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宜石《如见美人册》欣赏

 zpin 2020-07-31

许宜石

浙江绍兴人,斋号渭堂、福田花雨山馆、梅花馆、榴花书屋、夢花馆。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绍兴市政协墨华书画院特聘画师、周敦颐纪念馆特聘画师、绍兴市王阳明研究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北京、上海、香港、杭州等艺术交流展,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出版《清风徐来——许宜石中国画作品选》。


·2012年自创【许宜石艺术会所】张桂铭老师亲笔题赐。
·2014年“渭堂雅集第一回——何国门、许宜石书画作品展”。
·2015年“渭堂雅集第二回——书画印六人展”。
·2015年作品《青藤雅境》入选浙江省第六届青年美术作品展。
·2015年作品《十里荷塘有此境》入选浙江省五水共治美术作品展。

·2016年1月《蕉下高士图》荣获绍兴首届青年美展铜奖。
·2016年1月举办“祝福新年·许宜石写意花鸟精品迎新展”。
·2016年6月作品《青藤雅境》入选全国中国画展。
·2016年9月“和风相宜——何中梁、许宜石、周清谷书画展”。
·2016年10月“水墨生灵——全国名家草虫邀请展”。
·2017年4月“不可居无竹——全国名家画竹邀请展”。
·2017年5月作品《蕉下高士图》入选浙江省五水共治美术大展。
·2017年6月作品《西湖之境》入选浙江美术馆作品展。
·2017年10月作品《蕉下高士图》荣获泾上丹青全国美展最高奖。
·2017年11月在张桂铭艺术馆举办“清风徐来——许宜石中国画展”。
·2018年7月“仓桥纳凉——中国画成扇名家邀请展”。
·2018年8月“意在山林——中国山水画邀请展”。
·2018年10月“仰止——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8年11月作品《习习清风》入选“千载清风——纪念文同诞生一千周年·中国当代墨竹大展”。
·2018年12月南京“乐石清华——方向乐、许宜石写意画作品展”。
·2019年1月“福田花雨——许宜石花鸟精品迎新展”。                                   
·2019年2月参加“清风万古——纪念郑思肖逝世700周年当代名家邀请展”。
·2019年3月“如沐春风——许宜石花鸟精品展”。                                          
·2019年4月作品《习习清风》入选第三届“陆俨少奖”全国中国画展。                                          

·2019年5月举办“君子之风——金心明、许宜石、余久一、蔡栋梅兰竹菊作品展”。                                  
·2019年7月举办“茶熟花开·赏画人来——苏晓敏、许宜石书画展”。       
·2019年9月作品《玄武湖之境》入选雨花满天——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109年10月策划“盛世福禄”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名家邀请展。                                                      
·2019年10月在重庆举办“芳华如歌——许宜石花鸟画作品展”。       
·2019年10月作品《青藤梦寻》荣获“伯年国艺——全国写意花鸟画展最高奖”。                                     
·2020年1月作品《蕉上高士图》参加“浙江风采——浙江省美术馆界成果展”。

许宜石:画坛霍尊

文/郑休白



第一次见到许宜石,是三年前的秋天。那天中国著名画家李世南大写意艺术研究中心在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题扇桥直街20号举行揭牌仪式。在这次揭牌仪式上,李世南的首次回乡个展——“情系山阴——李世南作品系列展第一季”画展也同时隆重推出。
当时我应邀在现场采访李世南先生。采访结束,看见一位清瘦的青年拿着一幅扇面画请教李世南先生。李世南先生细细端详了一会儿说:“你的画有传统功底、有灵气。不错,不错!”这青年就是许宜石。



他的谦逊让我以为他只是一个初学者,其实当年他的作品《青藤雅境》已入选全国中国画展。第二年他的《蕉下高士图》又一举斩获泾上丹青全国美展最高奖。
以后,他的作品《青藤梦寻》、《梅妻鹤子》、《一莲高升》、《满塘清气》、《相濡以沫》、《王者之香》、《习习清风》又先后入选“全国名家草虫邀请展”、“中国画成扇名家邀请展”、“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中国当代墨竹大展” 。



近三年,许宜石频频参加各种联展,三次举办个展,可谓风生水起,名声鹊起。今年新年伊始,许宜石邀我去参观他的个人画展,我因故没未去。今年三月,他第四次举办个展,再次邀请,我答应了。除了盛情难却,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画确实值得一说。
空灵清丽,天簌之声,古风雅韵,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霍尊歌声的感受。
大气脱俗,清逸高雅,创新意识,这是我第一次观看许宜石画展的感受。
于是脑子里一下就冒出了“画坛霍尊”四个字。就像我当年采访白砥,一下冒出“书坛刘欢”四字一样。
看过许多花鸟画展,大多留不下什么记忆,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辨识度和审美价值。“程式化”的画面语言,落入俗套的表现形式,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画面要么淡而无味,要么浓而艳俗。
许宜石的画就不一样了。他的画浸染传统,却不落俗套,清逸高雅,有较高的辨识度和审美价值。



许宜石告诉笔者,他的曾祖父是清末民国的地主,有点文化,会写毛笔字,乡人都叫他“子千”先生。他很小的时候看过太爷爷为乡人写字,那楷书写得极好。从那时起他就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小学二年级上美术课描红,看到字帖的空白处有一些图画,就会临摹。不想一临就上瘾了,便用省下来的零化钱买来齐白石、孙其峰画册临摹。后来,听人说国画要在宣纸上画。他就让父母去买宣纸,但父母最多给他买五张。为了多画些,他把一张宣纸裁成很多小片。最后,终于在这小片小宣纸上诞生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幅创作画——墨竹。
从那时,许宜石就迷上了画画。没有近距离走近名家的机会,他就研读吴昌硕、齐白石、八大山人、石涛、沈周、唐寅等历代大师的作品,从中探究大师们的笔墨语言和审美意蕴。尤其对潘天寿、金农、徐渭的作品,更是反复临摹咀嚼。
特别是徐渭的大写意,可谓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从10多岁第一次进青藤书屋,看了徐渭的画,便心心相印,如痴如醉。对徐渭的《榴实图》、《黄甲图》、《杂花卷》更是喜欢的了不得,以后多次去青藤,一遍又一遍临摹。哪里有徐渭的作品展出,他也一定前往,现场不让临,拍了照回家临。那时,他只觉得徐渭的画很对他的口味,徐渭的淋漓水墨很打动他。



没有郑板桥“甘做徐渭门下走狗”和齐白石“恨不能为徐渭磨墨抻纸”的自谦,许宜石却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徐渭的敬仰。他先在青藤书屋附近租了一间工作室,并将室画命名为“渭堂”,接着青藤的地气,吸着青藤的墨气,日夜心追手摹,反复研磨。
在“渭堂”的几年里,他开始思索,徐渭的作品为什么能打动他,画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怎么才能把画画好。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到底要具备哪些条件。
他开始读大量的名人传记,政治的、历史的、文学的、书画家的都读。他觉得任何成功的名人,一定都有某些规律性且无可复制的东西。他反复研读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的传记,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琢磨他们的画中神韵。



他开始直接和简接地与各路名家交流沟通,释心中之块垒,探艺术之幽秘。张桂铭的二维空间实践,孙其峰的传统美学精髓,李世南的写意风格,还有海派、岭南派的表现手法,他都悉心揣摩,吸收营养,为已所用。
他开始再次拿起毛笔,每天习字。因为他认为,书画同源,画是书写性的。书法好了,画的点、线就有底气了,历代画坛大师的成功正印证了这一点。于是他临吴昌硕的石鼓文,临名家墓志,临唐楷,临黄庭坚、黄道周。从中体悟书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深渊哲理与奇妙玄机,探究书法内涵的文化思维和文化精神。


他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研读儒、释、道,远离喧嚣市井,走进山野祠庙,交往高僧朋友,聆听他们的内心声音,以此净化自己的灵魂,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守住初心。
他开始走进荒林野山,观雨滴翠绿,赏藤蔓枯石,察笋破冬土,寻奇卉异草,听蛙鸣鸟叫。他寻寻觅觅,拍下绿叶上一对静享爱情之蜜的昆虫、桑叶上一对谈恋爱的幸福彩蝶,仙神掌上一对擅玩做爱技巧的蜻蜓、断枝上一对旁若无人渐入佳境的蜢蚵情侣。因为他坚信,艺术来源于生活。丰沛的表现力需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作基石。
他又在画室中摆放各种水果,石榴、柿子、橘子……观察它们一天天风干老去的样子,思考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关系。
将生活中一切细小的、琐碎的、温暖的记忆碎片打散重组,将思考和感受揉进里面,提情为趣,融情为境,涵情为格。于是一棵棵爆裂的石榴,一竿竿斜逸的墨竹,一枝枝鲜嫩的花朵,一只只精美的昆虫,都成了他心灵的呐喊,情感的呓喃。这呐喊与呓喃,通过许式笔墨和线条,折射出一种或宁静、或老成、或美好的生命姿态。野藤荒渚、幽石闲鸟,老叶虬枝,都成了他内心向往的情感寄托——自由无拘,绰约闲适、淡泊清雅,荣辱不惊。于是主体情感气韵与笔下气术气象便合而为一。



一个近而立之年的青年画家已经想到,画不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更是一种综合修养、精神指向、情感表达、价值追求的展示,这是不易的。
简洁典雅的构图,清润疏朗的意趣,酣畅淋漓的墨泼,沉雄恣肆的笔法,遒润峻险的线条,幽深旷达的意象,让许宜石的画有一种“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味道,往往融古拙与精致,老辣与鲜嫩,丰沛与细腻,浑厚与华兹于一体,而从中跃出的生命的律动、情感指归、价值趋向、精神导向,总让人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内心为之一动。



看似含蓄内敛,心思缜密,实则胸有千秋,内藏“野心”,又让许宜石的画,有了狂放淋漓与清逸高雅的结合,有了恣意酣畅与精美华兹的结合,有了大写意与小写意的结合。
有人说,真正的艺术都不是刻意追求,而是灵光一闪,偶然得之的。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所谓的“道法自然”,一定是多年刻意追求累积的必然结果。艺术没有“偶然得之”的捷径,真正成功的艺术家,多是长年累月“刻意”追求,才最后到达“灵光一闪”、“道法自然”的。
眼下的许宜石,虽还未达到炉火纯青,自然天成的艺术高峰。但他的画已有一点自己的面貌、自己的味道、自己的个性,已有这个年龄段少有的成熟与老到。他就像当年第一次站在“中国好声音”舞台的霍尊,令人眼前一亮。


有人说,许宜石的画有徐渭的淋漓野逸,潘天寿的雄强刚健,还有陈淳、恽南田以来的小写意传统画法,乃至梁楷的笔趣,宋元大家的气局,诗词歌赋的意韵。这说明他还在“刻意”的路上,上下求索。
“春雨,隽永在杜牧的杏花酒中么?春雨,潇洒在晏几道的琵琶弦上么?”“江南之雨,是素笺淡雅的作品。”许宜石是个性情中人,偶而有感而发写些小诗小文。从中可以窥见他是一个有点情趣的人。有点奇思妙想,有点文人情怀,不要小看这种小情趣,小情怀,他对画画有一种观照和催化作用。



许宜石酷爱兰花,不光是因为兰花有王者之香,是“香祖”、“国香”、“天下第一香”。还因为兰花的幽香、绵长、内敛、孤高、淡泊,高洁,清雅、超脱等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非常契合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他更喜具有山林之气的野兰,“兰性幽隐,而香味清远,每每沁人心脾。绝壁深谷,人迹罕至之处,一意孤芳自傲。”为了能日夜观摩,临摹,他采掘山上心仪的兰们一一移载到画室中,与此朝夕相处。“两盘兰草摆在醒目处,剑叶碧绿清秀,隐隐发亮,或昂然笔挺,或敛息下垂,叶姿幽雅潇洒之极”。



他将兰花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画兰花,更画兰气、兰神、兰格。
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道明了他的人生态度:“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画画写字,不争朝夕。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只想安静地画下去,静到岁月里。”“惟求不忘本心、良心”“安心”“守心。”这真是许宜石发自内心的声。我想,长此以往,他总有一天会“灵光一闪”从孜孜不倦的“刻意”追求中破茧而出,达到“浑然天成”、“炉火纯青”“独树一帜”的境地。

许宜石微信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