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记硬背的“读经式教育”为何会受到一些家长的追捧?

 慎不二 2020-07-31

死记硬背,就是不用理解力,只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的背诵。那么,死记硬背是否就是“读经式教育”呢?这要从人类大脑的记忆细胞说起,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结论非常惊人——大脑记忆中枢关键区域神经元(记忆细胞)在13岁以后就停止再生。也就是说,人类的记忆细胞以13岁为界限,13岁之前是记忆细胞的发育关键期,13岁后则停止发育。

教育,就是要抓住关键期,顺着记忆细胞的发育期,正好扩充其内存,这样人類就会拥有一个非常聪明而有灵气的大脑,所以13岁前的背诵,属于自然记忆,13岁后的背诵属于死记硬背,为什么呢?明代的《陆桴亭论小学》给出了答案,他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记性,就是记忆力,悟性,就是理解力。

第一、人的记忆力符合学习能力递减定律,从0岁到13岁,是人类记忆的关键期,13岁时,记忆细胞停止生长,人的记忆能力也就到达了顶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就会越来越下降,30岁的记忆力就不如20岁,40岁的记忆力就不如30岁,这就是递减定律。

第二、人的理解力符合学习能力递增定律,理解力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13岁以后正式开启,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也逐年递增,所以同样一句经典,比如“学而时习之”这句话,20岁时有20岁的理解,30岁时,随着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的增加,又有了30岁的理解。以此类推,40岁时对同样一句经典的理解又有所不同,50而知天命,理解力又有所加宽和加深,乃至六十而耳顺,七十、八十岁等等……,这就是理解力,逐年递增的道理。

所以人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记忆力阶段和理解力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就是13岁,13岁之前记忆力好,我们的教育就给他记忆,这叫做顺应自然,合乎人性。所以13岁之前的“读经式教育”不属于死记硬背,而是熟读成诵,自然记忆。举例而言,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云:“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意思是说,我7岁那年背诵了《灵光殿赋》,以后每隔10年温习一次,到如今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之年,但依然倒背如流。而我20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假如一个月不温习,就慢慢忘记了。所以古人,凡是文章盖世之豪杰,都是在13岁之前打下了坚实的读经背诵的基础,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即如近代的南怀瑾先生,也曾如此说过,自己一生所能卖弄的内容,其时都是来自于13岁之前的背诵。

而13岁以后,到了初中、高中了,我们要求他背诵古文,那就是死记硬背了,为什么呢?他已经过了记忆的关键期,理解力开始发芽了,而我们却强迫他背诵记忆,那不就是死记硬背了吗?而且初中、高中时期的背诵,属于短时记忆,用来考试可以,但日久天长,也就忘记了。因为它不合乎人性,该理解的时期,你要求他背诵(比如初高中阶段背诵古文),该背诵的时期,你要求他理解(比如小学生去理解数学难题),这就不合乎人性了。13岁后,该理解的时期我们给他理解,13岁前,该记忆的时期我们让他记忆,这才合乎人性。假如你颠倒知见,以为所有的“读经式教育”,都属于死记硬背,那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也是“攻乎异端,斯害也矣。”

所以,我们即要理解什么是死记硬背,同时也要知道大脑的记忆力和理解力的不同时期的表现,这样,我们才能中正平和的去看待“读经式教育”,是否属于死记硬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