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生活] 我的德国生涯系列(八)——生活在他乡

 吕律德语老师 2020-07-31

我两次去德国,一共在德国待了七年,1998年到1999年,2000年到2006年。德国生活,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还是比较艰苦的,我指的是我那个年代。现在怎样,不知道了,毕竟这些年国内经济发展迅速,条件也好了,学生出国不用过得很辛苦。

首先聊聊物质生活:

和国内的食堂不同,德国的食堂的配餐更为合理一些,每周的食谱提前张贴出来,周一到周五吃什么一目了然。有意思的是,周五中午基本上是一定吃鱼。比国内食堂好的地方在于,每份套餐都有水果和奶制品,比如酸奶,这样一顿饭下来,肉或鱼,奶,蔬菜,米面,水果都有了,营养均衡,还是不错的。比国内食堂差的地方呢?当然是价格了。一顿午饭几个欧元,换算成人民币,还是很贵的。所以,对于当年的我而言,吃食堂是偶尔改善伙食的地方。

那么,对于像我这样大部分经济情况不宽裕的学生而言,怎么解决吃饭问题呢?当然是自己做啦!每星期雷打不动,周六或者周五去超市买回一周的食物,充其量也就十几块钱,这样下来,一个月几十欧元,和吃食堂相比,便宜太多了。那么吃什么呢?早晨面包牛奶鸡蛋果酱香肠,中午还是自己带的面包牛奶或者偶尔吃食堂,晚上呢,可以回宿舍做顿热饭,一般会炒个热菜,煮点米饭,或者煮意大利面。吃起来也是香喷喷的。国内的方便面是奢侈品,不好买,要去专门的亚洲店。

这样看起来,伙食也是一般,谈不上好。但就这样,我还是胖了不少。想想什么原因:奶制品吃得多。德国的牛奶,酸奶,真好吃,而且很便宜。鸡蛋也是很便宜。所以虽说花费不多,但是营养还是够的,而且还算不错。

喝水呢?太方便了。不花钱。就喝自来水,喝了那么多年,也没拉过肚子。德国的自来水可以直饮。还有牛奶和酸奶。营养丰富,价廉物美。

住呢,基本上就是住学生宿舍,但这要等挺久。申请到了之后,一般有期限限制,能住几年。之后就要自己找房子了。这几年,我关注新闻,发现德国的学生宿舍年年涨。我那时候,德国的学生宿舍还是比较便宜的,月均一百到两百欧元。但也是最大的费用支出了。有一点特别好,德国的学生宿舍是24小时热水供应。这实在是太方便生活了。麻烦的一点是,学生宿舍楼一般配备公用洗衣机,所以为了干净卫生起见,我坚持手洗了几年衣服。倒也不累。为什么?德国的环境很干净,没有很多灰尘,所以厚衣服也不容易脏。德国学生在图书馆,教室,非常喜欢席地而坐,这是他们从小到大的习惯了。环境的确干净。

穿衣服方面,穿的最多的就是T恤衫。在德国几年,我好像只买过几件衣服和一两双鞋子。在每年两次的大减价时,价格还是比较实惠的。为什么呢?国内的衣服多便宜,为什么还要在国外买呢?这里就牵扯到一个文化穿衣差异的问题。德国人穿衣服颜色很暗淡,尤其是秋冬季节,一眼望去,街道上,学校里黑压压一片。所以,从国内带去的色彩鲜艳的花衣服,尤其是秋冬外套,就很不合适,看上去很扎眼。所以,为了入乡随俗,还是不要穿颜色很鲜艳的秋冬装。至于夏天,T恤短裤就可以了。

行呢?交通问题是个大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月票很实惠,但每月也要几十欧元。所以,骑自行车,是经济实惠,又锻炼身体,一举两得之事。在德国,我骑坏了两辆二手自行车,身体真是练得不错。德国的火车非常发达,基本上四通八达。而且针对学生有很多优惠条件。比如周末票之类的。非常合适周末郊游。

再聊聊精神生活:

我的国外生活和我之前在国内的学习生活相比,要丰富有趣得多。

丰富在哪里?

德国慕尼黑海德堡蒂宾根的几个图书馆我已经介绍过了,那我比较熟悉,是我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图书馆统统都是免费的。只要出示证件,办个读书证就可以了。我前文已经说过了,只要没课,每天都可以坐在图书馆里看专业书,看休闲书;看德语书,看英语书。业余时间,我看了不少英语小说,等于把英语补习了一下。想看中文书也有,在汉学系的图书馆里能找很多著名作家的作品。而且,学校图书馆的计算机室可以查阅各种资料,免费使用,真是太方便了。

还有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大部分是免费的。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在里面消磨掉很多休闲时光,而且增长很多见识。很多以前在电视里,书本上才能见到的国外绘画,雕刻作品,都呈现在眼前,令人大饱眼福。

郊游可以考虑周末票,或者德国的各大公园,天气好的时候,处处都是人:散步的,跑步的,晒日光浴的,聊天的,野餐的。德国的阳光很珍贵,秋冬季节阴雨和下雪,都是常见的事,所以,阳光,尤其是夏天的阳光格外宝贵。这也是气候所决定的,德国的水果蔬菜比较贵,大多靠进口。

有趣在哪里?

一些同学非常喜爱中国文化,所以我通过教授他们中文(主要是汉语文言文),了解了很多德国大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兴趣点,这一点从德国汉学系学者,包括大学毕业论文的选题就可以得见一斑。他们的关注角度和研究视角,有的的确很出奇,是对我们长期以来有可能比较固话的思维方式的一些良好的补充。

还有,除了讲座课(Vorlesung),在各种研讨课(Hauptseminar)上,老师对学生多为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做论文,做课题报告,这都是对中国学生很好的锻炼。德国学生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我那个年代,在国内学习的时候,还是缺乏一些基本的专业锻炼,在做论文,在小组合作讨论作报告上面。但总的来说,殊途同归,无论是中国老师,还是德国老师,都最注重思维的训练,和视野的扩展。因为知识无处不在,一查便知。思维的锻炼和扩展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因为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地做接受者,而不是产出者。

还有什么有趣的?很多很多。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资料的整理收集,作报告,写论文,上课,课下讨论。每件事都和国内有些不同,但我前面也说了,殊途同归,不分身在西或是中。一句话,靠自己。自身资质不行的话,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办法。幸运的是,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是一个无论中国老师还是德国老师,都赞叹有加的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