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wen1969h 2020-07-31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杨建德作品中的“原乡”精神诉求

文-纪连彬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建德是岳阳洞庭湖畔人,自幼喜画画,高中时开始系统学习绘画,尤喜油画,大学时已举办过个人油画展,现在在中国国家画院进修水墨人物画。他从油画中获取的理性认知和真实表达为他的水墨人物画创作带来了更加多元的审美表现维度。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他有着岳阳人自战国时期既已形成的求索精神,并且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语言——在对“心相”进行抽离的过程中重建起一种名为“原乡”的精神诉求。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那么,建德抽离再重建的“心相”中的“心”是什么呢?我认为与孟子提出的“心”的概念有着一以贯之的思想内核。孟子在《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又曰:“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里所谓的“心”就是“思”,就是“保持,操存,不失去”之义。于建德而言,他在艺术创作中所要“思”的就是岳阳洞庭湖畔那种传承千年的、来自“原乡”的求索精神。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因此,他的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创作题材多以表现岳阳洞庭湖畔的农忙时节为主,他是洞庭湖水养育的岳阳子孙,高中之前他的日常生活就是同土地和湖水相伴,所以,他对洞庭湖畔的农民和渔民始终有着魂牵梦绕的情愫,这是他相隔千里也仍然念念不忘的“原乡”情感来源,是源自对血脉相连深处的本真自我的追溯。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为了传递这种“原乡”情愫,他采取的表现手法是对人物“心相”的抽离与重建,即将这种有关于“原乡”求索的精神内核进行抽离、提炼与整合q,以此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的、乐观的、和谐的情感诉求,在他的人物画作品中(如《洞庭湖畔插春秧》《洞庭湖畔拾藕图》《听鱼声》),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状态多是沉静的、思索的,这是一种在自足的农、渔生活中沉淀下来的、对生活的满足状态,是一种走出半生再回眸时仍然能够看得到的、被称之为岳阳的“原乡心相”。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与建德的水墨人物画创作所具有的“原乡心相”一脉相承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认知还有他的山水画创作。他的山水画创作注重墨色的晕染效果和画面的留白表现,以期建构起一种朦胧的、梦幻的、可追忆的审美意境(如《古镇月夜》《洞庭湖上》《岳阳人家》),如果说他在人物画创作中对人物线条的塑造是为了更加直观的传达作为岳阳“原乡”人的求索精神,那么他在墨色晕染的山水画中所要营造的就是一个“原乡”人的精神栖息地,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逐水而居;没有车水马龙,只有鸟语花香……似乎每个岳阳“原乡”人都能在建德的山水画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息地。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正如他在《探岳阳岩岭古驿道》中所写到的“温醇青石古驿道,记得千秋车马痕”,我想,这就是建德在人物画和山水画中隐藏的精神和情感内核——对“原乡”求索精神的一种永恒诉说。

视觉文化‖杨建德——“心相”的抽离与重建

杨建德,湖南岳阳人,中国致公党党员,师从纪连彬、蔡世平等先生,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顾问,君乡书院创始人。

【结束语】

为山河立传,为家乡颂歌……

流落在笔端的……是一种对家乡多年的留念与不舍!

割不断的……是对家乡的一种笔墨上的放歌!

图文供稿/曙艺文化(中国)网媒运营中心

艺术总监/北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