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我家] 新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意见颁布了!谈谈我的感想。

 吕律德语老师 2020-07-31

虽然生活在大城市,每日为生活奔波。但我没有忘记我出生的地方,我自己就是出生在西北老少边穷地区,是俗称“西海固”全国最为贫穷的地区。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姥姥姥爷带着几个子女随迁入三线的工厂搬到了那个穷山沟里,我母亲和几个姨妈舅舅也随后也得以在那个三线工厂工作,而我父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毕业的大学生,响应号召,被分配到了那个穷山沟里。我父母就是在这个全国最贫困的地方认识,结婚。我和我妹妹出生在这个贫困地区。1987年才随父母调动工作搬到了经济比较发达的父亲的老家,我父亲继续教书,我母亲当了学校的图书管理员。我们上中小学直到考上大学。我呢,到了北京上大学,然后又去了德国,路越走越远,直到回到北京,买了房子,稳定了下来,终于不用搬家了。

我的路曾经越走越远,也算见过一点世面,在任何人面前不卑不亢,从容自然。但我还会想起我那贫穷但快乐有趣家里堆满了书的西北童年。虽然从小生活在工厂家属大院,以及学校家属大院,对西北当地的贫困了解不多,但是还是能从偶尔的随家长下乡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贫穷。

为什么感触这么多?也是因为前几天朋友圈盛传的一篇文章,内容大概关于,即使目前而言,在农村,在穷困地区,现实是百分之六十多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没上过。在城市,基本上百分之九十多的孩子能上高中,但在农村也就上百分之三十多。

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和父母搬回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学习生活。想到了——教育地区差异化——这个单词。我父母从西北贫穷地区搬到东部沿海江苏工作的中学就是我父亲的中学母校。严格来讲,我的中学是个乡镇中学,有很多同学来自农村。但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不是国家层面上的贫困农村概念,我的中学是省级重点中学,人才辈出。在我中学班级里,我家里几乎算是最穷的,而且没有自己的房子,一直住在学校宿舍。

所以,地区和地区不一样,农村和农村不一样。我们国家的各地方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随之而来的教育文化水平和聚拢人才的地区能力,差异性太大。我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在我人生的四十一年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这是大部分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有可能体会不到的。

作为一名党龄二十一年的老党员,我高兴于我们国家的这些年来的繁荣昌盛,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感到,很多时候,不能看平均数字,不能看平均数字,比如平均工资水平,平均受教育程度。贫穷有可能是多方面造成的。政策的倾斜有可能会让更多的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贫穷而失学的孩子获得教育。

关注这些还是因为:我当过三年的大学班主任,知道在21世纪的国家重点大学里,还有众多来自于全国各地贫困地方的学生,需要国家和集体帮助才能完成大学学业。他们已经是幸运儿了。那么那些不幸运,走不出贫困地区的孩子呢?至少要上完高中吧。

作为一名近二十年前就走上讲台的“老”教师, 我见过吃不上饭的学生,也见过叫嚣着要花几十万出国学语言的阔气孩子。知道同样或者差不多资质的孩子,只要多给予政策以及经济方面的资助,以及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还是有可能会缩小他们之间的鸿沟。当年,在西北生活时,我父亲工作的学校里有很多国家一流大学的毕业生任教,只是,他们后来也和我父母一样,能调动就都调动走了。

我们国家,大专业上教育程度的人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多,而还有百分之四多的文盲比例,也就是说:我们国家还有五千多万的人口是不认字的。这几乎相当于德国总人口的大半了。

他们在哪里?是不是在老少边穷岛地区?应该是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数字趋向于零。

在德语中,教育有两个词, 一个是Erziehung, 一个是Bildung,关于他们的解释我之前的文章里已经推送过了。

包含的意思不外乎, 对人的养育——要吃饱吃好,对人的塑造——健全的人格,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一切都离不开钱的投入, 和吃饱穿好的老师,和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