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江作协】黄乃顺︱龙江县战备水泥厂记实

 陈晓春 2020-07-31

 

龙江县战备水泥厂记实

文/黄乃顺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苏由于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分歧,关系开始恶化,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威胁下,中国开始了大三线建设。

1969年3月5号,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扬言对我国政治军事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战争阴影笼罩在中国的上空。

毛泽东主席真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审时度势,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为了应对核战争,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指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上个世纪六七时年代,这条语录遍布全国城乡的大街小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中央成立全国性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做好打核战争的准备。各省市县也都成立了人民防空办公室,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要求各地人民防空工程规模在已有的基础上迅速扩大,人防工程的规格也要提高,不但能防常规武器,更要能防核武器。

龙江县成立了人民放空办公室(简称人防办),具体领导和实施人防工作。在人防办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龙江县战备水泥厂,龙江县战备砖厂,202炸药厂和石灰石矿。

龙江县战备水泥厂,是在县钢铁厂报废的水泥车间基础上重新建成的,它位于钢铁厂铁路专用线的南边。龙弯河的一条支流在厂前缓缓流过,它见证了我们那段艰苦奋斗和如火如荼的青春岁月。

当时战备工作高于一切,修筑防空洞是头等大事,是重中之重,修筑防空洞急需水泥,所以战备水泥厂提前生产是当务之急。

党支部书记初钊新和厂领导组织人力,对原有的两台小型球磨机和其它生产设备进行检修,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全面回复了生产。但是庞大的人防工程急需大量水泥,现有的小型水泥生产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工程需要,真对这些实际情况,人防办决定重新建厂房,制造大型球磨机,力求保证水泥的供应。

按照人防办的指示,新厂址选在龙弯河支流的南岸。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极其匮乏,要建厂房,造球磨机谈何容易。真对重重困难,厂党支部提出的口号是,学习大庆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决定边生产边建设,生产建设两不误。留在车间生产的工人一铆顶一楔,把剩余工人全部投入到建新厂,和制造新设备的工作上。

龙兴云厂长带领一队男青年挖土扠墙,女青年负责用小叶蔁打莲子,准备铺房盖用。当年的工人骨子里就有一股劲,敢想敢干,自己测量地基,钉撅子放线,和泥杈墙。会点木工手艺的,就当木匠做门窗,钉人字架,一切都是因陋就简。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栋新厂房就矗立在原来野草丛生的甸子上。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觉得新厂房很好很气派,现在看充其量就是个马架子。扠墙的草,和房盖上的小叶蔁混合在一起,显得整个厂房毛儿搭哄,就好像一个大刺猬,大家诙谐地说,家雀都不敢往上落,怕扎屁股,可见当年条件如此之艰难。

马英治厂长带领十多名有点技术的工人,负责制造一台直径1.5x6米长的球磨机。为了节省开支,少花钱多办事,先到其它水泥厂买它们淘汰下来的旧件,去土产公司废品站,挑选能用的零部件。制造球磨机最难的是卷圆筒机身,要把1公分厚的钢板,卷成直径1.5米的圆筒谈何容易。马厂长领工人,用三根15公分粗圆钢管,制做一个简易卷筒机。卷筒时,三个工人用撬棍,搬转卷筒机的圆管,一个工人用大锤轻轻敲打钢板助力,大家着实费了很大的力气。

因为没有锻造机加能力,做一个齿轮键子,为了增强键子的硬度,用火煅烧后,没有电锤,几个小伙子抡大锤反复锤打,小半天才能完成。厂里没有翻砂车间浇铸大直径磨头和大齿轮,只能在哈尔滨机床厂加工制做。看到现在的数控机床,只需轻轻地按一下电钮一切即可,回想当年,真是感叹有余啊。

新球磨机吞吐量大,提高了生料和成品产量,新建的立窑也需要相应加高加粗,才能保证熟料烧成。马厂长按球磨机的生产能力,自己绘图设计立窑,虽然没有成手瓦工,在工人里边找两个会砌砖的,一个外型不是很美观的立窑也建成了。那时候的我们心无旁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做不成的事。

新厂建成后,人防办派初书记龙厂长和我到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小水泥的生产工艺。回来后,我们重点对立窑的送风管道进行改造,把送风管道升高,让风帽临近燃烧点,在提高风速的同时,随时调整生料团球的直径和水分大小,提高了立窑的产量。

为了把好当班的产品质量关,厂里还培养几名土工艺员,跟班检测每个批次的石灰石黄土矿渣石膏等原材料的成分,及时调整配比方案,跟踪做成品试饼凝固检测。在每个岗位都用木板写上操作规程,做到人人会背,人人严把质量关,使水泥标号稳定在 500号左右,达到工程的要求标准。

因陋就简的厂房,夏天房盖上的小叶蔁漏雨,冬天钉在窗户上的芦苇席子透风。数九寒天西北风象刀子一样从车间穿堂而过,尽管工人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还是冻的瑟瑟发抖。生产出来的散水泥,都要人工装袋和缝袋,缝袋工一手拿着锥子,一手拿着线绳,不能戴手套,多数女工手都冻的又红又肿。

上料工要用大锤把大块的石灰石砸开,再填进鄂式破碎机,粉碎成0.5公分左右的小碎块,用独轮车推到地量衡上过磅,按配比方案,添加好焦炭黄土石膏矿渣等付料,再有前后两个人,推拉有45度坡度的料台上。因陋就简的设备没有自动化,所有的工序都是手工操作,给球磨机上料,是人工用小铁锹,一锹一锹喂到球磨机里的,一个班都要喂七八吨,现在回想起来,让人难以置信。

露天堆放的原材料,冬天要及时清雪,下雨天原材料湿了,就铺到大铁板搭成的地炕烘干,否则湿料喂进球磨机里就会糊磨,人只能钻进球磨机里,用钎子一点一点抠。

奇缺的电力供应,不能保障正常生产,停电是经常的事,而且还没有规矩。白天停电还好,晚上停电就糟心了,厂里没有休息室,停电了,大家只能坐在料堆上遥望星空,冬天实在太冷了,就站起来挪挪脚暖和暖和。

虽然条件十分艰苦,可我们的工作热情却十分高涨,觉得自己是为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战斗,为战备事业做贡献而自豪。

斗转星移,随着形势的发展,龙江县战备水泥厂以转民用,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难忘那段特殊历史和激情的青春岁月,每当回首,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有幸保存了当年的几张照片,做为龙江县战备水泥厂的历史见证吧。


作者简介

黄乃顺,龙江县人。已退休,闲暇时喜欢看书,时不时动笔写下所思所想,文字积累无数,喜结文字上的朋友。现作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