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人间】王春艳丨母亲的房子

 昵称71028402 2020-07-31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母亲的房子

 王春艳 / 文

2019对于母亲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新房落成,心愿了结。

我们的父辈延续着一辈子、一房子的人生,盖房自然就是家中大事。北屋是三间两层楼房,父亲杰作。父亲在供销社工作,主管单位建设,盖房这事不难,要说难就是经济方面,当年盖房借钱,加上之后父亲生病,也是紧张了几年才还清的。据母亲说,这堂屋是合涧街的第一座楼房,落成后好多人来看,料想母亲应该很骄傲吧!

母亲喜欢大院子的敞亮,总觉得三间的方正院子小了点儿。在东院的邻居要搬走时毅然决定买下了那片地,三间南屋正好和原来的相接,变成了六间。此时的父亲身体每况愈下,入手的地皮只是搁置在那儿,姐妹几个又相继出嫁,就真的一搁再搁,没人考虑要盖起来。一晃二十多年过去,盖房重新提上日程时,家中已经只剩老母亲一人了。工作变动后,这样那样的原因,回家次数日渐变少。每次回去,母亲话里羡慕着街上人家的大门楼,感慨着要是有哥或弟家中肯定早变样了。想想也是,成家之后,我们每个都为自己的小家忙碌,在小城定居近十年,母亲欣慰我的新家时,自己怎么就把母亲的心愿忽略了呢?


5月12日,母亲节,南屋翻新动工。大姐、大舅牵头,七十岁的母亲变身总指挥,盖房拉开了序幕。恰逢周末,一早赶回去,母亲已经在忙了。大姐把红旗插到厨房顶上,母亲烧香磕头,我忙着留下老屋的照片做记录。鞭炮放响时,突然想哭,盖房这样的大事终于从父亲手里移交至我们手上。掀老房子时,腾空它不是一件容易事。东西太多还陈旧,要让我们肯定是一扔再扔。母亲则不同,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任何东西都舍不得丢。整个春天,母亲都很少出去,关上门收拾、挪移,总认为她的女儿一个比一个忙,全是正事,她克服困难能干的就都是小事。这一点我明白,母亲是识大体、顾大局、明事理的人,支持女儿工作没人能比。但当我看到满院子归并好的大大小小的物件,突然发现我们把旧房翻新的前提想得太简单了,所以无形中放大了母亲的能量,还忽略了70岁这个数字,自然心中全是愧疚。

6月16日,二层封顶。按照惯例还要放鞭炮,母亲像极了《台阶》里的那位父亲,欣喜得手足无措,那天是父亲节,想起很多,又一次想哭。盖房工期大约七十天,除去掀房、打地基、打顶,我们姐妹四个一起回去,剩下时间都是母亲、大舅、大姐在张罗。都说盖房无小事,真的如此。要找板子拿锤子,要买钉子买盆子,要联系沙子水泥......我们几个中只有大姐有盖房经历,能为母亲搭把手,我们更像客串,只有母亲张口说要犒劳匠人准备午饭,才请假回去干点儿力所能及的,这是又一点愧疚。

盖房期间,母亲还有一样发挥得淋漓尽致,那就是热情好客。盖房定合同是在大姐饭店进行的,举家出动,喊上大舅还有匠人,一吃一喝一定,母亲高兴;房子落成,还在大姐那儿,人更多了,长期在这儿干活的无论男女,无论匠人小工全部通知到位出席,酒菜全齐,母亲高兴。这中间管的家常便饭也是每次都买菜买肉,准备的又特多,唯恐大家吃不好。二姐开玩笑说:那么多人吃饭,每次剩饭的就咱娘一个!母亲说了:“自己吃了填坑的,人家吃了传名的。”忙着张罗大家,自然忘了自己,再或者是高兴能充饥吧。只是房子盖成了,母亲却瘦了。

关于房子,我们姐妹打定一个主意,房子本身就是为了了母亲心愿而来,一切都是她说了算,怎么高兴怎么来。房子是为母亲争一口气的,四个女儿一样兴家;大门楼是母亲看中的门面,门头选了“天道酬勤”,黑底金字。母亲心灵手巧,随手能画画会绣花,喜欢养花养鱼养鸟,是心中有另一番世界的人,不落俗套是必然,大姐用心从网上挑选,母亲一眼看中。我喜欢还有另一条理由,我们母女五人,真的配得上“勤”字,勤俭持家、勤奋工作、勤劳生活。天道酬勤,但愿生活不负我们。母亲说了,今年贴大对联不发愁,就贴桐桐写的。话里话外洋气着呢!还有个细节,拿回去的灯都是用来装客厅、卧室的,回去发现被母亲和大舅决定装在了过道。告诉母亲装错了,她马上说大舅知道的,就是觉得大门修的如此气派,把鸟巢灯装这儿最合适,过路人看了也会称赞。我想这一点母亲和大舅心意相通,那就完全不必改回来,卧室灯降位合适,母亲高兴就最好不过。


房子成了,我们回到各自轨道上忙碌。回去帮忙收拾的次数并不多,打电话还总说不用回来,家里没事,她也闲着。12月29日,桐去安阳跳舞,我回老家看母亲。到家已是中午,面条盛上,还专门分开炒了鸡蛋,这半年忙工作忙职称,好久未回去,母亲已经把女儿当客了。旧事新事一并聊起,饭吃得很慢,一搁再搁她终究没吃完。母亲带我参观,楼下看桌子看床铺,上楼看粉条看柿子,我很惊奇那三个床都怎么搬进来铺好的!我们又一次低估了拾掇的大工程量,跟盖房前的收拾惊人一样。母亲着急忙慌的收拾,其实是盼着大家回来住,回来分享她的喜悦。有时候想想,我们的孝顺其实一点儿都不实惠,母亲独立,喜欢平时一个人呆着,有事一个人扛着,若非迫不得已,绝对不添麻烦,这样的养儿防老就打折了。坐下来,给母亲修脚,这是我回家的必修课。脚上茧子很厚、指甲很长,疼到无法走路,她自己修不了;手上皲裂,淌血的口子一个又一个,我能做什么?只是修修而已。脱落在地的一层层、一片片,全是辛苦见证。这是愧疚之三了。唯一欣慰的是母亲发自心底的快乐,她说今年冬天心情好,身体好多了,饭吃的也多了起来,母亲的新房子有奇效,我确信。

元旦到来,我们回家聚餐。我提前回去一会儿帮忙包饺子,门关着,我站定拍了张照片。临近傍晚,光线微暗,瓦灰、淡黄、紫红、黑色、金色,搭配和谐,气派难掩。大家兴师动众回来,母亲的房子,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呈现出欢乐饱满的样子,这是母亲熟悉的味道,家的味道。我发了条朋友圈,朋友评论:老母亲从家里出来一定喜气洋洋滴!真的如此!我没走之时,大聚小聚周周有,我走之后,能聚齐的时候并不多,母亲自是十分怀念,常常想起外甥、外甥女还掉眼泪,人老了,世界越来越小了,小的只剩下最挂念的人了。

新年到了,母亲更盼望我们回去,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回家也成奢望,让母亲来她又不愿意。心想着母亲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可以吃自己喜欢的饭菜,可以看喜欢的《今日说法》《等着你》,还有家长里短的生活调解,还不必分担每个小家的悲喜,就随她心意吧!于是一天一电话,聊完这家聊那家,她还不忘一遍遍要求“冒险”回家吃饭。反复叮嘱她别出门,出门一定戴口罩,她听话的回答:没出去,闷了就上到三楼,往西场看看,再向对面村庄望望。我想象着母亲远眺的样子,心中同样欣喜。这以后的日子啊,努力让聚餐的机会多起来,新房子里越闹腾,就越能驱除母亲的孤单,就越能增加母亲的成就感,我们乐意这样做,因为有母亲的家才是家。
 
 ——  The  End  ——

王春艳    随写片言,偶记一二,愿流年可忆,未来可期。

©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