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的和为贵不是老好人儒家也有克敌制胜

 心慧文化 2020-07-31

  

作者:张老师

从前面的脉络可以得知,孔子的思想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忠、孝、仁、礼、和是一整套连贯的思想,绝不能只抓住仁而不顾礼,也不能只知道忠孝而不知道和,更不能断章取义。我们对《论语》的理解,同样也不能把每一章每一段分割开来理解,否则就永远都无法明白孔子的思想了。

孔子的这套忠、孝、仁、礼、和的思想,不管人多人少,不管事大事小,都用得上。所以有子说“小大由之”,即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都要用先王的这套“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来做人做事。

如果有人要问,万一碰到了坏人敌人,又怎么来做到“礼之用,和为贵”呢?难道对坏人敌人也来一个孝、悌、忠、信、敬、爱?也要来一个温、良、恭、俭、让?也要用自己的仁心仁德来感化他们?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翻遍四书五经及《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从未说过对坏人敌人也要用孝、悌、忠、信、敬、爱,面对坏人敌人时也要温、良、恭、俭、让。相反,孔子还杀过人,孔子任鲁国大司寇七天,就杀了少正卯。另外,在《周礼》六艺中也有射箭,练习射箭这门技艺当然不仅是为了娱乐和狩猎,更是为了克敌制胜。所以,当现实生活中碰到坏人敌人时,就应该克敌制胜!这也就是道家经典《阴符经》所说的“五贼”中的“贼功”。

如果又有人要问,杀人和克敌制胜不是与仁心仁德的礼相矛盾吗?杀人和克敌制胜又如何来体现“和为贵”呢?难道孔子也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派?

  

其实,从礼的含义可以知道,人们在敬神时所供的祭品必须是最好的,所以在外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方式上,也必须用最好的办法。如果不杀掉少正卯,那么少正卯的思想就会毒害更多的人,就如同当今社会上的邪教、传销,公安部门必须给予打击取缔。如果不对坏人敌人进行克敌制胜,坏人敌人就会伤害大多数人,为了确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确保全社会的“和为贵”,就必须打击坏人敌人,打击坏人敌人就是对大多数人的仁心仁德,也就是对全社会的仁心仁德!

由此可知,万不得已之下的克敌制胜乃至杀人,就是实际情况下的最好办法,也就是俗话说的,不是好办法中的好办法。

至于如何在克敌制胜乃至杀人的过程中做到准确有效,也就是前文反复讲的刚好适中、恰到好处、恰当适宜,既打击了坏人敌人,又不伤及无辜,也不搞扩大化,这就是礼的内容了。前面也讲了,礼是对所有优秀的制度、标准、规范、准则、习惯、方法、手段、技术的统称,也是古代《周礼》的六艺之首和学习重点,是很科学的内容,如果不熟悉掌握礼的内容,就如同公安机关不熟悉业务,就会在打击不法分子时出现差错。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正确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和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王公贵族和士大夫所学习的内容,不外乎经典中所记载的六艺,但不管是《周礼》的六艺还是儒家的六艺,都可以从中分为道和术两个部分,即具体的礼法和射箭驾车等技艺,都是属于术,即方法手段技术,相当于方法论;而这一整套的忠、孝、仁、礼、和的思想,则是属于道,即为人处世的总原则,相当于世界观。

孔子的这套思想,就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忠、孝、仁是人们的思想基础,礼就是指具体的方法手段技术,就是在忠、孝、仁的思想基础上,该用什么方法手段技术,就用什么方法手段技术,反正以达到和为目的,和就是人们所要追求的结果,连贯起来就是说:在仁心仁德的思想下,该用什么办法来达到和,就采用什么办法!由此可见,孔子仁、礼、和的这套思想,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变的,无论走到那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这个道。而作为具体的方法手段技术的术,只是整个道的总原则中的一环,这一环就是礼,礼就是所有的术的统称,因为术是根据具体事务的不同而不同的,所以礼的具体内容非常的繁多,以至于被称为繁文缛节,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和术之间的关系。

  

非常可惜的是,古往今来还是有不少人,误会了中华传统文化,也误会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更误会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一、只重视道德人品的修养,或者只注重了礼法,却忽视了实用技术,网络上还有不少的鸡汤文章,认为做人嘛,善良一点好,简单一点好。这种思想,又走上了中国古代重道而不重术的老路。面对着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如果没有了术,怎么来实现仁、礼、和呢?这样的教训,中国人已经受得够多了。

二、有人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嘛?就是穿穿汉服,写写字,画几个画,陶冶陶冶情操,或者种种菜,烧几个美食,还认为这样的田园生活可以提高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还轻描淡写的说一句“现代科技可以和传统文化并存嘛”。这是一种既不重道也不重术的观念,是非常落后的。古代的有识之士尚且要学习繁文缛节的六艺,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上,仍然只有写字画画、种菜烧菜的诸般小术,显然是不够的,俗话说艺多不压身。中国人,既要有陶冶情操的术,也要有纵横捭阖的大术,更要有顶尖科技的强术!

三、还有很多人,分不清道和术的关系,把道当成了术,把礼当成了具体的礼法,把仁、和也当成了具体的方法手段技术,更把“无为”、“不争”也当成了方法在用,这是最糟糕的。这纯粹就是拿干柴去救火,吃炒豆来解渴。我们必须强调,道是道,术是术,道不是术,千万不要把道当成了术!

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知变通,总希望只要学到一个什么术,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还总喜欢拿一个以前的术来套用现在的事务。这种情况,往往会造成药不对症,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那么,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如何来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呢?尤其是第四个问题,如何在每一件具体的事务中,都能找到恰当适宜的术!这可不是一般的问题啊!严格来说,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整个的人类文化,也无非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读解《论语》,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还非常有限,所以我们暂时不用考虑太深奥的问题。随着以后学习的深入和境界的提高,总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

只要我们能够理解礼的真正含义:要用恭敬真诚的心,用最佳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来做对做好事情,以达到互惠共赢、和谐和顺的目的。只要能够理解古代的先贤们,正是根据礼的精神,才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创造并制定了很多实用的术。相信我们以后,也能够根据这个不变的道,根据孔子的忠、孝、仁、礼、和的思想,秉承着“礼之用,和为贵”,在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下,也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术,从而共同达到互惠共赢、和谐和顺的结果。

既然秉承着“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对于不符合礼的言行举止,当然不能做,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更要明白,“和为贵”这个结果,是在礼的前提下自然产生的,只要人们的做人做事合乎礼,就一定能够恰当适宜的把事情做对做好,就会自然出现和谐和顺的结果。并不是有人在没有把事情做对做好的情况下,面对别人的意见和诉求,就强行要求别人必须保持“和为贵”,不许提意见,不许提诉求。用这种强制手段来达到的“和为贵”,就不是孔子思想中的“和为贵”了。所以有子才说,对于不合乎礼的言行有所不行,对于不是通过礼而自然达到的和谐,对于为了和谐而强制造成的和谐,也是有所不行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