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别生气,你还爱我吗?”

 神奇麻麻在哪里 2020-07-31

瓜妈说:


回到今天的文章:

看到一条妈妈留言,说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比较佛,情绪不佳的时候就容易暴走。“你到底还睡不睡?”、“快点快点!”这些充满情绪的话也会脱口而出,而孩子,是很敏感的。这个妈妈说,需要改变这种说话方式了,自己这种急躁的心态也会影响孩子!


正好前几天看到豆瓣一个话题#家庭生活中那些“不好好说话”的时刻#很多人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那些伤人的话,像钉子一样留在记忆里。童年时期爸妈的语言,影响我们一生,原生家庭的“语言”环境,也很可能让我们变得和爸妈一样说话,最后成了儿时自己不喜欢的那种父母。
豆瓣@小米小米:

大概“不好好说话”家庭给我的影响,以后在家庭中不想成为妈妈这样的人,择偶不想找爸爸这样的人。

明明可以温和地讲,却是一连串的反问;明明是关心孩子,说出来却是责备,“正话反说”,对孩子“习惯性的否定和打压”,这些“不好好说话”的时刻,就像盐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人难以察觉,而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亲近的人,我们越爱不好好说话。
 

确实,我们和孩子的说话方式太重要了,这也让我想起《非暴力沟通》书中说的: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1
对孩子智商碾压
张口就是否定和打击
豆瓣@基督山女伯爵:

怎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会。
别臭美了,长这样,穿什么戴什么都没用。 

豆瓣@苏沫童:

从小到大当着我的面对外人说“孩子愚笨,什么事都不懂”。 

豆瓣@一一:

贬低和否定几乎伴随了我截止到目前的整个人生,这基本上也就是我对组建家庭感到恐惧的根源。害怕找一个像我爸一样的伴侣,然后生一个跟我一样的小孩。
 
“这么简单,你都不会!”、“笨死了,教你多少次了,还记不住?”……当孩子做一件事情没达到我们的要求,或给我们添加麻烦时,我们很可能会说出类似这种打击、否定孩子的话。
 
但很多时候,我们是带着自己曾经的认知去教孩子,预设他们与自己处于同一能力水平。《非暴力沟通》书中有首小诗,也说明了大人和小孩的不同:“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2
连环反问句、命令句!
明明是关心,脱口是责备

豆瓣@司黛拉 :

刚才逛街,一个小朋友累了,歪歪扭扭的跟在妈妈后面,她妈在前面一边扒拉架子上的衣服一边说:“能像个人一样走路吗?”

豆瓣@不是李猜猜:

这个真的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了!比如我妈的意思是让我把地扫一下,这句话好好的说出来就没什么,但她非得说:你就不能把地扫了吗?就很搓火......

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6》中,作为父亲的杨烁,在节目里和孩子相处,可以说是反问句小能手,随口就是命令句,让自己的儿子始终战战兢兢,看得观众也是不寒而栗!
 
“衣服能挽好吗?!”
“我就是这么教你的?”
不会走是吧?跑上去!(重新)走回来!
脚尖冲前!
“快点”、“所有人都等着你呢!”

 

虽然他解释说“我特别心疼孩子”,可说出来的话,却是打压和责备。
比如他命令孩子重新走一遍,有网友解释,是因为孩子如果从车头走的,有危险,杨烁是想教育孩子“养成从车屁股后面走”的习惯。可是,啥也不说,这样一顿吼,再让娃重走一遍,孩子就能懂吗?作为父母,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告诉孩子这个安全常识吧!

我们可以和孩子描述自己看到的情况,表达自己的关心,说清楚自己希望孩子之后要做的。“孩子,刚才爸爸看见你从车头那边走过来,这样很危险,爸爸特别担心你的安全!下次咱们一定记得要从车尾那边走过来,好不好?”(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4要素:描述我们看到的、说出我们的感受、提出我们的要求,说出我们的请求。)相信娃既能感受到爸爸的关心,也会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下次会注意。


反问句,通常多了一份责备和阴阳怪气的味道,和孩子说话,我们可以用更冷静缓和的陈述句,把要求的“你”,也可以适当地改成“咱们”、“我们”,也能减少孩子心理上的对立,从而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
 
比如,“玩具这么乱不会收吗?和你说过很多次了,你听不见吗?”
 
我们完全可以换种说法:妈妈看到玩具到处都是,我们要好好收起来哦,妈妈担心宝宝下次想玩的时候,找不到喜欢的玩具了,咱们现在来收一下吧!

3

随时评判、经常比较

“你怎么这么笨”、“你太懒了”、“招呼都不敢打,你太胆小了”、“这么点事你就哭,你太不勇敢了。”“东西都不知道分享,你太自私了”、“你是个坏小孩”。

因为我们自身的经验和权威型,对孩子的一些不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我们说出的话很容易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韩国热门亲子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里,很多人被4岁会说4国语言的混血小美女朴娜恩迷住,而我更被她爸爸的教育方式圈粉,可以说是“对孩子好好说话”的典型。

当他看到,女儿把一大包麦片全都倒在客厅的地上,之后再倒上一大碗牛奶做搭配,弄得满地都是麦片牛奶时,他的内心是崩溃的,但他还是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弯下身子,问女儿:“是不是因为爸爸不在,给弟弟做饭吃吗?”而不是劈头盖脸地去批评孩子,“你真不听话”、“你怎么这么爱捣乱”。

遇到问题时,愿意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倾听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可以说是好好说话的前提了。

除了随意评判孩子,我们的不好好说话,还体现在,总是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

豆瓣@基督山女伯爵

你怎么就不能像你妹/哥/姐那样?

豆瓣@苏沫童

别人都可以,为什么你就不行?

豆瓣@白眼仁儿大王

某种程度上,不好好说话不仅影响当时的心情还影响一辈子的感情。小时候我妈经常骂我:
跟你爸一个德行!或者春节去我爸我奶奶家过节,回来也会莫名其妙挨骂:怎么去两天学得跟你爸他们家人一个德行?!
从小到大,我觉得最侮辱自己的语言就是“像你爸”,以至于到现在我发自内心的觉得我爸是全世界最恶心最丑陋的人,不能像我爸!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Dan Greenberg诙谐地写到:“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家的孩子看起来总是那么完美,但背后也会有我们看不到的缺点。

瓜妈最后说:

在“不好好说话”那个帖子下,很多有网友说:

  • 能拥有一对情绪稳定,能好好说话的父母,就是一个孩子能在原生家庭里拥有的最大的福气。

  • 我特别羡慕那些好好说话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

  • 如果我妈妈能好好和我说话,我也能好好和她讲话,我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好好说话,非暴力沟通,对一个家庭的氛围、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也关系到孩子长大后的说话方式,情绪管理。

我们或许也受过亲人“语言暴力”的伤害,身处过不好好说话的原生家庭,但天底下有完美的父母,如果我们将所有的痛苦、现在遭遇的问题都归于原生家庭也是不合适的。与其反刍过去家庭带给自己的消极影响,不如更积极地采取行动,去逃脱这种循环。

试着让我们改变沟通方式,让自己和孩子,变成更好的人。


很多麻麻说最近总是找不到我们,
给我们加上星标就会更快找到我们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