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娃就爱当大孩子的“跟屁虫”,却常糟“冷眼”,意大利托班鼓励娃这样做!

 神奇麻麻在哪里 2020-07-31

瓜妈说:

昨天咱们点读笔专场开团了,发文后我一直守在电脑前,回答妈妈们的各种问题,突然收到这样的一条留言:“瓜妈,你信不信,你这3篇文章我看了第三遍,才弄明白可想而知你的工作量了。 

我愣了一下,然后是被深深理解的感动,这次点读专场因为都是自己特别倾心的书,又想尽可能全面地介绍给大家,真的写了好久!我们的妈妈真的好贴心!

不过,妈妈说看了第三遍才弄明白,所以我想是太多套餐选择了,大家都看晕了是吧。那么,我这里简单来帮大家重新捋一下,我们昨天总共有四套书开团:

1、   英国原版进口故事书《Child’s Play》,培养娃对英文的兴趣

2、   我们返团过N次的《Hello 图典1000》,提高娃的词汇量

3、   《Look Look》找找游戏书,帮助提高娃的英语听力和理解力

4、   《My Talking Book(26册)》,帮助娃掌握250个常用词及句子,开口说英语

怎么选呢?简单来说看这张图:

具体的大家可以去今天的二条看哦!

今天的文章是Cindy写的土根意大利托班的混龄教育,对我们平时带娃社交非常有借鉴意义。时间过得太快了,土根一转眼过了3岁的生日,托班毕业了。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Cindy和土根正登上回国的飞机,一路平安,等你们回来哟!

文|Cindy

之前去参加土根托班的毕业典礼,1岁多2岁的宝宝在给3岁毕业的宝宝拍手鼓掌,场面甚是可爱。

意大利的幼儿园都是混龄的,土根的托班从6个月到3岁的娃都有,虽然小龄的宝宝(6个月-2岁)和大龄的宝宝(2岁以上)会有不同的课程安排,但是吃饭睡觉玩耍都是一起的,包括土根9月即将去上的幼儿园,也是3到6岁的混龄班。

土根的托班,后面坐在老师怀里的宝宝才1岁左右

在国外,混龄教育很常见,蒙氏教育就强调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蒙台梭利曾说过:“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于儿童也是这样。这样也就会打断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

所以后台有妈妈问,为啥我的孩子不喜欢跟自己同龄的宝宝玩,就喜欢在大哥哥大姐姐后面当“跟屁虫”?因为大孩子更有趣也会更多技能啊!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我看到的意大利混龄教育,以及土根的混龄经验。

1

土根和大孩子、小宝宝相处时,学到了不一样的技能

土根曾经有一度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出现过推搡、打人的行为,所以我本来是会有点担心土根在混龄班里会不会欺负比他小的宝宝,或者受大孩子欺负。但是进入托班的这一年半,我是完全多心了。

土根还在托班小龄组的时候,有一次圣诞趴体,家长也一起参加了。当时土根1岁半,这个年龄的宝宝还不太会跟小朋友互动,他和班里的其他同龄的小朋友基本都是各玩各的。

但是趴体上也有托班的大龄组宝宝,就明显活跃很多,有一个大宝宝对土根特别好,又给他拿薯片,又给他分享饮料,土根像个小跟班似的跟着他一起玩滑梯,跑来跑去,高兴得不得了。


而这次的毕业典礼,土根已经算是大孩子了,我发现他在面对其他那些小宝宝的时候,竟然极有耐心。

有个宝宝走路刚走稳,摇摇晃晃走到土根面前去摸土根的脸和头发,如果是在以前,土根会不耐烦地走开或者把对方推开,可他就那么站着让他摸,还对他笑笑,就像个大哥哥对待小弟弟的宠溺。

那一瞬间我意识到,之前大孩子的互动和社交方式都被土根看在眼里,所以土根也发展出了自己的行为模式。

在一次家长谈话时,我还专门问过土根的老师,土根在托班期间有没有出现过抢玩具打人的情况,老师的反馈是土根是个很“绅士”的孩子,和小朋友相处都不错;当然班里面肯定也有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但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下,因为有老师的引导以及同伴的反馈和影响,基本能够被约束的。(当然最终这个孩子是不是能改变,还是要看家庭教育)

2

鼓励宝宝和不同年龄的孩子玩,原来有那么多好处!

心理学家发现,鼓励孩子和不同年龄层的宝宝相处,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1.同伴间的认知冲突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需要与同伴和环境互动来促进学习。

孩子与各种不同认知水平的同伴进行互动,会增加认知冲突,而这种认知冲突会迫使孩子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增加他体验、认知、发展的机会,并促使孩子自我学习,获得成就感。

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土根平时自己玩玩具都没什么章法,但只要跟最喜欢的小姐姐米亚(6岁)一起玩,就会变得有秩序很多,甚至可以跟她玩一些超过他认知能力的玩具,比如桌游。(土根不一定明白桌游的规则,但是他是一直在听米亚姐姐的指令)这并没有让土根觉得受挫,反而是饶有兴致地去尝试而米亚呢,则显示出了很强的责任感和自控力。

为什么孩子与大人就不能产生这种“火花”呢?因为同伴的关系不同于成人与孩子的关系。在成人与孩子的关系中,成人通常处于优势地位,而孩子处于被动或劣势地位,孩子可能屈从于成人的权威而接受自己并不理解的观点;而孩子与同伴之间关系的建立通常是基于一定的合作,情感的共鸣,这使孩子更容易学习接受。

2.观察、模仿是宝宝学习的主要方式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孩子的主要方式就是观察和模仿成人或同伴的行为,榜样越是多样化, 观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反应。

我美国朋友前两天发的朋友圈:

据我了解,在蒙氏幼儿园混龄班中,小的孩子每天在做手工, 主要完成感官区的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而大孩子在操作数学,语言教具,那么对于小宝宝来说,即便他对数学不感兴趣,也潜移默化地被渗透了,他将来会更容易接受数学、语言的教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鼓励孩子和其他孩子去“社交”。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相处的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能力,促进了彼此的认知发展。

3

没有上混龄班,平时我们可以怎么做?

在国内,除了部分的蒙氏园,大部分幼儿园还是分龄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容易开展教学内容。

所以妈妈们平时可以多带宝宝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接触,早教班、小区里,其实有很多机会。只是挑选玩伴的时候的确会遇到些问题比如有些大孩子的确不喜欢和小宝宝玩,觉得没意思,让“小跟班”宝宝很伤心。


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要有意识,但有时候也真的是种缘分,不能强来。

我们可以帮孩子稍微做一些挑选比如年龄不能相差太大,否则也真的玩不到一起去,相差两三岁为宜;而如果遇到一些的确是很霸道脾气急躁的孩子,我们可以教孩子如何不卑不亢地避开。

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去解决。土根在小区游乐场玩地时候,我尝尝观察他怎样融入环境、交到朋友,有时候是被人喜欢、接受,一起玩耍;也有时候是被人忽略、无视,他也就默默走开自己去玩其他东西,或者找其他玩伴了。


我没有故意去安慰或者告诉他要怎么做。被拒绝、被忽视都是社交里的正常态如果孩子特别敏感或伤心,妈妈记得告诉宝宝,这并不是因为其他孩子不喜欢你,而只是他们有别的事要做,你可以继续去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自己玩,你一定能遇到喜欢你、你也喜欢的小朋友一起玩的呀!

孩子的世界,其实就像一个真实的社会,我们早一点放手,他们也会早一些适应这个世界,并被这个世界认可。

cindy最后说:

昨天是土根在托班的最后一天,我还记得他托班的前两个礼拜,各种哭闹,晚上夜腥n次,还有他那些懵懵懂懂的小伙伴,看到土根哭,也都哭起来,可是都转眼长大了,看他们每天在托班玩得高高兴兴的,真的变化都太大了。

老师说这些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圈子,比如土根在他最好的小伙伴Max转园后,和一个叫伊莎贝拉的女孩又建立了友谊,当时Max离开的时候,我还担心过土根一下子适应不了,因为他曾经伤心了几天,可是真的要相信孩子,他们的心是向世界展开的,每天的经验都是崭新的,他们随时都在接受新的友情和体验,甚至是学会被拒绝和变强大。

我们唯一要做的,是提供环境,稍作引导,但千万别逼迫孩子去交朋友、与谁交朋友,想想我们自己,也不总是“享受”社交的,不是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