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成熟的正确打开方式

 影视资讯梦工厂 2020-07-31

作为该系列的终结篇,《黑暗骑士崛起》给作为影迷的我们提供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影片结尾的情节、摄影、配乐、剪辑无不为观众制造那一“荡气回肠”的印象。作为一个系列的终结,它肯定是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我们甚至可以假设,结尾处蝙蝠侠真的死去,那带来的情绪,又该是怎样一番光景。可能囿于制片方的限制,诺兰才不得不在收尾处埋下那些暗示,但光就片尾处那一段,TDKR所做的已经远远足够,首次在白日之下亮相的蝙蝠侠正真崛起并在那核弹爆炸的一个升华为一种象征,成为了一种隽永的标志。从剧作角度来说,这种隽永的形成是以一座城市作为赌注换来的,是以这个系列三部影片中Bruce Wayne这个人物的挣扎、恐惧、迷茫、痛苦换来的。蝙蝠侠最后的行为带来的悲壮隽永的歌剧属性,依靠的是这些元素的铺陈,尤其是Bruce Wayne这个人物个人意志的展现,提醒我们,在蝙蝠侠的面具之下,是一个拥有跟我们一样情感的人,让我们知道蝙蝠侠的隽永象征所依托的是一个曾经迷茫于恐惧、痛苦之中的普通人。在这个层面上,整个系列更像是诺兰利用超级漫画英雄这个包装对人性中拥有的可能的最大的正能量所进行的一次先锋探索。因此,作为终结篇的TDKR最终呈现出这样的一番格局来,其是必然的,更是应该的。系列前两部其实已经限制了TDKR的方向,因此这第三部在必然需要的隽永之下,还附带着不得不回避的无奈,前两部所探讨的主题与人性让TDKR的可选择性减少,不是诺兰讲不出其他精彩的内容,而是他必须得这么讲,相较于TDK,第三部影片的一些情节沦为了硬伤,比如那看似紧凑激烈的实则杂乱无序的第三幕。

当然,在后9.11时代,任何对“英雄”的演绎,都会被多愁善感的人士赋予现实意义——这在美国“文艺评论”这个最多愁善感的圈子里更无法避免。所以,到2008年《暗黑骑士》(The Dark Knight)上映时,舆论似乎更加认定诺兰是想在完全现实的设定里“重新定义”超级英雄。小丑那无法捉摸的极端无政府主义疯狂,不就是现实中让美国人民心烦心悸、却又无法根除的恐怖主义隐患么?

与《黑暗骑士》里蝙蝠侠总是慢小丑半拍不同,《崛起》里诺兰的视角重回蝙蝠侠或者说是布鲁斯·韦恩,你会为布鲁斯的命运纠结,在生活和情感上受到重创,特别是蝙蝠侠辛苦建立的和平秩序的轰然倒塌让人感同身受。不过终章的意图很明显,尽管城市的毁灭占了大段篇幅,但诺兰用穿插的警察的反抗和布鲁斯的苦修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让你觉得这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也许是太想创造一个光辉夺目的大结局,《崛起》囊括了太多的东西,影射“占领华尔街”,无尽的恐怖行为,无政府的混乱,寓言性的小故事,还有众多配角,这让前半段的铺垫少了《黑暗骑士》的干练,但当贝恩开始政变时,影片的思想核心就与动作戏交相辉映起来了,至此影片便进入摄人魂魄的节奏中。

坚持用胶片拍摄电影一直是诺兰的风格,即使被投射在IMAX屏幕上,胶片的颗粒感还是很明显,片子的视觉特效让观众享受到了一场饕餮盛宴,无论是大远景下的大桥断裂还是远景俯拍下警察和罪犯对街而立,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画面,汉斯季默的配乐秉承了他一贯恢弘大气的风格,将激情的旋律融入到战斗中,用紧张的节奏贯穿进交叉剪辑中,把灵动的音符点染在二人世界中。无论是现实主义或是形式主义,电影的最终目的是在画面中传达出对人类有益的思想,这就需要电影拥有极强的代入感,而诺兰恰恰做到了,也许是因为他坚持胶片拍摄,也许是因为他执着于2D拍摄,也许是因为他电影中在新奇的叙事风格中透露出的一丝忧郁和温情,当我每次看到他的电影,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感情渗透其中。《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被我视作一次形式主义下的成熟教育,用一个超级英雄的成熟过程,写出了一群人的成长经历。新天地电影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