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人间】于报生丨山的力量

 昵称71028402 2020-07-31

一缕浓浓的乡愁,一座神往的高山,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山是中国的脊梁。崇山拜山敬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横空出世,就是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时!武汉加油,中国必赢!
                                                        一一题记

()
己亥年腊月二十三,传统节日是小年,也是儿子的生日,他还在疫情的中心武汉。老伴说想回老家拜山。
 
家乡有座山,名叫柏塔山。我和老伴都出生在这山脚下。柏塔山的山水孕育滋润我长大成人,它给了我童年诸多神奇的想象和智慧,从小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二十多岁从山里走出来,曾多次想回去拜山,总是来去匆忙,很少有时间上山。
 
如今退休赋闲,何况是特别的日子(儿子的生日)、特殊的时期(初有疫情的消息),老伴的心愿,当然也是我的意愿。
 
() 
从小就埋在心里,至今依然存于记忆里的柏塔山,是方圆百里人们心中的圣地。
 
它,是太行山的支脉,山岭逶迤,宛如一条巨龙,在家乡门口昂起了龙首,以其满山翠柏环绕、砖塔高耸入云而得其名:柏塔山。一个响亮、优雅、动听的名称,一个古老、厚重、文化的符号。
 
它,山下有村,北曰北景色村,南曰南景色村。山下有寺,名曰龙门寺。寺内有碑,碑刻诗词:“柏塔山高秀插屏,龟蟠鱼跃呈奇形,龙门寺刹垂千古,显得东南一半灵。”碑刻记载:嘉靖年间,一县丞游经此处,见寺周围风景优美,背靠柏塔山,古柏参天;山巅楼台殿阁,秀丽可观;南面伫立凤凰山,展趐北瞰;门前有金龟探水,鲤鱼跳龙门,九井十泉等奇境。不禁赞道:“如此美景何不将‘景施’村更名为‘景色’村呢?”这便是我家乡村子名称的由来。


山,是大自然的恩赐,人们靠山吃山,随之崇山拜山敬山。民众在这里求福求禄求寿,痛苦得以缓释,绝望变为期待,郁闷得以纾解,演绎了千年不衰的和、善、美文化。
 
忽被老伴拍了两下,我如梦犹醒,山脚下的“红旗隧洞”已在眼前。隧洞是为引红旗渠水入村而修,水渠与公路两用,既成为山村出行要道,也成为人们拜山之门。
 
仰望柏塔山峰,满岭松柏,银装素裹。虽有寒风掠过脸面,但心里是甜的,身子是暖的,母亲小时候的嘱托仿佛响在耳边:“你是山的儿子。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径攀登。今天很特别,没有了往日的摩肩接踵,没有了往日的鞭炮鸣响,只有风声、鸟声伴着同行,只有脚下踏雪发出细细的“咯吱咯吱”声。
 
山路有点滑,台阶有薄冰,我和老伴相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上前行。蹒跚中,我恍惚看到了小时候,逢年过节奶奶带我上山时的身影,奶奶裹一双小脚,平时走路都是颤巍巍的,很难想象她在上山朝拜时就像变了模样,竟不用歇息,揺摇晃晃就上到了山顶,口中还念叨着:“不使慌,不使慌(注:方言,不累的意思)”。有时,还会边上山边给我讲故事,她说:柏塔山过去是有灵性的,遇到战乱年代或灾荒年景,人们到山上躲灾避难,敌人或响马(注:掠夺百姓的坏人)来登山骚扰,山就会随着坏人登山的步伐慢慢长高,坏人总是上不到山顶。传说不可考究,但我从小就常听老辈人念叨,说当年日寇侵犯,几天几夜都攻不下八路军占据的柏塔山头。
 
走近山门,“柏塔山风景区指挥部”的牌子在石墙上显得格外醒目。经过修复的风景山确实是变了模样,羊肠小道变为了水泥台阶,路两边树满了捐赠的功德碑,还在多处立起了介绍景观的牌匾,残垣断壁被整修一新,处处显得优雅洁净。
 
穿过石券门,就进入到由下而上、三进三出的院落。只见院内群神汇聚,三教并存,庙宇众多;楼台殿阁,玲珑秀巧,鎏光溢彩;彩绘雕塑,神态端庄,栩栩如生。主体建筑是“碧霞宫”,俗称奶奶殿。宫内现存“明嘉靖十四年(1534)”及“皇明万历三十八年(1609)五月重修”碑刻记载,说明建宫历史久远。民间传说是玉皇大帝降下圣旨,令三女儿下凡,来解救人间苦难。“碧霞宫”东侧,共有11层、高达20多米的惠民塔,像一把利剑直刺云霄。塔下立有一块2010年重修古塔石碑,碑载文曰:“山峰起塔塔接云,柏塔山顶仙境升,白云缭绕佛光瑞,浮图高照紫气腾。进香朝拜染灵气,心旷神怡如意增,巍巍宝塔垂千古,世世代代永惠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

 
站在山顶,环视四周,只见群山环绕,逶迤起伏;俯瞰山下,田野村庄,安谧静美。一场瑞雪落下,白了山岭、白了田野、白了屋顶,好一派美丽的北国风光。从画卷中,我看到了太行山挺起的脊梁;看到红旗渠绕山而转的彩带;看到了鲁班之乡建筑民工的笑脸;还望见了生我养我的小屋和少小时奔跑在山间的小道,飘飘然如入仙境……
 
我们带着乡情、带着崇敬、带着愿望,把对家人、对武汉、对国家的祈福都融化于那双手合十的虔诚之间。
  
(三)
庚子年正月十一日,是立春的时节。年前拜山归来,宅在家中已将春节过完。
 
这个春节,过的可不一般!
 
疫情一天天的变化,防控一天天的升级。憋屈着、揪心着、也感动着……
 
一声号令,几千名医生除夕奔赴前线!
 
一声封城,从武汉,到全国,联防联控,众志成城向疫情宣战!
 
一声动员,数百台机械,数千名建筑工人,昼夜奋战,几天内就要建成一所医院!
 
就在今天,央视传来喜讯:2月3日,火神山医院已接受重症病人,1400名军队医护人员已肩负使命,雷神山医院,也将于2月5日建成投入使用。
 
这就是中国速度!这就是中国奇迹!“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激情难以抑制,感慨浮想联翩。今天的火神山、雷神山,包括17年前的小汤山,火也、雷也、山也,无不是战胜肺金病毒之克星也。我深深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深奥,也深深感受到了决策者们的爱民情怀。
 
中国的山之多、山之高,山是脊梁,更是力量,而这火神山、雷神山(尽管地图上没有标识),也包括我家乡的柏塔山,它们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山、信仰之山、福佑之山!
 
于是,我思如泉涌,提笔拟就一幅楹联。
 
上联:火神山、雷神山、柏塔山,山山挽臂消灾病。
 
下联:国家强、乡村强、民心强,强强连心迓艳阳。
 
横批: 山佑中华。
 
我想去把它贴在家乡柏塔山的山门上,但还处于封城封村关键时期,只好喊上老伴,站在阳台,面向南方,再次拜山,默默祝福。
 
阳春开启,鼠归正位,一切将回归自然。
 
 ——  The  End  ——

于报生     1957年生,退休干部,河南省林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百姓中国周刊》《法治周刊》《速读》《河南日报》《安阳日报》《红旗渠文学》《文艺界》等报刊和《芝兰园》《江山文学》等文学网络平台。

©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