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末第一才女蔡文姬 —— 两大神作流传千古,却命运多舛

 北斗书斋 2020-07-31



【 一 】

蔡文姬出生在书香门第,字蔡琰。

她的父亲是东汉时期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

一代枭雄曹操,曾经拜在蔡邕的门下,与蔡邕有亦师亦友的情分。

蔡邕给后世留下了千古名琴焦尾琴,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作,他所著的《琴赋》《琴操》,影响着整个琴学。

公元168年,蔡邕任左中郎其间,正直清廉的他上书弹劾宦官专权,试图恢复汉朝天下的清明,然而早已经被宦官控制的汉灵帝十分昏聩,将蔡家流放朔方。

蔡文姬跟着父亲一路漂泊长大,受尽苦楚。

流放的日子里,父亲对文姬要求严格,每日都要抽出时间学习音律、书法、诗文,即使再艰难的生存环境也不许她懈怠。

蔡文姬从小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熟读诗书,精通音律。

她九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异常的音乐天赋。

有一次,父亲蔡邕在外面弹琴,琴弦突然断了一根,小文姬在房间里说:是第二根弦断了。

父亲以为她是偶然说中的,于是就故意弄断了一根弦。

文姬说:这次是第四根弦。

父亲大为惊异,从此更注重对女儿的培养,如此天赋加精心教导,蔡文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千古无双的才女。

明朝人陆时雍这样评价她: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蔡文姬留下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是中国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瑰宝。

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称赞蔡琰的《悲愤诗》这样说:

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

意思是蔡琰的才华压倒了卓文君,连后来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述诗也受到了蔡琰的影响。

十二年后,汉献帝继位,董卓专权,蔡邕被召回为官,成为了一日升三级的重量级官员,董卓成为他们一家的恩人,这也为之后的家族覆灭埋下了祸根。

回朝后,蔡文姬十六岁嫁给名门望族之子卫仲道,可惜卫公子患有痨症,成亲一年,就咳血而死。

夫家给蔡文姬冠上了克夫的罪名百般苛待。

短暂的婚姻生活,给蔡文姬的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守寡又没有子女的蔡文姬,只得回到娘家度日。

接着,董卓被杀,蔡邕受到连累被抓进监狱,很快就冤死狱中。

蔡文姬又一次失去了依靠和庇护。

【二】

父亲死后,蔡家一家人离开长安,打算混入逃难的百姓当中回老家去。

路上遇到进犯的匈奴兵,蔡文姬被抓成为了俘虏。

她在《悲愤诗》中描述被俘之后一路向北的凄惨情景: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匈奴兵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做,抓到男的就杀死把头挂在马上,抓到女人就带走。

而到了地方呢,奴隶的日子也不好过: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是说匈奴兵或者皮鞭抽打,或者棍棒相加,日间一边干活一边哭泣,夜里呢,则是坐在月亮下悲哀哭泣,眼泪流干了,心碎了。生之无趣,死又不能死!

匈奴是蛮夷之人,抢来的女人,大都逃不掉受辱的命运。

蔡文姬按照俘虏等级被献给了左贤王。

悲愤诗中说的: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是说这里的人蛮夷粗野,完全不通晓义理。

塞外苦寒,人又野蛮,气候恶劣,远离家人,远离故土,这些苦加在一起像一座大山向蔡文姬压来。

孤独无助的日子里蔡文姬没有被命运打倒,在那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她学会了塞外的乐器胡笳,并将胡笳与中原乐器古琴相融合,创作出了新的曲子。

烦闷思乡的时候,她会吹奏一曲,胡笳特有的哀怨苍凉调子,抒发着文姬对命运不公的质问与反抗。

赤壁之战后,中原三分天下已定,据政一方的曹操尊重文化,也念及与蔡中郎的情分,想到大汉的才女流落塞外于心不忍,就命人带着价值连城的金壁珠宝去赎蔡文姬回归家乡。

此时,蔡文姬已经生下了两个孩子,在塞外生活了十二年。

一方面是日思夜想的故乡,一方面是亲生的骨肉,回乡的车轮滚滚向前,卷起漫漫的烟尘,也如此时蔡文姬漫漫不尽的凄楚。

回乡路上,蔡文姬填古乐府十八支,曲曲呜咽凄楚,哀鸣不绝,听者无不落泪。

这支曲子就是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将胡笳与琴融合在一起,爱国思乡之情融合着哀怨凄楚,这是一支拥有浩然之气与哀怨之声的曲子,也是中国十大名曲之一。

蔡文姬在这支曲子中,历数自己的遭遇与凄哀心情。

比如第十一拍: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与第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形成了矛盾的高潮,她说,我之所以受辱而不死,是想有朝一日回归故乡,生不能报效祖国,死也要埋骨家乡。

但是回乡之后,就永远见不到孩子了,回乡的路上,耳边传来儿女的哭声,让人肝肠寸断。

郭沫若这样称赞《胡笳十八拍》: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

【三】

回到中原之后,曹操做主将蔡文姬嫁给都尉董祀。

此时,蔡文姬已经三十五岁,是嫁过两次的女人,并且饱受流离之苦,做过奴隶,生过孩子,董祀呢,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才俊,在年龄上,俩人无疑是不配的。

不般配就意味着不幸福。

曹操是想让蔡文姬幸福的,可是婚后的生活,曹操也无法干涉。

后来曹操随便抓住了董祀一个错误判了斩首,同时又派人去通知蔡文姬。

蔡文姬听说丈夫马上就要被砍头,也来不及穿鞋,披头散发就闯进了曹操的大殿。

在所有官员面前,蔡文姬跪地为丈夫求情,她面容凄楚,哀哭不止,在场的人都被蔡文姬的真情所感动,曹操在这样的情景下,放了董祀。

董祀从此对蔡文姬心怀感恩,也为她的真情感动,在后来的日子里,董祀对妻子体贴疼爱,二人恩爱有加。

为了报答曹操的重金相赎,也为了感谢曹操苦心为自己安排的婚姻和生活,蔡文姬为曹操默写损毁在战火中的典籍四百多篇。

曹操一直对这些典籍名篇十分珍爱,而蔡文姬这样在经历十二年的苦难生活之后,还能默写出这些名篇,让曹操钦佩不已,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不顾一切将眼前这位才女接回中原的举措是正确无比的。

此时的曹操踌躇满志打算留文姬一起兴起建安文化,文姬却已经历尽沧桑,只愿平安度日。

此后,文姬与董祀归隐乡野,远离政治,远离战争。

茅檐竹舍,一粥一饭,弹琴,读书,过日子,他们养了一群小鸡,种了几畦蔬菜。

曹操偶尔出行打猎,还会来探视他们,与文姬聊聊文学和音乐,两位文豪,一直保持着惺惺相惜。

文姬和董祀,在这里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后来嫁给了司马懿之子司马师。

蔡文姬半生颠沛,晚年终于得到平静的生活。

一生三嫁,丧夫,流放,为奴,为了归汉又不得不和亲生骨肉生离死别。坎坷的经历,十二年的异族生活,将曾经那个不谙世事愁苦的贵族少女,锻炼成了豁达开阔的千古才女。

《胡笳十八拍》中,她的哀怨中也有爱国情,《悲愤诗》中她的控诉中也有思索,三次婚姻中,她的妥协中也有坚持。

大时代背景下,一代才女命如草芥,她却又在逆境中开出了花。

因为经历过,所以更懂珍惜,因为懂得,所以更宽容,蔡文姬就像一株梅花,在凌寒中始终不屈,暗香缥缈,一直盛放。

蔡文姬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苦难不能避免,那就在苦难中汲取一些养分供自己成长。

作者简介:月满天心,专职作家,业余画画,出版各类散文随笔集等。作品二十余部。发表文字五百万字,多部小说签约影视剧。公众号:ymtxwzf新浪微博:我是月满天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