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曲要“化有形为有神”

 杏坛归客 2020-07-31

荐读语

本期推出的是内蒙古诗词学会副会长祁牧多老师的《诗词曲要“化有形为有神”》。本论文为第五届论坛获奖论文。
祁牧多老师勤于创作,刻苦钻研,诗词创作质高量大,成果颇丰,理论研究造诣颇深,见解颇高。本篇论文为自己诗词创作感受的理论概括与提升。
“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审美的崇高境界,本文以“化有形为有神”立意,本意在于以“象”与“意”的和谐统一,以形象表现神韵,进而提出“作者头脑中的意象,升华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再转化为受众心目中的审美意象,三者之间有机统一,才有创作所追求的最佳效果。”这个观点高度概括了创作与审美的关系。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司空图的《诗品》、孙联奎《诗品臆说》、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诗歌理论之圭臬,文章站在这样的理论高度,结合历代诗歌创作成果,从“取'象’必须逼真可感”、“流溢真情”、“讲求神似”、“追求空灵”四个方面具体分析论述,第一第二是基本层次,是所谓的“诗情画意”的真善美和谐的现实审美境界;第三是提高层次,是诗歌神韵的体现,“进乎技矣”,超越一般的艺术审美境界;特别是第四“空灵”,是诗歌的超然境界,这个见解是对传统诗歌理论的深刻领悟,也是现代诗歌创作与研究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于现时诗歌创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本文是《古体诗词曲创作要在“五化”上下功夫》的第一部分,长文要谈五个问题,对于此问题只是提出四个方面的要素,没有进一步展开论述,而如何达到“化有形为有神”,对诗人的精神文化境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客观把握事物的形象特征?如何陶冶高境界的情操?如何深刻理解形象的精神实质?如何达到思想情感的超然?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如果再回到《文心雕龙·神思》中,那么“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给我们指出了方向。

——内蒙古诗词学会学术部 任英


诗词曲要“化有形为有神” 

祁牧多

诗词曲靠形象说话。而塑造形象,会有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的过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中的这段话,准确地说明了作品形成前构思之艰辛和想象之重要。想象是“驭文之首术”。“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珠纳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开启意象的大门。意象指的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的有机结合。作者头脑中的意象,升华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再转化为受众心目中的审美意象,三者之间有机统一,才有创作所追求的最佳效果。

那么塑造形象,又有哪些要求呢?“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利用广泛深入的联想和精警超拔的想象构成意象,升华为意境,是诗词曲作品的正确途径和特殊要求。无论是物象、景象、事象,都必须体现四个要素:

一是取“象”必须逼真可感,不能架空。如“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般质实,如“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般鲜明,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般真切。

二是必须流溢真情,不可虚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那份身许田园的淡泊,“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那种超越苦痛的大气,“丹砂好炼养闲身,黄金不铸封侯印”(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乌夜啼》)那种浮沉宦海的愤激,正因其发自内心而无比动人。

三是讲求神似。司空图《诗品·形容》说:“离形得似,庶几斯人。”孙联奎《诗品臆说》似对此作出解释,说:“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千载而下,犹如亲其笑貌。此可谓离形得似者矣。”“形”在美学上,无论作为艺术家所摄取的生活原型的形体状貌,还是作为艺术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写神的物质基础。人或事物具有本质意义的精神特质,总要外在地显现为某种独特的状貌情态,而传神就是据以达到艺术形象的典型化、个性化,使“形似”向“神似”升华。

四是追求空灵,即具有象中之象,象外之象。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也似乎十分微妙地为其下一注脚。他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剔透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原来,“不着”是相对的,“着”是绝对的,此处“不着”,而通过移植或兴寄,以彼处代之;所谓“风流”之“得”,不过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而已。“水底月为天上月,镜间人是梦中人”,看似“踏破铁鞋无觅处”,实则“心有灵犀一点通”。作者有瞒天过海的创作手段,读者有拨云见日的解读本领,两相心照不宣。“空灵”,是冲淡、沉静、自然、流转的“四位一体”,拒绝急管繁弦、浓墨重彩,抒情小夜曲般柔和,淡色写意画般清爽。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典型地传达了这种微妙情境。

想象属于诗词曲创作中构思的重要一环。要“兴会神到”而“不牵于物”,但又不是凭空悬揣,蓦然得之,而是在平时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同样,创作只要“合情”,不必拘泥于眼前的一景一物,不必局限于所谓“真实”,可以用假想、幻象、甚至梦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李清照的《渔家傲》就是如此。

天接云涛连晓雾,银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通篇描写梦境。“云涛”“晓雾”交织,“银河”“千帆”竞渡,“梦魂”返归,“天语”相询,一派迷幻景象。而“路长”“日暮”,平添了女词人的怅惘之情,她追求“学诗”,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志,这等于公开背叛“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为了“学诗”,“上下求索”,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长风,到海上三山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梦幻图!图上浮现的是她对光明和自由的不息追求,此愿景又何其壮哉!但我们知道,作为封建社会面对重重束缚的女性,敢于与苦难命运抗争,在不可能找到出路的情况下,只能寄托于梦中的神仙世界,这又是何等的无奈!婉约派大家李清照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作,确是别具手眼,令人耳目一新。整首词意境宏阔,想象丰富,风格遒劲,立意、组材、语言都特别新颖,历来被奉为圭臬。

如此“无中生有”,移花接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联想和想象的无尽魅力,也是诗词曲创意的弹性和张力所在。因此锻炼敏锐、超拔、宏通的联想和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失为写好诗词曲的先决条件。

作者简介

祁牧多,内蒙古诗词学会副会长,草原散曲社社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