧。
9、郧公斗辛
此时的郧公(掌管郧地的大夫)名辛(斗姓),其父亲是楚国先大夫蔓成然,二十六年前为楚平王所杀,后代封在郧地为官。面对楚昭王的突然到来,郧公辛的弟弟斗怀旧恨顿发,要杀昭王以报父仇,他说:"平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杀他儿子,又有什么不可?"斗辛劝阻说:"君王追讨臣子,谁敢以此为仇?君命乃天意,既死于天命,又能与谁为仇?《诗经》上说'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意思是软的不吞,硬的不吐,不欺侮孤寡,不畏惧强暴,只有仁者能做到这样。避强欺弱,这不是勇;乘人之危,这不是仁;灭宗废祀,这不是孝;行动无正当理由,这不是理智。你如果非要如此,我会先杀了你。"为避免昭王陷于危难,斗辛和他另一个弟弟斗巢护送昭王一行向随国逃去。
10、脱险
无论昭王逃向何地,吴国人一直紧追不放,尾随而至到了随国。随国始祖与吴国始祖同为周室姬姓宗亲,吴人对随人说:"周室先祖封在汉水一带的子孙已经尽数为楚所灭。如今天降意志,要灭楚国,随国却藏匿袒护楚君,周室先祖这是犯了什么罪呢?随君若还顾及周室,恩施于吴,以顺应天意,这就是随君的恩惠了。若灭楚功成,汉水以北的土地将尽为随君所有。"此时,楚昭王一行位于随国宫室的北面,吴国追兵在宫室南面,形势岌岌可危。
楚昭王的哥哥子期(公子结)当时也在逃亡队伍中,他长得与弟弟相像,于是将自己打扮成昭王模样,说:"把我交给他们,王上一定可以幸免。"随国人犹豫不决,就此卜卦,结果为不吉,于是干脆回绝吴国说:"随国僻小,地近楚国,一直依附于楚国才生存下来。随国与楚国世代保有盟誓,至今未改。如果因楚有难而背弃对方,随国今后又凭什么事奉吴君呢?吴君所患并非楚王一人,如果能够安定楚国全境,随国又怎敢不听命?"逃亡者人少,追击者也未见得多,以当时当刻之情形,随国要强行阻挡吴人是没有问题的。随国既然表态要为楚昭王提供庇护,吴军只好撤退,楚昭王就此脱险。
11、申包胥赴秦求援
当年伍子胥流亡时曾对楚国同僚兼好友申包胥说:"我将来一定要倾覆楚国。"申包胥则说:"好自为之吧!你能倾覆国家,我一定能让它复兴。"当楚昭王逃亡在随国时,申包胥一路向西跑去秦国求救,他对秦哀公说:"吴国就有如大猪和长蛇,不断吞食中原国家,现在则开始危害楚国。眼下楚君失守社稷,流亡于草莽,派臣下前来告急,让我转告您说:'东夷贪得无厌,将来如果与秦为邻,将成为秦国边境之患。趁吴国还没有达到目的,秦国可发兵东向,与吴国平分楚国土地。如果楚国就此灭亡,那么楚之地就是秦之地;如果托秦国之福以镇抚楚国,则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秦国。'"秦哀公不愿淌这趟浑水,婉言回绝说:"寡人知道了,请先生暂且到宾馆休息,我们商量好之后再答复您。"申包胥听出秦侯话中之意,说:"楚君眼下流亡于草莽之中,连安身之处都没有,我作为臣下又怎敢安居于宾馆?"申包胥倚靠院墙站立哭泣,哀声日夜不绝,一连七日滴水不进。秦侯为之触动,为他吟诵了一首《无衣》,其诗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侯答应出兵助楚,申包胥行九顿首之礼以谢,秦军随后出动。古时并没有九顿首之礼,申包胥求救心切,频频顿首至九次之多,以表感激不尽。
申包胥赴秦求救在前506年冬,秦军抵达楚国已是次年六月之后的事了。这期间楚昭王一直流离在外,郢都大概一直处于沦陷状态。吴军事先并未预料到此次出兵能一举攻陷楚都,因此即便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也暂时没有能力将这份空前伟大的战果转化为灭国占地的最终成就。可以想象在郢都沦陷直至秦援到达期间,楚国只是处于一种首都及部分地区被占领状态,楚国其他地区要么正在进行抵抗,要么并无战斗发生。
12、复国
申包胥带着五百乘规模的外援回国加入国内战团,秦军首领子浦说:"我不了解吴军的战术。"指示楚国部队先行与吴军开战,秦军则绕至稷地,随后在沂地大败夫㮣王率领的吴军。与此同时,楚军在军祥这个地方也打败了吴军。
时间一眨眼到了七月,楚昭王的哥哥子期和秦军首领子蒲联手灭掉了唐国,除掉了吴国伐楚联盟三国中的一个。
九月,夫㮣王回国。他一定是心怀不满而走的,因为他一回去就做了一件令所有人始料不及的事——自立为王,然后率军与哥哥阖庐开战。夫㮣王没有打赢哥哥,兵败后居然投奔楚国,而楚国居然也收留了他,他的后代就是楚国境内后来的棠溪氏一族。夫㮣王在吴国讨楚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反水,等于是葬送了吴国彻底战胜楚国的千古良机。这一折腾之后,吴、楚双方虽互有胜败,而以吴军失利为多。阖庐先败于麇,继而又败于公壻之溪,无奈之下只得撤军回国。
九月,楚昭王返回郢都,标志着这场几致楚国灭亡的战争就此基本落下帷幕。
13、逃亡往事
13.1 蓝尹亶
当楚昭王逃往随国,需要渡过成臼河(即臼水,又名臼成河),大夫蓝尹亹(亹读尾)安排船只先把自己的妻女渡过对岸,而不是先让昭王乘坐。局势安定之后,楚昭王想杀蓝尹亹以示惩戒。大夫子西劝谏说:"令尹子常就是因为常思旧怨以致身败,君王又何必效仿他呢?"楚昭王认为有理,说:"那就让亹官复原职吧,我以此来记住自己以往的过失。"
13.2 季芈畀我
楚昭王准备将小妹妹季芈畀我嫁人,季芈拒绝说:"之所以生为女人,就是要远离男人。何况当时逃亡路上大夫钟建已经背过我了。"楚昭王于是将妹妹嫁给大夫钟建为妻,并让钟建出任乐尹(掌管音乐的大夫,大致相当于文化部长吧。)
13.3 子西
大夫子西是楚平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是楚昭王的叔叔。当楚昭王避难于随国时,子西制作了一整套楚王的车马服饰,在脾泄(今湖北江陵县一带)立国,以此昭示楚国未亡以安定民众。当他知道昭王在随之后,立即前往与之会合。子西的举措对稳定国内形势具有极大的正面作用。
13.4 公子由于
曾经在逃亡路上用身体替昭王挡住强盗一戈之击的公子由于后来安然无恙,昭王派他负责建造麇城,他造好之后回来复命。子西问他所造麇城的规格等情况,他回答说自己并不清楚。子西说:"不能胜任的事,就应当推辞。如果连城墙的高矮厚薄都不了解,那城池的大小又怎会知道呢?"由于回答说:"我本来是坚决推辞不干的,是您让我去。人各有所能有所不能。当日王上在云梦泽碰上盗贼,我替他挡了一戈,伤疤现在还在。"说完脱去上衣将背上的伤痕展示给子西看,接着说:"这是我所能干的。而像您在脾泄立国以安百姓之类的事,我是干不了的。"
14、伍子胥的作用
在我过往迷迷糊糊的印象当中,伍子胥是吴入楚这个大事件中的主角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吴王阖庐和兵圣孙武。当我以《左传》为单一史料视角时,发现整个事情并非如此。先说伍子胥,他当然是这个大事件中的一分子。当吴国日益强盛起来之后,首挑对手便是楚国。申公巫臣主张联吴抗楚,吴国这才以断发文身的蛮荒之国形象进入中原华夏视野。伍子胥背楚逃吴之后所为约三事:一是为吴公子光献上壮士专诸,助他通过鱼藏剑这一名垂青史的刺杀行动干掉吴王僚,这才有了后来的吴王阖庐;二是帮助阖庐制定轻骑扰楚的策略,通过派遣快速部队不断侵扰楚国,使楚国长年疲于奔命救援边疆,从而实现消耗楚国实力、促使楚国不断犯错的战略意图;三是在吴国入侵楚国之前充当吴国使者斡旋于蔡国和唐国之间,使这两个楚国同盟转而成为伐楚联盟的重要成员。至于战争开始之后以至结束整个过程当中,《左传》未再提及伍子胥。所谓伍子胥进入郢都,对杀父仇人楚平王掘墓鞭尸之类的情节,完全不见于《左传》。
15、说好的孙武呢?
再说千古兵圣孙武,此人完全不见于《左传》,以至于后人因此质疑孙武其人乃后世史家虚构,《孙子兵法》一书亦当属春秋末年乃至战国初期山林处士所为。《左传》好预言、善记事,只要于叙事有益,人不论贵贱多有所载,为何独弃千古一人之兵家孙武呢?
16、终局
随着楚昭王返回郢都,吴、楚此次战争基本落下帷幕,但直到来年四月双方仍然处于交战状态。前504年四月中旬,吴国太子终纍击败楚国水师,俘获楚国的潘子臣、小惟子以及另外七位大夫。楚国再次陷入举国恐慌,以为将要亡国。紧接着楚昭王的哥哥子期所带领的陆军又在繁阳遭遇失败,形势进一步恶化。此时楚国新任令尹子期却为之感到高兴,他说:"楚国终于知道害怕,国可治矣。"于是利用不利局势迁都鄀城(又名北郢,今湖北宜城县一带),改革政治,以此安定楚国。

上一篇:铸刑鼎 | 左传拾趣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