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有比较多自己的时间,一直就想好好温习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这本书,所以看了两个版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书,收获颇多,仿佛有种与张机促膝长谈的感觉一般。 《伤寒论》成书于汉朝,距今已快2000年了,所以文词的理解很有难度,虽然在本科时候也有选修过这门课程,由于当时繁重的学业,基本没临床经历,所以也只是浅尝辄止,没有什么心得体会。所幸历代成名医家几乎都认真读过《伤寒论》这本书,所写下的关于《伤寒论》的著作也很多,给我现代人学习这本书提供方便,能更好的领会这本书的精髓。 曾经我误认为《伤寒论》长于治外感病,不擅长治疗内伤疾患;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太过于肤浅,现代伤寒论研究已经证实伤寒方治疗的疾病范畴远比我当初所想象的要宽广的多,我此时也感叹那些伤寒大家的伟大之处,比如胡希恕先生、曹颖甫,包括一些日本汉方家,在伤寒论的研究方面是很透彻的,日本汉方家都是学西医出生的,他们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角度诠释《伤寒论》,即生动又形象。 以太阳表证为例子,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家驹老师将表证给予了一个定义:
从上面的定义看来,伤寒治疗的疾病涉及外感发热、伤科、皮科、风湿科、以及其他一些内科杂病,此时我也意识到,伤寒方的运用,不必限制在那些固定的几疾病范畴,只要方子理解的透彻,我们完全可以拓展它的运用范围。 我比较欣赏《伤寒论》用方药少量大力专,辨证细致准确,作用明确,善用麻、桂、姜、附、大黄等现在看来药效比较猛烈的药物,这也是《伤寒论》所传达给我们后代医家的一些思想,也是我现在、未来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伤寒大家陆九芝曾说道:“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难,继则大难矣”,我逐渐领会到这句话的精神,同时我也敬佩那些终生孜孜不倦研究《伤寒论》的老前辈,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