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山有村叫彤弓

 zqbxi 2020-07-31

彤弓,即红色的弓箭,古时天子赐封给有功诸侯的奖赏。彤弓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内有《彤弓》一诗,描述的是天子向诸侯授弓赐宴的盛况,诗曰: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古木涵养风水

无独有偶,常山县有个村名就叫彤弓山,隶属全国环境优秀乡镇——同弓乡。村人以徐姓为主,宗谱记载是徐偃王后裔。据传,西周时期,徐国国君徐诞在开掘运河时,挖出了一副“朱弓赤矢”,即“彤弓”,天下人都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东方诸侯各国遂推举徐诞为偃王。宋代末年,徐姓的一支由龙游县灵山迁居常山,其始迁祖徐国镇任掌兵副千户之职,为纪念先祖“天赐彤弓”的传奇事迹,他专门建造了一座议事大厅,命名为“彤弓山舍”,彤弓山由此得名。

走进彤弓山,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郁郁葱葱的古树林了。有樟树、枫树、苦槠树、椿树、槐树、松树……达数十种之多,古则五六百年,数人难以合抱;小则细如拇指,村民新近栽种。这无疑得益于彤弓山人“惜树如命,护树有责”的纯朴民风。对于他们来说,这大片大片的古树林,既是美景,更是风水,是彤弓山家族兴旺发达的绿色之源。

村中《徐氏宗谱·卷首·族规》专门记载:

乔木,或荫护龙脉,或妆点景色,甚为关要。凡住后山周围巨木,乃祖宗蓄箓。数百余年历代保守至今,嗣后不论合山已山,一概不许砍伐私拚,违者即以败族论,族长鸣鼓攻之,削其名于谱,且鸣官究治,贤子孙宜慎之。

宗谱记载:凡有私自砍伐古树的,一是以“败族罪”论处,由族长亲自敲锣打鼓,公告将其踢出族谱序列;二是扭送官府治罪。彤弓《徐氏宗谱》始修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可见这条族规施行已然有480年了。正是徐氏祖宗的远见卓识,才使得彤弓山古树林虽历经时代变迁,仍然古木参天、绿荫遍村,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几个古树林之一。

山水宛若弓弦

从地理环境上看,彤弓山环山面水,整个村落山环成弓,水流似弦,古桥如箭,蓄势待发,兴盛之相呼之欲出,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据传,当年徐国镇迁入常山后,经过屡次三番地勘察,最终才移居此地,颇费了一些心思。

《徐氏宗谱》载村居图

清代詹绍治有诗《赠彤弓徐氏旧居》赞曰:

百灵高耸天尺五,下有偃王之祠宇;迂迴冈阜效其灵,犹作彤弓历终古。一条水玉急如弦,四望翠屏整若堵;山村白屋是谁家,偃王贤裔启兹土。诗书礼乐贻孙谋,科甲人文绳祖武。宛然天上半月形,凹处藏来三万户;又若江南一小京,左蟠龙蛇右踞虎。

帝王都,神仙府。我生从不到其间,见此能无一伛偻;仁里共欣仁寿多,德门遥占德星聚。何当崛起继簮缨,一为天家挽强驽。

贤能层出不穷

正如詹绍治诗中所言,彤弓山不仅“地灵”,而且“人杰”。据《徐氏宗谱》(1838年版)记载,彤弓山徐氏共有官宦15人,秀才乡绅以上51人,族人或仕官,或行善,或传家,各有所长。其中最有名就是徐海、徐金陵。徐海是彤弓山的首位进士,他为政清严,不畏权贵,曾经面对魏国公徐俌(徐达五世孙)不卑不亢,依法将其强占的民田退还于民,深受百姓爱戴,累官至四川布政司参议。徐金陵是徐海的堂弟,做事心思缜密,能力超群,在仕途中屡屡临危受命,从容处置了多项“烫手山芋”般的繁杂政事,皇上对之奖赏有加,累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

徐海画像,已损

彤弓山徐氏能人辈出,除了徐海、徐金陵,还有任兵部提领、授太医院医官的徐亨;有奉旨迁居北京正阳门的徐明善;有历任缙云教谕、绍兴府学训导,桃李满天下的徐楚才等等。

随着徐氏家族的日益壮大,他们与地方名门望族的交往也愈加密切。如明代南京刑部尚书樊莹与徐海之父徐白颇为交好,徐白生性乐善好施,家境渐窘,众人都为他担心。樊莹却断言:“我看徐白平日行善积德,其后代必然兴旺发达,能人辈出。”事实果如其言。后来,樊莹又把女儿嫁给了徐金陵之弟徐金薹。

樊莹越剧剧照

说到姻亲关系,彤弓徐氏与县城后园(西门)詹氏关系最为密切,民间也一直传闻彤弓徐氏是西门詹氏的外甥,这与徐氏后人频频迎娶詹姓女子为妻的宗谱记载相吻合。另外,从宗谱记载来来,彤弓徐氏与源口江氏、何家何氏、球川鲁氏、上埠魏氏、芳村郑氏等大户人家的联姻也较为频繁。

彤弓山徐氏治家严谨,同时也颇为开明,对于贤德女子,名字可上家谱。如徐海孙子徐余夫,娶妻源口江锦嫦,徐有本之妻樊应渐,徐明睿之妻詹恂妹等,这在传统家谱中基本上难得一见。

传说神秘动人

彤弓山还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奇”,厚重的历史赋予了彤弓山诸多动人的传说。

传说彤弓山后生徐金陵到后园詹家探亲,对娘舅家的一支毛笔爱不释手。后来徐金陵凭着这支笔,一举连过乡试、会试、殿试三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有人说,这支笔原本是严嵩为报詹家太公之恩,送给詹氏儿孙的,笔杆内含有“试题”机密,结果让徐金陵赚了便宜;也有人说,这支毛笔的确是严嵩所赠,但它的妙处不在于含有“试题”,而是它原本就是一支神笔,因而徐金陵才会在考场中妙笔生花,无往不利。不管究竟如何,这支笔留下了“荫外甥不荫娘舅”、“娘舅送支笔,外甥进三甲”的民间俗言。

彤弓山文昌阁

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彤弓山徐钓,年过四十未有子嗣,访遍名医、拜遍灵庙,妻子的肚子却一直没有动静。无奈之中,徐钓认为“神道难信,阴隲有徵”,等于是认命了,干脆把钱财用来做善事,以积阴德。当时彤弓山有条河叫乌泥坑,涉水过河者经常患生疾病,人们过往极不方便,于是徐钓独自出资,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桥,惠泽族人。桥修成后,徐钓连得两子,当地人十分惊奇,便称此桥为“梦熊桥”(古人以梦中见熊为生男的征兆)。远近凡有不育者,皆前往桥头虔诚祭拜,以求怀孕生子,据说颇为灵验。彤弓山传说众多,但无论是神笔的传说,还是梦熊桥的传说、黑面将军的传说等,它们无一例外都借古讽今,寓意其中,寄托着人们对成功和幸福的向往。

彤弓山,擅奇含秀之地,钟灵毓秀之所。走近彤弓山,去寻觅不一样的人文魅力!

文:王有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