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大师周信芳的生死恋歌

 铁血老枪 2020-07-31

原标题:京剧大师周信芳的生死恋歌

周信芳 裘丽琳:京剧名伶的生死恋歌

他7岁以“七龄童”艺名登台演娃娃生,12岁起用“麒麟童”艺名出演老生,并沿用至今。他开创了京剧老生的重要流派——“麒派”。他一生上演了近600出戏剧,在世界级的演员中独他一人。他就是一代京剧大师——周信芳。

1923年,在上海,周信芳结识了当时上海滩上的首席名媛裘丽琳,从此演绎了一场生死与共的婚姻,也留下了一曲刻骨铭心的生死恋歌。

一见钟情

周信芳祖籍浙江慈溪,祖上还有人在朝廷里做过御史,也算是一个仕宦人家,后来家道中落。5岁时,周信芳就开始拜师练功学戏,12岁时起用“麒麟童”为艺名辗转各地演出。当20岁载誉回到上海时,“麒麟童”这个艺名在大江南北已经家喻户晓。

裘丽琳出身于富裕的商贾之家,拥有四分之一的苏格兰血统。她的母亲善于理财,在父亲去世后,把偌大家产打理得甚为妥帖。在一男两女三个孩子中,裘丽琳年纪最小,更是母亲的掌上明珠。她在法国天主教会学校念了7年的书,长期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富裕的家庭背景和出众的外貌,使裘丽琳无论在何种社交集会出现,一到场必定艳压群芳,吸引了众多的追求者。

当时正是京戏盛行的年代,亲友建议裘丽琳去丹桂第一台看戏散心。那一天周信芳演出的戏是《鸿门宴》,扮演谋士张良,在第一眼看到周信芳时,裘丽琳便对他产生了好感,一见钟情。从那一天起,她就与“麒”派戏结下了不解之缘。裘丽琳一直都是周信芳表演艺术的热忱崇拜者,一直到她生命的终点。用周信芳小女儿周采茨女士的话来说,就是“超级粉丝,就是我看台上这个人,我就非他不可”。在一次冬赈游园义卖会上,他们正式认识了,不久以后,便相约在外面会面。

在现在看来,周信芳与裘丽琳恋爱应当算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裘丽琳当时已过了法定的成年年龄,而周信芳也已在一年前同前妻刘氏办妥了离婚手续,现在重新择偶也属正常。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束缚很多。一个是操“贱业”的戏子,一个是富商家庭的名门闺秀,在他们之间始终有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门第的鸿沟。

那时候,周信芳28岁,裘丽琳18岁。

私奔出走

尽管当时“麒麟童”的艺名已经传遍中国,但唱戏在当时被视为“贱业”,因此周信芳和裘丽琳只能偷偷暗中发展恋情,经常在田埂和村社间的小路上散步约会,不敢在公众场合相携露面。

天底下终究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他们在约会中已经小心翼翼,两人自由恋爱的消息还是被透露了出去。近10家小报用各种醒目的标题在主要版面大肆编造和渲染。

这些小报的新闻对裘家造成了极大的震怒,裘丽琳的母亲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竟然会和一个操“贱业”的戏子恋爱。为了斩断女儿与周信芳的联系,一方面,她将女儿关在了家中,不准她单独离开大门,另一方面,积极地为女儿寻找婆家。就这样,裘丽琳和周信芳被严密隔离了近半年。但在这半年中,裘丽琳在家里写信托人外出时投入邮筒,通过这个方式,他们依然保持着联系。

半年后,裘家为裘丽琳订下了天津一户门当户对的人家的亲事,开始为她贮备嫁妆。就在这个时候,裘丽琳趁着家人看管懈怠之际,并没有换上出门穿的衣服和鞋子,收拾了一点细软,逃离了家,与周信芳坐火车私奔去了苏州。

周信芳曾经在苏州的戏院里演出过,对苏州颇为熟悉,下车之后,他没有去找大旅馆,而是找了一家僻静干净的小客栈安顿裘丽琳,登记时用的是假名,两人以兄妹相称。因为第二天还有他的戏码,因此把裘丽琳安顿好后,周信芳连夜赶回上海。临别时,周信芳十分细心地叮嘱她千万别离开自己的房间,自己第二天再赶回苏州看她。

此时,那边的裘家发现裘丽琳不见了,迅速派人去各大旅店和火车站、轮船码头去明察暗访,搜寻裘丽琳和周信芳的踪迹。得知他们去了苏州后,裘家连夜带着家中的仆人、朋友浩浩荡荡地赶赴苏州,几乎将苏州城翻了个遍,却一无所获,一点线索也没有得到。此时他却收到“麒麟童”正在上海唱戏的消息,一头雾水,就又赶回了上海。

两个星期后,裘丽琳回到了上海,此时,她已做好了与家庭决裂的准备。不久之后,裘家登报宣布与她脱离亲属关系。此后的几年,每年大年初一,裘丽琳都会以出嫁女儿的规矩去家中拜年,她的母亲却坚持不见。直到裘丽琳的三女儿出生后,出于对外孙们的疼爱,她的母亲才接受了女儿和女婿。不久,周信芳和裘丽琳在新亚饭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那时候,周信芳34岁,裘丽琳24岁。

相濡以沫

作为一个当时已是家喻户晓的名角,周信芳的经济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戏院老板的剥削,另一个则是他的母亲。

一方面,周信芳所在的更新舞台实行的是包银制度。班底和邀请来的角儿都按月开发固定的包银。但按照惯例,包银并不是按月整数发到角儿的手里。除去一部分支取作家用杂项外,其余大小开支都凭折由柜上支付。要支钱,就得去账房支。同时,周信芳的母亲喜欢赌钱,他又是个十分孝顺的儿子,输了就经常支钱,实在是没有钱了,就开始当东西。他的班底人揭不开锅了,没有钱,也只好当箱子里的行头。这样就成了一笔流水糊涂账,最后,反而是欠了戏院不少钱。据周采茨说:“我妈跟我说的,她说我嫁你爸,我跟你爸的时候,他袋袋里什么都没有,就是当票。”

为了扭转家庭的不良经济状况,结婚之后,裘丽琳这个才20出头的少妇从婆婆手中监管了家中财政,开始担当起一个家庭主妇的责任来。而与戏院老板的交涉,则是异常艰难。她向戏院老板提出,今后的包银不再存柜,按月发给周信芳,他的一切开支也不用前台垫付。这样一个合理的要求却遭到戏院老板的拒绝。裘丽琳异常地坚持,甚至以周信芳停演进行威慑,戏院老板才不得不让步。此外,她还提出了演戏经营中拆帐、分红的理念。在一部分人中间,裘丽琳便有了“铁算盘”之称,而对于周信芳来说,裘丽琳是他的保护神。

经过裘丽琳的重新安排,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了好转,开始走上正轨。

不久之后,周信芳开始接受天蟾舞台的邀约,签订了一年的合同,天蟾舞台几乎座无虚席。一年约满,天蟾舞台的老板却不肯依照合同,轻易放走周信芳了。为了从戏院老板的掌握下挣脱,周信芳只能采取“泡”的方法,荒腔走板,期望有一天戏院老板会放弃他。当戏院老板不断发出“警告”后,裘丽琳提出每晚陪着周信芳上戏馆,又一同回家。那时,裘丽琳的手提包里,放着一支四寸的自卫手枪。无论在多么危险的处境下,只要和周信芳在一起,一种本能会促使裘丽琳挡在前面来承受困难和危险。

千辛万苦摆脱天蟾舞台老板之后,周信芳带着妻子和女儿,北上演出,这一趟出门走有两年多,足迹几乎遍及华北的各个城市。

患难与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陷落。随后,“八·一三”爆发,国民党军队在抵抗之后奉命撤离上海。上海除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外全部被日军所控制。

为了支持抗日,周信芳迅速地定本子、赶布景,彩排,上演有关南宋抗敌的《徽钦二帝》,首场演出即告成功。上海沦为“孤岛”后,日军对租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徽钦二帝》才演出了三个星期后,日军方面便通过租界当局发出禁令,禁止演出。

1940年,汪伪汉奸政府宣告成立,日伪的军事和特务机关遍布全上海,其中又以“七十六号”最为令人闻而生畏。

一天,“七十六号”的头儿吴世宝派人到戏院请周信芳到“七十六号”去唱堂会。周信芳为人正直,拒绝了。周采茨说:“我爸从小就不喜欢唱堂会,他就觉得这种是对演员的一个耻辱,他觉得你要看戏,你到戏院里来看,你不要叫我到你家里来演。有时候为了开锅,要吃饭,他演过堂会,但是他痛恨演堂会,给汉奸演堂会,那就不可能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了租界。一天晚上,周信芳照例上戏园,开锣之前,一大批自称是“七十六号”的持手枪的人将他推进汽车之后,开进了“七十六号”。吴世宝摆下了“鸿门宴”等待着周信芳,两个特务带着他参观了囚禁“犯人”的魔窟,还去看了放刑具的房间。这是吴世宝的最后通牒。周信芳和裘丽琳陷入了焦虑之中。

为了保护周信芳的安全,裘丽琳将周信芳送到了她在圣贞德女校读书时关系很好的一位葡萄牙同学的家里。同时她也明白,这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再三考虑之后,她想到了吴世宝的妻子佘爱珍。通过一个朋友做说客,说动了佘爱珍,经过她在吴世宝面前的求情,堂会的事情就作罢了。为了表达对佘爱珍的“谢意”,裘丽琳几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珠宝和一笔可观的现款。堂会这件事才结束了。

此后,周信芳便停演在家,但他依然积极参加由抗日倾向的社会团体,如“艺友座谈会”,团结上海戏剧界的进步人士,宣扬抗日救亡的思想。

死茫茫 天各一方

1952年,周信芳出演经典剧目《徐策跑城》。当时周信芳一定不知道,这出剧目正是他日后文革时期的遭遇以及平反的真实写照。

1965年,中国大陆上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酝酿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人们逐渐感受到了这场政治风暴的可怕和毁灭性。11月中旬上海《文汇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作者是姚文元。从那时起,只要是歌颂过这位清官的戏剧、小说等各种文艺作品都遭到了批判。周信芳在1959年时创作了《海瑞上疏》这部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海瑞上疏》讲述的都是为民请命的清官海瑞的故事。周信芳在劫难逃了。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这场风暴席卷而来。此时,周家的四个子女都不在国内。1947年时,裘丽琳将她的大女儿送到美国留学,其余4个子女也在50年代分别出国。周信芳夫妇是有机会离开中国大陆去香港的,但他们并没有。周采茨说:“她从来不会,不可能叫我爸走的,她连考虑都不会考虑,理由是她觉得爸爸是属于中国的,不可能让我爸走。”自此之后,周家的苦难便接踵而至了,抄家、批斗、毒打,身边唯一的大儿子也被逮捕,送进了监狱。

1968年,60多岁的裘丽琳在一顿毒打之后,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在周信芳被关进监狱之后的几天后,裘丽琳去世了。从她生活了63年的生活舞台上隐没了,没有灯光,没有花篮,没有掌声,没有谢幕,甚至没有丈夫陪伴左右,就像一粒灰烬悄然地熄灭掉了。从18岁起,周信芳便是她生命的目标,她把一生的感情全部给了丈夫。尽管在她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受尽了各种不堪忍受的折磨,但倘若能让丈夫像当时那样拉着她的手送她长眠的话,在临终的那一瞬间,她还会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但就连这一点,她都无法得到了。曾经生死不离的伴侣,如今只留恋歌在回荡。

1975年3月8日,一代京剧大师周信芳与世长辞。3年后,1978年8月16日,周信芳得以平反昭雪,中宣部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