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填报志愿,你想不想听一些不那么正确的事儿?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31

原创    碧树西风

我太太一个亲戚的孩子高考结束了,分数考的很不理想,那孩子我见过,看着挺聪明的。

她问我怎么看专业的选报,我们聊了一些不那么正确的内容。

说实话,公开聊这种话题,是很尴尬的。

曾经有个博士,问我关于央企战略规划部,国企,民企,高校,究竟如何选。

我给他的回复是令他满意的,但为此得罪了好些读者。

好几个读者骂我,说:西风,我看走眼了,你竟然是这样的人。你竟然教人家取巧。你应该教一个博士,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最艰苦的事业中去......

这就是对着公众表达的宿命,如果你一个人都不想得罪,唯一的办法就是说那些感情充沛,且不落在实处的套话。

比如字典上怎么说来着?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句话很有水平,它谁也没有得罪。

但是你落在一个具体的人,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身上,人家是不满意这种答复的。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毕业后进了互联网大厂,上市了,分了一个小目标,后来去日本开温泉酒店,或者去全世界海钓。

李萍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后来遭遇电商,百货公司精减,......

当然,我们都知道,工作本身是不分高低的,张华这样年纪轻轻就不工作,搁在过去讲叫做不务正业,是应该批评的。

李萍虽然人生小有波折,但是我相信,她终归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美好而充实的生活。

等有一天,各自老去,张华步履蹒跚的走到李萍面前,告诉她,自己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你看到了,我一个20几年前高考全省一百多名的人,讲几句正确的套话,这点水平,还是有的。

但问题是,这点话,大家听了很满意,真正有考生的那个家庭,人家满意么?

我和我太太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什么努力呀,奋斗呀,要去最艰苦的地方,要从事最艰苦的行业,这些话我都没有讲。

我讲的都是些不正确的。

这孩子的亲戚,名下是有企业的,虽然没有上市,但也颇具规模了。

我的建议就是去自家企业里做事,读相关专业,如果实在无法相关,那就读工商管理,百搭。

你注意前提,你同学家里有企业,读个工商管理,你家里没企业,也读工商管理,那就不是百搭,那成白搭了。

如果去自家企业实在不愿意的话,就一切围绕考公务员展开,具体就不聊了。

但我们可以聊聊国企。

假如你打算进国企,这件事最好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就想清楚。

就好比只有读EE的强电才能进电力局,你哪怕念EE的弱电,也是进不去的。

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细节,大部分热门国企的热门岗位,都是在孩子填志愿之前就得弄清楚弯弯绕的。

因为早有无数家长盯了很多年了,如果你事到临头才两眼一抹黑,瞎猫撞到死耗子的概率是很低的。

具体我没法展开,但方法告诉你了。

方法就是你要和国企的负责人,至少是中层吧,事先深入的沟通清楚,人家往年都是怎么招的人,都有哪些细节要求,每年怎么回事。

弄清楚了,再给孩子有针对性的选择学校和专业。

这个过程,和企业投标,先拿标书,是一回事。

这是第一类,某些孩子是以定向的思路,直接由家长深度包办,全程规划。

就像装修,全包。

有全包就有半包。半包的意思是说,你不能确定这孩子读了什么,就一定能进什么。

那怎么办呢?你要把他的分数够得上的学校专业,列一个清单。

弄清楚,按照这个清单上每一个选择,今后大概率的生活状态是什么。

你注意,我没有给你聊选择城市,选择专业,选择学校,那些都是工具,什么是目的?

生活才是目的。

做码农和做老师,肯定是不一样的一生,越早弄清楚,越划算。

我给你举个很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能够进互联网大厂,年薪200万,那当然是进去的好。

如果你不能进互联网大厂,比如去个半死不活的外企,也是做码农,30几岁了年薪只有30万,那真不如去当老师。

比如说我太太。

我太太是二本,在学校当老师,一年不到30万。但她的同事也有清北的毕业生。

她们赚的是一份钱,但付出的代价可不一样。

这里面唯一的差别就是念书之前是否想清楚了。

她念书之前,自己要去哪所学校,都是知道的,过什么生活也是知道的。

但那些清北的同事,并不知道。

他们实际上最初的目的不是当老师,只是走了一段弯路,后来经过种种盘算,改行去当的老师。

这些人后来都是算过账的,但很遗憾,账算的太晚了,自己的分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那你说这个账怎么算呢?

其实很简单,去计算自己未来的生活。

我不管你想当什么,无论是律师,会计师,医生,老师,程序员,是想生活在北上深,还是生活在杭南武,亦或者成重西。

你首先要做的,都是算账。

比如你要报考某个学校的财会类专业,你一定要先去了解清楚,该校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去了哪儿。

互联网上,各路自媒体告诉你的,都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方向。

比如告诉你,金融类,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平均薪酬比较高。

但是细节,他们没有告诉你。

有的学校的金融,毕业了之后,大概率能去券商,有的学校,大概率能去银行。

也有的,只能做地推。

虽然理论上你们都是金融专业的,就像字典里的那句话。

张华去了银行,李萍去了券商,你去了某家P2P做地推。

我不知道你是否了解啥是地推?

其实就是跑去广场舞大妈那里扎堆,陪阿姨们跳舞,甚至要给她们拎东西,买米,买油。

阿姨们一高兴,也许就在你那里开户了。

这份工作虽然也打着金融的旗号,但实际上和房产中介没啥不同。

很多时候,也许还是房产中介赚得更多一些呢。

当然,你也不要以为进了银行就能如何,只是咱们不敢吐槽人家,此处省略五千字。

所以,这种大而化之的推荐,是毫无意义的。

人家读个计算机,可以进腾讯,不等于你读个计算机也可以进腾讯,真的不等于的。

所以咱们要拿着手里的分数,先做五六个预填报。

比如A校的计算机,B校的金融,C校的传媒,D校的......

这几个是你觉得自己的分数能进去的,先做这样一份清单出来。

接着怎么办呢?

挨个去弄清楚,这几个学校,你选的专业的过去几届毕业生,都去哪些公司了。

这活儿一定得干,让你爸妈发动亲戚朋友,务必弄清楚。

然后通过这些行业里有经验的前辈,弄清楚这些职业的人的生活状态中位数。

比如工作城市,一线二线还是三线,同行大都在哪里好找工作;刚参加工作时的收入,工作十年后的收入,升迁的方向,进阶的路径。

这些都要弄清楚。

我举个例子,如果你去搜下数据,会发现一个城市的房价和这个城市的上市公司数量真的是成正比的。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有的城市资本很活跃,而每个人来钱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的钱如果是资本市场上赚来的,比如公司上市了,几乎零成本持股大小非解禁,而你的钱可能真的是一天天挣工资,从午餐费里抠出来的。

你们俩一起去买房,你怎么可能买的过他呢?理解这意思吧。他那个钱就是大风刮来的。

所以如果你选择那种资本密集的城市,又去做很传统的行业,还想要定居,...,你懂得。

我们很多孩子填报志愿,真的是两眼一抹黑,听了个名词儿就填。

比如别人说学医稳定,马上就报了。

硕士都念完了,毕业分配去了大医院,忽然发现,不同科室的收入差异是很大的。

有的科室,做到主任医师,一年只有30万。而且成天上夜班,人都能熬垮了。

你现在明白为啥会有清北的学子跑去我太太她们学校,和一群二本学生做同事。

这就是社会的魔力(磨砺)啊。

人们渐渐的会发现,不同工作的性价比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挣那点钱,有人有寒暑假,有人三班倒。

当然,我这不是打击你学医的心,很多医生混的很好。开私立医院,参与全球峰会。

但这些人很少是糊里糊涂进去的,他们往往都是非常清楚每一步要什么,早早就准备好了,就像企业投标一样。

你注意,这些细节,需要父母发动亲戚朋友同事,以及找来的业内资深人士,私底下,关起门来,促膝谈心。

我只能给你指方向。

公开场合下,就像招标,只能谈那些不会授人以柄的话。

但是私底下,就像投标,你们可以听到很多坑,很多弯弯绕,不是说名校一定等于混得好,某些普校甚至二本的某些专业,和某些很好的单位,是常年挂钩的,这些信息,都是很有用的。

你注意,我今天聊的这些仅针对普通孩子。

如果你是东哥那号的,只需要拎着一篮子鸡蛋,大一就可以开饭店,从此天南海北任你行。

那你根本不需要看这种文章。

当然,也有的孩子,真的像包清工,父母完全没有任何资源。

这种情况也不用慌,你的老师就是你的资源,务必请求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帮你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帮你分析你填报的这些预案的排列组合。

千万别不好意思求人,说到底,这是你的一生。此时不求,更待何时。

她们教你三年了,你不至于这点面子都抹不开吧。

说到底,对于普通人,读书一定是为了工作,你至少要做到进入这个专业,心里有数自己将来大概率去哪些公司,大概率朝什么方向努力,大概率过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说高考,考的是孩子,那么填志愿,考的就是家长。

这几天,就是留给诸位家长,发动你人生一切关系,做好背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