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时闲话] 我一个普通百姓的未雨绸缪

 吕律德语老师 2020-07-31

看了最近的很多新闻,关于我们国家的强大和为人民币国际化所做出的努力的新闻令人振奋,这是曾经强大盖世,后因闭关锁国不思进取被列强欺凌的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努力重拾往日的辉煌并砥砺前行,一点一滴进行努力而结出的硕果。

而关于贸易战的新闻则很让人揪心,这可能是我们在努力前行中遭遇的必经之役。只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准备好知识储备,提高认知水平,努力工作,淡定应对,迎头赶上。看着这些新闻真是很有感慨。于是,我一边学习,一边在我的这个公众号里补充了很多我以前不知道或者不熟悉的知识。作为一个教德语的四十二周岁的纯文科中年妇女,我尚且没有停止努力学习的脚步,更年轻的读者们更要努力啊!参见我之前的文章:

 [德语语言] 中国石油期货今日上市!“期货”的德语表达及“石油”(Erdoel)和“页岩油气”的德语表达和简介 [德语语言] 居安思危,你想过在城市里存粮食和种粮食吗? [德语语言] 大国博弈!你知道德语中“博弈论”怎么说吗?[问卷调查] 你愿意买国货还是外国货? 以及《品牌社会学》中的"品牌"一词

 [德语语言] 美国的新造墙运动?!及德国的拆墙运动和我们的万里长城 [德语语言] 我的钱币收集,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德语中“货币”的表达 [德语语言] 什么是“大数据”(Big Data)和数据安全(Datenschutz)? 了解一下 [德语语言] 卢曼(Nikolas Luhmann)的系统论和维纳(Norbert Wiener)的控制论

 [德语语言] 再说说“控制论”这个单词的由来

 [德语语言] 你的负债率(Schuldenquote)有多高?相关单词德语怎么说? [德语语言] 自力更生,中国制造加油!"芯片"德语怎么说? [德语语言] “电动汽车”德语怎么说?它和汽油车的动力源是什么?

 [德语语言] 你知道德语中“操作系统”怎么说吗?以及计算机及互联网相关词汇

任何一个国家要是个运行良好的系统,就一定要在粮食,能源还有半导体领域(高科技硬件)拥有自给自足的能力或现实,即使是在全球化到处能买便宜商品的大前提下也要做好准备。因为它们都是战略物资,是若有缺少时却买不到就会带来大麻烦的宝贵物资。当然还有发动机——工业心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然还有操作系统这样的高科技软件系统的自给能力。

我的爷爷奶奶都早已去世,生前他们务农一辈子。有一句我父母提起的话我记得很清楚,我奶奶早年间,经常说:新出的稻米真香啊,不用配任何菜都能吃很多。这是真理。可是人可能一辈子都吃新米吗?不可能。为什么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可能在市面上买到一些明显是陈米的但是价格便宜的粮食?为什么?是我们国家的储备粮仓在每年吐旧纳新。国家有储备粮库。就好比一个家庭,也需要储备些粮食。没有这粮仓里的储备粮,上到国家,小到家庭,心里就不踏实。因为饥饿到吃树皮的日子,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刚刚过去了也就几十年。

这就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而不能寅吃卯粮。而家家户户都有些危机意识,就能给国家减轻负担,假如未来真有灾年来临。我们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了,什么时候我们国家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产品出口国,我们就不需要这种危机意识了。

我没有汽车,而且平时生活中,非常省水省电,自认是能源消耗很低,绝对低碳。我买的电器都是节能节电的,基本国产居多。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淡水包括海水已经被污染得够厉害了。就节省一些可以饮用的淡水吧。难道我们真的想有一天去喝海水淡化而来的水?而能源,是地球上的生物体在地层中历经几百万年的演变而成的宝贵资源,对于我们而言,它们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可以节省点用?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了。

我饭量挺大,吃得挺多。但我一个人再能吃能吃多少。所以我在家里记着储备些备用粮食,并不断更新,有危机意识,甚至尽自己所能,在阳台上种点菜,不为吃,就为多学些技能也是好事啊!我没有汽车,能源消耗很少。现代社会,没有汽车也不是个事。所以我又买了辆自行车,还正在排队等新能源汽车的车牌。希望我几年后能买上一辆新能源车——电动汽车。虽然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有个代步工具总是好的。

我这几天,想了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满足我衣食住行各方面需要的物品,就目前而言,有哪些是"受制于人”的?就是不是国产的。主要还是高科技产品。手机电脑的软硬件,等等。但是也不好说,因为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我们眼中的国货,很多都已经是合资或者控股。中华牙膏品牌,大宝,康师傅方便面,金龙鱼油,双汇火腿肠,南孚电池,苏泊尔蒸锅。这些生活中的日用品,都是我家里有的,都是合资商品或者外国独资商品。是不是挺意外?我也挺惊讶。

我姥姥姥爷家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跟随工厂搬迁到三线内陆,我姥爷做了一辈子工人。我1976年出生在西北西海固——全国经济最困难的地方之一——宁夏固原,1987年我父母亲才举家迁回了江苏老家。

现在看来,在那个年代,每个家庭,每个个体的生活变迁都是被大时代的风云变化所裹挟。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正是中苏关系交恶,前苏联在我国北方陈兵百万,甚至准备对我们进行核打击的年代。时代的变化反映到我姥姥姥爷家这些普通百姓的身上,就是大迁移。这是近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二次产业转移:大量工厂迁往贫瘠但是相对安全的内陆。第一次产业转移是在更早的抗战期间,为了保护民族产业,大量工厂内迁。

什么是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一部分或全部由原来的产地转移到其它产地的现象叫做产业转移。在国内,是人员和资源的合理有序分配,在国际上,就是全球化的一方面。

说起来,这真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我今年42岁,这战争威胁和产业转移仅仅是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事。产业转移。前一阵看新闻,我们国家又迎来了第三次产业转移,不过这次是与战争无关,是经济发展要均衡地区差异和巩固地区优势的原因。

这三次产业转移。我听说了一次,亲身经历了两次,就是后两次。我1976年出生,我的姥姥姥爷辈和母亲辈(我父亲是教师,在当地教书育人)建设西北西海固地区,在内陆一个厂房,一个居民楼,一砖一瓦地建设。硬是在贫瘠的西北内陆城市——全国最贫困的地方,建立起了当时那个贫瘠小县城最大的机械制造厂,并为之奋斗了半生。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近十几年,我们国家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工业系统,并进行了第三次产业转移:巩固成熟产业,并转移到发展中地区,做到经济区域平衡化。因为我国国内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由此产生的产业梯度差,使得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并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解放前到现在的不到百年时间,我们国家在我们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进行了三次产业转移,前两次是因为战争或者为了防备战争被迫进行的迁移。而这第三次产业转移是自发的。这是我们的产业转移。

而国际上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原因,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开始逐渐将落后产能或者劳动密集型产能转移到国家。并将产业转移的目光投向了我们。建国初中苏友好时,以及改革开放这四十年,这些发达国家的国际产业转移让我们普通中国人打开了眼界,接触到了国际先进技术,建立起了我们的工业体系,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与此同时也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真正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不是“浮夸的亩产万斤”。尤其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凭借我们的吃苦耐劳,勤奋肯干,为国家挣到了大笔外汇,并凭着我们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加入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之中。

所以我们是全球化产业转移的受益者,我们生活中充斥着这么多的全球化因素,这是仅仅在几十年前不可想象之事。但是全球化也给我们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懈怠,于是我们还有短板。不过没关系,那就补足短板好了。

完整的工业体系中最为关键是——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核心技术。重要的话说三遍。而这又是不能急躁,需要在夯实了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大力投入的要事。而且要全民重视,需要有支持国货的氛围。但也不能排外(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很多外国商品可能也是中国人制造),也不媚外。认识到不足,努力学习,不浮躁,夯实基础,不受制于人。完整坚实的工业基础是现代化农业, 和高科技产业的基础。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成为完整体系互相支援的要素。

而早在近两百年前,马克思就说过,下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das Basis-Ueberbau-Schema 在经济领域也是如此。基础夯实了,各行各业才能更为有序有质量,踏踏实实地发展。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努力学习。但也不卑不亢,不畏不惧。这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竞争的关键了吧。

对于我而言,终身学习,博物学习就是最好的未雨绸缪。而各种教学方式的尝试和著作等身,对我而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