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婆母 文/金淑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首诗,让清明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忧思难忘的情景,面对这个即将到来的清明,我心里却又飘起了细雨…岁月在不经意间远去。我从少不经事,到花甲之年,目睹每年行走在清明路上生离死别的断魂人,那是别人的清明。婆母的离去,才真正感觉到那纷纷的细雨,从此也属于自己。二十多年了,我静静地守候着每一份思念的降临,一次次走进故乡的土地,站在婆母的坟前,去追思和感受那份温馨的永不能再现的亲情。婆母疼爱我,更疼爱她的孙女孙子。他们已成家立业,一直思念着回忆着奶奶的一幕幕往事。 那年夏天,小姑子来家看婆婆,买了些蛋糕,她舍不得自己吃,放在箱子里留给在区里上学的孙女孙子回来吃,等他俩回来时,蛋糕已发霉,让婆母很心疼。现在想起这事,我的孩子说,“奶奶要是活到现在该多好,我们会给她买很多好吃的”。 我更是忘不了婆母,回想起在那逝去的艰难岁月里,婆母用她的慈祥挚爱,关心我支持我,使我完成了学业。 记得那年寒假期,天气特别冷,她的身体一直发烧,咳嗽不停。就在这时,我接到牡丹江师院的函授通知,让我喜忧参半,想去函授又担心婆母的病情,去不去?我心在徘徊。聪明的婆母看出我的心事,“你放心去吧,我不要紧,吃点药打几天点滴就好了。”我是含着热泪踏上了求学之路的。函授归来婆母仍在打针治疗,还照看着两个孩子,让我深受感动。是婆婆帮我跨越一座座高山,度过了人生中的许多困难。一件件一桩桩鲜活的往事,留存在记忆中,像在昨天,如在眼前。 在平常的日子里,婆母一人承担着家里的大部分家务,为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备课、批改作业,晚饭后,就把孩子带到邻居家去玩,直到人家要息灯时才回来。婆母知道我每天熬夜工作到很晚,清晨总是悄悄的起来做早饭。婆母做每顿饭菜都精心调理,从不嫌麻烦,尽管是平常的饭菜,让我们吃起来有滋有味。是婆母的爱化为我学习的动力,使我从一个文革期间的初中生,经过五年函授的刻苦学习和老师的辛勤教导,终于在1988年6月获得了牡师院中文系汉语言专业五年制函授本科毕业证书。当我接过那鲜红的毕业证书时,再也无法抑制激动的泪水,我从心里由衷地感激婆母,是她多年含辛茹苦,默默奉献,才使我有这样丰硕的收获。她用羸弱的身躯支撑着我们的家,用无私的爱成就了我的五年函授学业,支持着我的教育事业。 追今抚昔让我更加思念婆母,如今我们住上了温暖舒适的楼房,楼里四季如春。阳台上的花儿似乎忘了时节,总在争芳吐艳。一想起婆婆我就好心疼,假如那年(1991)的冬天不是那么寒冷,假如那时我们住进楼房,婆母或许不会走得那么匆匆,恨那个可恶病魔及冷酷的天气,无情的夺去婆婆年仅65岁的生命。 在清明节的前夕,我又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看看长眠在这里慈爱的婆母和亲人,我和几位兄弟妯妹将花儿轻轻地放在坟前墓前,默默的向婆母鞠躬致敬。在一片惆怅哀思的萦绕中。泪水一次次模糊我的双眼,打湿我的情感,敬爱的婆母啊,不管日月怎样轮回,岁月如何荏苒,我将永远把您的大恩大爱铭记在心。清明将至,没有断魂,只有思念..... 作者简介 金淑芳,生于1953年,退休教师,中共党员。黑龙江伊春市作协会员、诗词协会会员,喜欢文学喜爱旅游。有诗、文在《伊春日报》《黑龙江日报》《林城晚报》《黑龙江林业报》《小兴安岭文学》《退休生活》《老年教育》等报刊杂志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