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成为老师心中的好学生?早在几千年前,颜回就给出了答案

 天下丛林 2020-07-31

从古至今,师生情谊最深的楷模应该是孔子和颜回。

你不学夫子,你又如何能做好老师,又如何能得到好学生。你不学颜回,你又何以学到真正的智慧,你又如何能遇到孔子这样的老师。

颜回死后,夫子将思念谱入琴声,有诗为证:

可惜颜回命早亡,叫人思想鬓如霜。

只因陋巷箪瓢乐,留得贤名万古扬。

老师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偏好。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

 

01

持续学习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对此,孔夫子就赞不绝口,连声说“贤哉回也”。

夫子最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而颜回恰恰是非常用功的学生,甚至于在夫子看来是唯一一个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学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而学习最难得的是持之以恒,而颜回正是那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学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可能有差距,但是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做出最大的努力,不留遗憾,才是夫子最重视的学习品质。

在这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中,你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立足人前,站稳脚跟。

眼前疫情期的安逸,只是一时的。打游戏的快感,比不得成绩步步高升的愉悦;被窝里的温暖,远远不如手里有钱的踏实;追剧时的快乐,远远不及奋斗时候的心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不仅仅要好好学习,更要“天天向上”。

浙大一位学霸曾因一张密密麻麻的作息表走红。从每天早上6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2点半。一周每个时间段的学习内容都精确到几点几分,学习状态可谓是分秒必争。

学霸之所以是学霸,并不是他比别人聪明,而是他选择持续学习。在他们的眼中,学习是每时每刻的。没有谁的成就,可以凭空而来。

人生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告诉孩子,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才有可能换来最后的成功。

02

主动学习

颜渊和子路侍奉老师,在两旁站立着。

孔子说:“何不说说你们的志向?”

子路说:“愿用我的车、马、衣服、皮衣,与朋友共用,用坏了却没有遗憾。”

颜渊说:“愿不夸耀自己的善事,不把劳苦施加于别人。”

颜渊能成为孔子的得意弟子,可以说是因为他能够主动地去践行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让孔子喜欢,认为他才是唯一能够继承孔子儒家思想衣钵的人。

“无伐善,无施劳”既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也不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并且从内心深处生出“我愿意”的主动积极的志向。

能从内心滋生出使人快乐的养分的人,当然对世俗的、物质的所求就会减少,“化被动为主动”的快乐人生的秘诀。

读书多,学习好的同学一般都不会觉得学习苦,一本书、一盏灯、一杯清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反观那些后进生,常常是到处惹是生非,令人头疼,为什么,因为什么好玩的都不能满足他、滋养他,觉得没意思,而且一学习就一个头两个大,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

试问,哪个老师不喜欢优秀而主动的学生呢?

03

尊重师长

颜回对老师孔子异常尊重,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对于老师的学问道德,颜回曾经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意思是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这一番话足见颜回对自己老师的推崇和敬仰。孔子一生倡导仁政和道德,颜回视师志为己志,终生奉行。

孔子如何能不喜爱这样的颜回?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戒尺,一直握在老师的手中。

但现在,不仅戒尺消失了,学生也越来越不懂得尊师重道。

有一位老师曾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班上有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他教育了好几次,但学生都不听。

最后忍无可忍,他罚站了学生15分钟。结果学生回家之后给家长告状,说老师打了他。

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跑到学校里来找老师麻烦,更是告到了教育局。最后真相大白,老师没有受到惩罚,却伤了一个老师的心!

不懂得尊师重道的孩子,让老师甚至都不敢管教孩子。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鄙夷!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正是由于古人的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使得后世人将文化,道德,理念,通过老师的教授和传播,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得以代代相传,造就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古国。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保障,也是我们决不可丢失的瑰宝。追求高尚的道德,树立崇高的信仰,敬师德、学师德、永铭师恩,正是我们后人需要向先贤学习继承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