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天才独立导演詹姆斯·格雷被誉为“只为影评人拍电影”的导演。 从《迷失Z城》到《星际探索》,获得好几项提名奖,烂番茄专业评分从86%到84%,然而,票房从1926万美元到1.2亿美元,呈现出“高口碑,低票房”的趋势。 01,“软科幻”电影 现代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之时,大量关于太空探索的科幻电影在大银幕中呈现。 人类搭载着想象的翅膀,谱写出了更多展示外太空和未来的精彩篇章,从《独立日》到《2012》再到《星球大战》,让观众从镜头上探索浩瀚瑰丽的宇宙太空,捕捉神圣而充满魅力的瞬间,这也是太空科幻电影能带给人的震撼。 对于科幻电影来说,我们常常借助于科幻小说的“软”和“硬”来类比电影,“硬科幻”指的是现代技术和科技带给人类的影响; 而“软科幻”中的先进技术和物理定律被极大的降低,重点体现在科学背景下呈现人文,伦理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相比较前者,软科幻在整体呈现力度中,“科幻”的概念被降低,而重点突出人类的情感。 《星际探索》以“软科幻”电影的方式,用一段极具艰辛的太空“寻父”历程,用亲情视角来阐述了主人公的救赎,折射出对于人生,社会和科技的思考。 当然,导演詹姆士·格雷并不是要呈现给观众一场外星人入侵地球,或者是超英大战外星人的电影。 在看惯了“复联式”硬核科幻之后,很多观众很难对这样单调,展现个人情感的软性科幻感兴趣,从而让更多的观众觉得节奏慢,格局小,沉闷无聊,造成它口碑的两极分化。 02,“硬科幻”宣传的反噬 电影《星际探索》是一部关于展现神秘宇宙的电影,主要展现的是较为单一的主人公寻亲之旅。 一个宇航员父亲抛弃的孩子,长大后执意要找回20年前的父亲,结果任务失败,然而,在茫茫的宇宙背后,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宣传上有点故布疑阵的噱头,在豆瓣上是这样介绍的:
站在电影的角度,这样的宣传“噱头”也不难理解。 因为就故事剧情而已,单纯的“儿子寻父”的单一情节并不能支撑这一部科幻片获得足够观众的“支持”,所以在情感的内核上用硬核科幻的元素来“故布疑阵”,试图撑起来较为单一的剧情。 然而,这样容易受到宣传的“反噬”作用,在期待“外星人”的很多观众眼中,他们会觉得“昏昏欲睡”。 然而对于影评人来说,他们注重的大多是电影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意义和独特感悟,于是造就了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审美隔离。 03,人类文明的“孤独”定义 从生物在地球上生存至今,地球上发生了无数次的气候变化,在科幻电影中,人们常常去探索未来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但是却忽略了人类在发展进程中诸多的不解之谜。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仍然无法扼制生老病死的循环,人类文明和浩瀚无边的宇宙相比,似乎是渺小而不值得一提的。 电影道出的是人类情感的无处安放和生命孤独的本质特点,主角的内心忧郁不仅是生存忧虑和现实困境所带来的束缚和压迫,更是人类在面对浩渺的宇宙之时,所受到的来自于外界的潜在威胁。 主人公的悲观思想,正是意识到了人类自身的渺小,发出的对于整个生命的妥协。 人类想要生存,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和宇宙的和谐共生,也能够让宇宙再次为人类所造福。 电影《星际探索》主要体现的是现代人的焦虑,从刚开始故事主角的性格到整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很丧,很孤独”的调性,都很难让观众从中“开心”起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共鸣。 在最后一次心理测试中,主人公这样说说:
成长、生活在英雄的光环之下,他对别人始终面带微笑,内心却波澜不惊,也同样呼应了电影的“孤独”主题。 对于观众而言,这是一部主人公的“个人秀”,一旦入不了戏,就会感觉到无聊和沉沉欲睡; 而影评人,在面对电影所散发独特的韵味和诗意感的时候,也会被难以言说的情感力量所感动,并不会觉得乏味和无聊。 所以,笔者认为,这部电影审美偏差的出现,并不是电影好不好看,而是你能不能入戏,能不能体会到导演所呈现出来的“孤独和救赎”!新天地电影网 主人公罗伊熟悉了孤独,习惯了孤独,然而,然而却从未摆脱孤独,在最后战胜敌人之后,伤痕累累的回到家乡之后,也为电影再次增添了哀愁和悲伤的气氛。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冷清,也无法阻止他向往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