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评诗话】山东聊城∣董学兰:美的盛宴,心的救赎

 鲁西诗人 2020-07-31

以诗歌慰藉心灵

董学兰:美的盛宴,心的救赎

我一直都坚持这样一个观点:诗歌是真善美的代言。它是一种具有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声韵、美的意境、美的情味的文学形式,并且她的美是与大自然的美和谐统一的。而西方一些哲学家、美学家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审美来实现心灵救赎。马尔库塞则设计了几种审美救赎之途,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人们维护和坚持艺术的美学形式,在生活的可怕的琐碎繁杂中提供"假日、提供超脱、提供小憩“,认为这样或许可以展示另外更高贵、更深沉、也许还更"真实、更美好"的东西。我觉得翠微正在用自己的创作实践,验证着这一点。

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自由。对这两点,我都赞成,它们不矛盾。谈到自然之理,我认为,自然之初,万物向美。放眼四周,自然万物无不向美而生。即使是一棵树,一根草,一条蛇,一只虫子,仔细看看,它们都有着各自无可替代的美。人类虽历尽磨难,几乎从来没摆脱过疾病贫穷战争流血死亡,从没停止过尔虞我诈掠夺残杀,从没缺少过欺骗背叛同室操戈煮豆燃萁,但是不可否认,人类生活一直在向着美、更美、更快乐、更自由、更幸福前行。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我觉得,作为跟文字打交道的人,我们也应该以弘扬真善美为己任,以美教化人的心智,以美熏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思想,启迪人的心灵,引导人类灵魂深处的神性。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和翠薇有很大程度上的观点一致——即我们都把弘扬美作为创作的目的,把捕捉美的意象,抒写对大自然、对尘世生活美的感受作为诗歌内容。在我们眼里,特别是在翠微眼里,山川河流花鸟虫鱼,滚滚红尘,悠然田园,士农工商,五谷六畜,凡我们所见所闻所感,喜怒哀乐,寻常巷陌,王榭歌台,刻骨相思,亡国之痛,怀乡之情,离散之苦,哪怕是饥饿战争流血死亡,无不可以经由诗歌表现出他们的美来。

也许有人说战争、饥饿、流血怎么可能有美?当然有。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屈原的《国殇》,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兵车行)、“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等等等等,又何尝不是以美的形式、美的音韵、美的情怀给人以美的熏陶呢?

生活在和平时期,七十年代出生的会军,经历了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家庭生活越来越好,个人的人生理想也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着,她对这些很知足,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心存感恩,她的幸福感也由此而来。用一双喜悦感恩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成了这本书里的样子。一朵花开了,“发出巨大的轰响”;“一枚槐花”落在她“蓝色的裙子上”,告诉她她“心里想的事情一定会成功”;小路上几个女孩叽叽喳喳说笑,她觉得“周围的光亮向一起靠了靠”;雪花落下,她觉得“那是众神降临”;在小区里池塘边小憩,她觉得“夕阳慈祥,授予世间万物至高无上的荣耀”……

荣耀

水塘边丛丛芦苇朝我窈窕走来

细挑的腰肢不时被清风盈盈一握

小塘的水穿绿裙

茂盛深处,似乎有着某种神秘之所在

……

高高的皂角树密不透风

碧绿顺势倾泻流淌

果实从中垂悬,提亮半空

稠密的蝉声长成树上细小发亮的钉子

夏日的晚风从容

时间从我的左肩滑到右肩

夕光慈祥,拉长我与皂角树的身影

此时的夕阳是一位长者

给院子里的一切,黄袍加身

授予世间万物至高无上的荣耀

这本《自然是无顶的教堂》,是一本可以珍藏的诗集。其内容也许单薄了些,但是对于我这入门级别的写作者来说,恰到好处。这本散发着香气的诗集,借一位师长的话说,“或抒发情怀,提炼精神内质;或感恩时光,体察自然与生命的微妙关联;或让内心暗香,细水长流”,正好让我可以看到岁月静好,尘世拐角处隐约着的幸福的小确幸。

如翠微所说,自然是无顶的教堂,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虔诚的祈祷者、忏悔者、修行者,而翠薇不但是祈祷者、忏悔者、修行者,还是修行者中的得道者。她“在身体里安装无数窗户”,“打扫干净体内的庭院”,走在“秋天深处”,“小巷黄昏”,“用上帝的视角”,看着“窗棂上的麻雀”,嗅“枝头抖落的清香”,走到“时光的另一面”,将内心的箭簇再次收拢,消解焦虑症,她试图挽住一段秋风在内心种植一盆兰草做自己的菩提。她提着自己的篮子,像“唐朝来的仕女”,心甘情愿地爱着这个世界 她用美来救赎自己。

翠微爱生活,爱自然。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在翠薇眼中都拿着自己的权杖,用温柔的眼神注视着自己的子民,给我们光明的庇护; 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是天堂里的仙乐,人间真情至味,醇厚婉约,让我们感受到暖与美。她“戴着围裙写诗,她觉得写诗的时候是她花开的时候。她豢养两粒词语等一场明月清风,等待被太阳的光芒叫醒。她仰望星空,看到灵光,听到谁在背后轻轻喊我;她偏爱自己的十万亩岑寂,她看到月光白色的花瓣飞扬,闻到“日子散发浓郁之香”,感觉“世界的寂静曾经浑圆且光滑”,她把自己融入自然,让自己成为春天的一部分,她用一颗慧心,把自然中更高贵、更深沉、更真实、更美好的东西带给我们,以此完成对读者的心灵救赎。

她温婉善良,内心清明澄澈。她读诗,她写诗,她“坐在一丛诗旁”,“提着自己的灯盏”,同时也“关闭一些体内的灯盏”。她“用月光摆渡往事”,“被一个青年的歌声淋湿”,深感“没有什么沉重值得我再次背负”;她也有病痛,也有悲伤,但是她用诗歌疗伤,她在《灯盏》中写道:

……

当我饮下它飘逸的香气

便难以割舍

总之,它甚至使我枯黄的部分返青

甚至以花朵的形式

修补我生命的破绽

——那串起词语的珍珠

背后的,思想的光芒

上面我用了她几十首诗的名字,从这些名字里不难看出她的健康积极的心态、醇厚善良文雅大方的品行和她的优雅而多姿多彩的生活状态。

不但爱读书、爱写作,翠薇还深爱着自己的家人朋友。她厨艺了得,经常给家人朋友做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与朋友们谈笑风生。她把滚滚红尘活成了诗情画意。不得不说,她是在大自然这座无顶的教堂中修行的得道者。虽然教堂和“得道”不搭,我仍然愿意这样表达。

翠薇的《自然是无顶的教堂》,抒写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对生命对人性美好的感受,内容纯净,清新隽永,是一席美的盛宴,是一曲美丽的童话,给人以美的熏陶,向上的力量,给人以希望,以光明,以心灵的救赎。我喜欢这样的诗,当然,我更喜欢能写出这样美的诗歌的朋友!

作者
简介

芸菲,本名董学兰,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诗人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联合日报》、美国《伊利华报》、苏里南《中华日报》、《文学月刊》、《河南诗人》、《鲁西诗人》、《水城文艺》、《东昌月刊》等,有散文入选《2012-2013全国优秀文学作品精选集》和《齐鲁文学2016精品选集》。 

西

编辑部:
主   编:弓车
副主编:姜勇
责任编辑:翠薇  微紫  王梅芳
微信平台主编:翠薇
执行主编:董学兰  张秀功
责任编辑:安   素  毕恩付
特约评论:(以姓名笔画为序)、刘广涛、宋来莹、张厚刚、阿勇、赵月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