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只上过几个月私塾,却有着一门独特的本领,后成为开国中将

 史说新域 2020-07-31

在我军一千多位开国将帅中,王宗槐是一位非常独特的开国中将。

他出生在江西万载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没有接受过什么像样的教育,只上过短短几个月的私塾,却成为我军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王宗槐在工作中,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有着超乎寻常的记忆力。

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凭借这门独特的本领,成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活字典”。

1939年秋天,敌人对晋察冀边区发起了大规模的“扫荡”。

根据“敌进我退”的原则,八路军部队必须马上转移。但这也给军区组织部门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那么多的八路军干部档案,怎么处理才好呢?

晋察冀军区组织部长王宗槐按照以往的做法,带领几名干事,把带不走的干部档案材料,烧掉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干部履历表,则埋在一处偏僻的地方。

不料,等粉碎敌人“扫荡”后回来,众人才发现埋在那里的档案材料都被敌人全部弄走了。

这是个重大损失,也是个沉痛的教训,王宗槐为此深深自责。

聂(荣臻)司令知道这件事后,对王宗槐说:“组织部长应当熟悉自己分管的每一名干部。他们哪一年入伍、入党,籍贯哪里、年龄几何,做过什么工作,有什么特长,任现职多久,适合干什么工作,培养和发展前途如何……都要弄个一清二楚。把这些记在脑子里,才是最可靠的‘保险柜’。”

这番话给王宗槐指明了方向,促使他暗暗地下了决心。

1939年冬,敌人又一次围攻和“扫荡”晋察冀边区,聂司令员叮嘱说:“这回再不要搞丢了。有什么需要,等打完仗再说。”

这次反“扫荡”胜利结束后,王宗槐忽然接到八路军总政(治)部打来的电话,向他催要晋察冀军区营以上全体干部的花名册,并限定在20天内送到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总部。

这是个十分紧急又极具难度的任务。

要知道,当时从晋察冀军区到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有五六百里路程,路上要过好几道封锁线,最快也得半个月。

这就是说,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在几天之内把花名册造好送出。

晋察冀军区所属单位很多,有三个军区,每个军区下面又有好几个军分区。

每个军分区都有自己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独立团、县大队。

晋察冀军区到军分区各级都有自己的司、政、供、卫机关,还有一些学校、医院等等。

这么多单位的营以上干部,要在短短的几天内全部造出一个准确的花名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能不能完成这项紧急而繁重的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王宗槐产生了一定的信心,觉得可以借此机会对自己的功夫和成绩作一次检查。

王宗槐找来两个组织干事帮忙,一个画表格,一个在表格上抄写他记下的内容。

表格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单位部别、二是职务、三是姓名。

王宗槐按照顺序,先从晋察冀军区职务最高的聂司令员写起,然后是军区机关、直属部队、医院、学校,接着是北岳军区和它的下属单位,然后是北岳军区的五个军分区……

他在前面紧张地写,两个干事紧跟着拼命地抄,除了间或喝一两口白开水稍停一下外,三个人一直在紧张地工作,有时把吃饭也忘记了。

三人经过昼夜不停地连续紧张工作,终于把军区2100个营以上干部的花名册一个不漏地造了出来。

两位干事对王宗槐部长这种超常的记忆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也心存疑虑:这么多的档案材料,真的能保证不出半点差错吗?

当然他们也明白,即使错了百分之五,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两名干事把誊抄得整整齐齐的花名册交由专人送走后,又按照王宗槐的指示,又对留下的一份存根逐一进行核对。

他们俩的工作做得非常认真细致,对于每一名干部的档案都再三查验,不能当面核实的就打电话过去询问,足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存根中的内容核实完。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王宗槐凭记忆整理出来的花名册与实际情况竟然一个不差!

众人无不对他惊人的记忆力佩服得五体投地,聂司令员知道此事后,也大为赞赏。

从此,王宗槐在晋察冀军区就被大家称为“干部的活档案”、“活字典”。按今天的说法,记忆力这么强的人,在学校里就是“学霸”级别的存在了。

此后,王宗槐逐渐成为我军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在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时,少将评衔工作就由王宗槐与肖华、徐立清、赖传珠等人负责。他本人曾按照相关规定,被授予中将军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