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境内“凤堰古梯田”已有250年历史了,称之为:中国最美田园

 千冰室 2020-07-31

凤堰古梯田是凤江梯田和堰坪梯田的合称。位于汉阴县漩涡镇,距汉阴县城只有35公里,梯田依山傍水分布在海拔500-650米之间,连片共1.2万余亩;梯田级数均在300级左右,梯级层高0.3-1米,级宽3-15米,最长达600余米。梯田依靠黄龙、茨沟、冷水和龙王4条沟的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绝。是我国北方第一个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风民俗为陪衬,保护和展示传统农耕 文明生产方式的开放式景区

凤堰古梯属于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距今逾250年,景区面积38.78平方公里,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 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2014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最美田园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油菜花开满山野,是旋涡镇最美的时候。金灿灿的黄,初萌的新绿,间着掩映在白墙黛瓦间的梨花白,桃花红。便是一幅幅绝美的田园风光图画。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凤堰古梯田始建于清代,集“山水田园、村寨屋庙”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在一身,2010年被陕西省文物局列为陕西省文物考察十大重大发现之一。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板屋交错,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凤堰古梯田所在区域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沟谷的云雾漂浮不定,雾气蒸腾,形成浩瀚的云海,时隐时现,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婀娜多姿,置身其中如临人间仙境。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梯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是人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晶、是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成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黄龙洞河民风、民俗与大自然的和谐一体的山地文化体系,在维护梯田原始风貌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下阶段景区将着力打造梯田景观旅游观光线、建设山地游览观光区、梯田景观观光区、客居文化体验区、梯田小镇度假区、形成凤凰云海、双龙戏水、凤江日出、堰坪落日。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这里是我国第一座以移民农耕文化为主题,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风民俗为辅助,保护和展示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和旅游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凤堰古梯田是由清代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居当地后所建,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于咸同时期大规模建设。是人与自然的伟大杰作。二百多年来,凤堰古梯田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着,作为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民族智慧的结晶、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山地农业技术知识体系的集成、农业生物的“基因库”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凤堰古梯田是一类典型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说到吴氏,你必须看看“吴家花屋”了,吴家花屋它是一座陕南地区罕见鲜有的,极具代表性的湘派清代古建筑。它位于漩窝镇茨沟村,它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因满院雕梁画栋而得名。花屋已有150多年历史了。清乾隆21年,湖南善化县吴姓随移民大军迁入此地后,带领族人修田开荒,经商办学,艰苦创业,发展迅猛,人丁兴旺,成为此地第一大户。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咸丰元年,即1851年,吴姓进入了鼎盛时期。其第三代孙吴登武筹措巨款,专程远赴四川,请来川中一王姓名匠包工建造,耗资巨大,耗时整整两年方才竣工。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吴家花屋正门系用整块青石条砌成,石门石鼓石当全部由紫阳取材,走汉江水路用大船溯江载回,再转旱路辗转运至工地。院内石条则取自花屋西北边料场,所用青瓦烧自东北河边。还请阴阳先生,选址观风水,特别设计成了左青龙,右白虎,上玄武,下朱雀。山水环抱,扮鳌生脊,整座建筑上风上水,布局合理,气势恢宏,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雕梁画栋,明窗明几,粉墙照壁,鸟语花香,四季芬香,世人惊叹,名噪一时。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进得正门,见正房后面还有正房,前后竟有两个厅堂。正房后面为东西厢房,分前后院。院内为两层阁楼,砖木结构。木梯、木廊、木栏杆、木柱、木楣、木檩、木担、木挑檐、木质门窗户扇和梁、阁、廊、亭上和木走廊,全是精心雕刻的圆形、方形、异形图案,附以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吉祥图案,人物故事。造型奇特,取材丰富,寓意深厚。院子、天井全部用石条砌成阳沟阴沟用来排水。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还有“冯家堡子”位于漩涡镇东河村,面积为3000平方米。是清代冯氏家族修建居住兼防御性设施,堡子平面近正方形,由城墙和住所两部分组成,城堡设四个门,堡内房屋近百余间。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堡子内建筑沿东西轴线依次展开,主体建筑面阔五间,土木结构,梁搭墙及抬梁穿斗构架,悬山顶,合瓦覆顶。该寨堡为研究秦巴山地民居选址,建筑风格及民间防御工事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这里真实呈现清乾隆年间一代移民乡绅族居式生活状态及冯家堡子发展变迁这一段历史。应该说这次探踪之旅是不平凡的,过中的经历是艰辛也是曲折的:走访、外调、发掘、考古、查证,先外围再核心,反复比对、分析、推测、论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形成的基本线索、逻辑、事实与冯氏族谱所记一并进行归纳应证。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初获冯氏族谱,我的内心既敬仰又惊惧:我惊惧唯恐我的唐突惊扰了那些故去已经两百多年的先人;我敬仰先人们在历史的一角为自己赢得的空间。我虔诚地拾掇着那些已经泛黄且已糟朽难以翻拣的冯氏族谱,如珍珠串线般的在我眼前逐渐清晰地呈现了冯家堡子的过眼烟云。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冯家堡子于清乾隆34年开始,花费黄金一千两历时24年、经过前后两代人的努力至乾隆57年建成。始倡修建者为移居凤堰的第三代后裔冯友泰,冯友泰弟兄主要修建了冯家堡子院内房屋;冯友泰子辈们修建了冯家堡子城墙及城门。冯家堡子院内房屋与城墙虽然历经两代人先后修建,但在设计规划上却是一步到位、一脉相承,修建者首先修建了院内陆下排水系统,并砌筑了连通东、南、西、北四面共四条地下暗道(逃生通道),地下暗道(逃生通道)高1.5米、宽约60公分。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冯家堡子修建当初,由前排伸手房、前院、中院、后院、西面兵营房及东面附属用房共六座大小60多间房屋构成,全部房屋为土砖木结构,抬梁式及梁搭墙结构,设二层木楼(二楼有房屋近60间),青瓦覆面,黄泥抹墙,院内可居住200多人。前排伸手房、前院、中院、后院、西面兵营房及东面附属用房相互围拥构成三个大天井、5个小天井。因设计精巧合理,前、中、后院房屋前后贯通、左右相连,从院内任何一个位置都能通达到其它房屋。为保家守业,还修建了高达6米以上、厚四米以上石城墙,并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各城门上筑有炮楼,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下由四条逃生通道相连。坚固的城防建筑,使冯家堡子易守难攻、坚不可破。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冯氏先祖之所以修建了这座防御兼居住式建筑,缘于其饱受战火煎熬的人生磨难,早在明代中期,居住在湖北孝感市麻城县高杆堰乡大槐树村的冯氏先祖,因躲避战争,便迁移至陕西长安的冯家庄定居,繁衍若干代至明朝末期,冯氏开基先祖意识到长安将有大的战乱发生,遂迁移至安康市紫阳县五郎坪居住。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清乾隆年间,紫阳五郎坪发生兵患,冯氏田产遭掠,房屋焚烧一空,当家人冯景昌在战乱中死亡,留下遗孀韩氏婆婆与三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逃难到漩涡镇(汉阴县漩涡镇)东河村现冯家堡子所在区域,含辛茹苦、顽强拼搏,家境逐渐殷实起来。至第三代孙冯友泰当家时,已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富绅,并于乾隆三十四年正式动工修建了冯家堡子;之后,冯友泰儿子冯自钦、冯自冀又修建了城墙,在修建城墙确定城门位置时,请了风水先生看风水。风水先生告诉他们,他能帮冯家后人看到最好的风水,且自此冯氏家族将会繁荣兴旺,但风水先生后半生可能失去自理能力。而冯氏家人则表示,若能看得好的风水,冯家将赡养风水先生终年,吃喝不愁。果然,当冯自钦、冯自冀兄弟完成城墙修建后,冯氏家族家事运势如日中天,财兴人旺、商活农富、富甲一方,而风水先生则自此双目失明,被冯自钦等供养着。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转眼冯自钦等兄弟相继逝去,冯氏宗族由冯自冀三儿子冯富文继任族长。冯富文自幼聪明,能写会算,贤德能干,成年后便肩负起冯氏家族外联经商的重任,长年奔波在外,加之全族大事由其决断,甚是劳累辛苦。自继任族长以后,因排行老三,长兄弟等很不服气,便由此兄弟生隙、祸起萧墙,他们乘冯富文外出经商之际,逼迫风水先生在大磨房内推大磨。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一晃多年,风水先生的徒弟发现自师傅离去后始终没有消息,于是便找寻到冯家堡子,当他们看到师傅受尽摧残在大磨房推大磨时,怒气顿生,并心生报复的念头。他们告诉冯富文的长兄弟等人,说冯家堡子南门所在风水不是最好的,若能将其迁移至偏东方向,冯家后人将会更加发达。听了这一建议后的若干人等便当即安排人手拆除了老南门,重新修建在偏东方位。

及至冯富文经商回到冯家堡子时,新旧城门已经改变,回想平时长兄弟等对自己的不敬,冯富文一气之下,竟大病不起,最后撒手人寰。失去顶梁柱的冯氏家族自此没有了主心骨,家事一落千丈,竟然一蹶不振,最终败落。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冯氏家族的败落经历听起来好像有点唯心主义,但家族内部的不团结及失去顶梁柱的打理,是其败落的必然所在。这一教训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诚实信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作人立世的根本。在封建族权受封建王权保护的那个年代,冯家堡子以宗族聚落形式结族而居,用一道壮观坚固的城垣与外界阻隔,构成一个既相对封闭又相对独立的世界,其内一应满足生活保障供给所需的油坊、酒坊、米房、豆腐坊、织布房、水井等各类加工作坊,为冯家堡子涂抹了一层颇为浓厚的神秘色彩,成为山地防御性建筑的代表。这个古梯田你喜欢吗?欢迎留言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