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善不能为一人所成就,大恶,亦不是一人能做得

 清云阁 2020-08-01

看过蝙蝠侠,一直对小丑这一角色有很深的印象,觉得恐怖,但又很好奇。

这不,片慌季又到了。我坐在屏幕前百无聊赖地翻阅着片单,正不知要看点什么……突然,“小丑”两个字闯进了我的视野。看蝙蝠侠时那个满脸涂白,大红的嘴开裂到耳朵根的怪异形象又一次在脑海中浮现,且狠狠揪住了我的好奇心……

依旧是哥谭市,蝙蝠侠成长的地方,只不过时光倒回,这一次,在这里,主角并不是他。

一、人生的面目

亚瑟,是影片《小丑》的主角,他的职业就是一个小丑。

作为哥谭市最底层劳苦群众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员,亚瑟,为着养家糊口,也在每日辛辛苦苦地奔波。家中还有一个生病,骨瘦如柴的母亲。他和母亲住在阴暗,常不见光的公寓里。空气里弥漫着的灰暗的色调,为生活本就困苦的本色又添上几分浓重。

一滴泪,从脸上滑落,打花了小丑的妆容。他强行在脸上扯出一个笑容。

亚瑟,作为一个小丑,他必须时刻将微笑挂在脸上,但在内心深处,他其实并不快乐,甚至在压抑中倍感痛苦。他有病,是癫笑症——一种将最真实的病症反映在脸上的精神疾病。发病时,亚瑟极力压制,但无处隐藏。周围的人称他为“怪胎”。

对于亚瑟而言,活着就是这样的矛盾。无论是发病,抑或是正常地生活,心灵的世界和面部的表情几乎就没有协调一致过。它们是两个被分裂了的悖行的宇宙。

然而,生活的艰辛还是不能阻止一个人对幸福的渴求不是?亚瑟,他依旧是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他善良,且渴望美好;胸怀理想,并奋力追逐。

作为一个小丑,他努力工作,即便很累很苦,也很委屈,但跨进家门,却仍能带着一双翅膀。

将欢乐带给他人,被亚瑟视为人生的使命。笑,是他希望被治愈的病,但不是他的痛。

成为一个喜剧演员,是他的理想。拿出一个小本本,认真地模仿,学习并记录……对待未来可能的美好,他一点也没有含糊。

他为自己的精神疾病咨询心理医生,虽然很多人推测这只不过是他的又一幻想罢了,但无论是或不是,有一点可以被确定:在内心的深处,他希望被治愈,他渴望着可以发自内心的展露笑颜,以期获得人生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二、失落的童年

亚瑟人生的转折来自于母亲的一封信。

潘妮·弗兰克,是亚瑟的母亲,一个面色憔悴,虚弱不堪的老女人。曾经在哥谭市最有权势的人——托马斯·韦恩——的家中工作过,且拥有精神病史。

潘妮是一个让人觉得可怜但又有点可恨的女人。她一直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他人的施舍,翘首盼望着30年前的雇主可以大发慈悲,自欺又欺人。直到她写给韦恩的那一封又一封永远也没有回音的信,终于激起了亚瑟的好奇心……自此,天堂和地狱开始来回地翻转,旧的罪恶被翻起,新的罪恶不断诞生,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一切再也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了。

他是韦恩的私生子?

他不是母亲的亲生孩子?

母亲有精神病,有妄想症?

生活依旧向前,也依旧是原来的模样,但心灵的世界却早已是天翻地覆,人仰马翻。

他是一个弃儿,被一个患精神病,有妄想症,暴力倾向,且是偏执狂的女人所收养。原来他挚爱的母亲,就是他苦难,疾病,痛苦……是他所有人生悲剧的源头。

在廊道里,他拼命地逃跑,一如当初逃开那段痛苦的记忆,而如今他却又在追赶它。

从厚厚的档案里抬起头来,他又一次癫狂般地笑了……

他的童年,原来黯淡无光。他被虐待,被绑在暖气片上;他被强迫着去笑,即便是在忍受着莫大痛苦;他被逼迫用笑去表达所有的情绪,喜悦,无奈,忧愁,乃至愤怒和痛苦。他被训练成了一个不会在脸上表现任何除笑以外情绪的人,一个日后人眼里的怪胎。

而人是需要去表达,去发泄的,在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时候哭。内外的世界需要被协调一致,人生的孤帆才不至于彻底翻船。可是亚瑟,他不会啊,他那么痛苦,却自始至终都没有痛痛快快地哭过,甚至连眼泪都是稀罕品。

所以影片中总会看到这样奇怪的画面:他缓慢轻柔,有点畸形地舞蹈,将赤裸的自己装进冰箱或用头撞碎电话亭的玻璃……用这些行为上的发泄,替代表情表达着内心世界的万马奔腾。这和有些愤怒的人砸墙,摔碎能摔的东西是一样的道理。

是什么样痛苦的经历,一旦记起,让大脑和心灵都会疼得受不了,而出于保护的需要,处理以选择性的遗忘?

他杀了潘妮,他的母亲。他说:以前,我一直以为我的人生是一个悲剧,但现在我发现它是一个喜剧。

亚瑟,他选择性地遗忘了童年悲剧的现实,却选择性地记下了悲剧的源头,并把它当作了人生的意义和使命。

三、陷落的人间

当一切开始的时候,垃圾围城和杀不死的“超级老鼠”正困扰着哥谭市所有的人。

亚瑟,一个希望被选和被爱的人,有着丰满如盈的理想,迎头撞上的却是比潘妮更加瘦骨嶙峋的现实。

他的职业,作为一个小丑的卑微,都可以被一群流氓小孩肆意地欺凌。他们将他迎头击倒在地,像垃圾一样踩在脚下……天幕灰暗,他蜷曲在破碎的广告牌和垃圾中间,就如同垃圾一样;

他想与人为善。他逗小孩笑,却被指责为骚扰;他被抢劫,被殴打,却被老板怀疑乃至威胁……

他的童年在残忍的虐待中度过,而后被大脑小心翼翼地掩埋。

而至于潘妮为什么要对童年的亚瑟施暴?电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猜测,也许亚瑟的确是韦恩的儿子,韦恩出于维护自己的名声的需要,将他们母子二人双双抛弃,为了以免日后东窗事发,利用权势瞒天过海伪造了潘妮的精神病史,亦或者逼疯了潘妮,而潘妮出于嫉恨而虐待他的儿子,也任由其男友施暴……如果真相真是这样,那么这部电影将是一黑到底的黑暗;但也有另一种可能,也许亚瑟本就是弃儿,潘妮本就患有精神病,妄想症,她对亚瑟的虐待只是出于她本身暴力的倾向……

影片没有具体说明,这些也都是猜测。但无论是哪种现实,结果都是暴力被社会所纵容,一个无辜的孩子遭到惨无人道的折磨已经成了不改的事实。

暴力,猜疑,防备,麻木,冷漠……这个人间仿佛已经陷落在了人性的丑恶里。而对于那些渴望被选,被爱,以及被理解,如亚瑟一样的人,就只能编制幻梦来获得安慰。

他喜欢住在楼道尽头的一个单身母亲。他们住同一层公寓,但可笑的是却只有擦肩一面的缘分。亚瑟,在这里他的懦弱也被彻底地暴露无遗,他所有的想往和努力只能是在现实中凭空臆想出一个她。

那个她,会陪他一同守在母亲的床榻边,亲吻她,安慰他;会在他讲笑话的时候,回应他;当他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她会在台下为他鼓掌;甚至于当他在地铁杀了对他施暴的“金融渣滓”,电视上西装革履的文明人对他恶语相向,穷追猛打的时候,她,依旧会站在他的身边,陪伴他,理解他,支持他,并称他为英雄。

然而,臆想毕竟是臆想,有时候也是妄想,是梦。而既然是梦,不管是午夜的,还是白昼的,总归有一刻是会破的。

他的梦破了,在他将童年的悲剧从河里捞上来的同一天。他发现他渴望陪伴,却一直孤独;他没有被选,就连仅剩的母亲的爱也都在残酷的陈年往事中被抹杀地一干二净。

当大脑精心编制用来掩盖过去的谎言,妄想出的现实的美满在同一刻被挑破刺穿。伤疤被揭开之后是血淋淋的伤口,伪装被撕去后是赤裸裸的灵魂,亚瑟,他用什么来擦拭?又拿什么来遮羞?

不管是电影的,还是亚瑟人生的高潮在此刻已经来临,面对这一切,他将如何自处,又将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他杀了自己的母亲,为那段痛苦的过去划上终结。

他杀了蓝道,结束了自己职业小丑的生涯。

他只剩下了一个自己,以及一次次在电视上被嘲弄的屈辱。所以他登台,以小丑的妆容,为自己小丑般的人生做最后的抗辩。他杀了墨里。

在影片的结尾,他从门里出来,一步步走进灿烂的暖阳里,却在身后留下了一串血色的脚印。

四、自我的归属

我是谁?我将以什么来成就自己?

亚瑟终其一生都是在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自我的定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遗憾的是,一串血色的脚印,一个悲剧和混乱的制造者,成为了他最终也是唯一对自己的定位和成就。

一段血色迷蒙的来路,亚瑟,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精神疾病,表里被撕裂。他的人格也被分裂,极端而又逐渐趋向暴力。但同时不得不说,他又是一个孩子,只不过长着一副成人的面孔。

他像一个孩子一样认真听话,完成母亲交给他“快乐”的使命,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意愿?他寻求改变,却不会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审视自身,所长或所短;他没有想过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条更适合的道路,而是像一个迷途的孩子,在一条已被自身疾病堵死的路上痛苦而无望地挣扎,时不时砍倒一棵树,又打死一只鸟。

他会在东西被抢走后,去拼命地追;想要一件档案,得不到,就急着抢,然后拼命地逃……他从来没有考虑过采取社会化,属于成人的解决办法。

他喜欢孩子,不管是在公车上,在电梯里,还是在铁栅栏见到布鲁斯,他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像孩子对孩子一样,极力地展示着自我。

说他是一个孩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人性是非黑即白的,没有中间地带。他看不透复杂的人性。

他不明白蓝道送他枪,一开始的确是出于可怜而想要帮助,尽管这帮助里会掺和些许杂质。至于蓝道之后向老板撒谎,甚至在潘妮去世不久就追上门来为自己撇清嫌疑,那又是人出于自私自利的本能而做的另一番考虑罢了。

他看不清墨里的两张面目。他喜爱他台下的亲和,也曾在幻想中心怀感激地和他拥抱。但他恨墨里在台上的嘲讽与刻薄,他是将自己小丑的职业过成了生活,他看不透墨里那张职业的面具。

他不能理解行为背后深刻的内里,而是将两者以简单的因果联系在一起。他以自我为世界的坐标原点,定义善恶为极限的两端。所以他杀了蓝道,却能踩着血浆为另一个矮小的够不着门锁的人打开生命之门,并在他的头上落下一个吻。

一个人,就像一棵树,之所以能安安稳稳地成活,是有根系般的过去做着支撑,有空明通透的天空可以想往,而作为现在的枝干和花叶是前后的节点,正在茁壮地成长。

而亚瑟,当过往被颠覆,他的根须就开始腐烂,直到亲手杀了母亲,便彻底坏死,再难做支撑;当工作失去,又被朋友背叛,亲情没有,爱情幻灭,一切供给细胞繁殖的养分都干枯殆尽,枝干花叶再也难生长;他也试着将目光投向天空,而在云端的理想,先是被母亲怀疑,然后又被全世界嘲笑。头顶是越关越小的门缝,阳光渐渐变少,直到彻底消失。漆黑像重锤一样砸下来,世界在哪儿?再也没有世界了。

没有了过去,也失去了未来,只留下一个自己和一次次被嘲笑的屈辱。当人生的目标只剩下为结束一个屈辱而做的最后登台的抗辩,人生反倒轻松和简单了。他轻快地舞蹈,洒脱地走向终结。

这个终结一次又一次地被预演,在家里,在化妆间里。在他的计划中,自始至终,死的就只有一个他而已,他想借此以获得自我最后的实现:“也许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意义”。而在舞台上,他被激怒了,墨里被杀,这的确是在意料之外。

然而,死的只有墨里一个人吗?亚瑟,他还活着吗?或者是在枪响之时,或者是在车祸之后。

正如,大善不能被一人所成就,大恶,亦不是一人能做得。

可以这样说,无论如何,当他被视为“小丑”而信仰从汽车盖上站起来的那一刻,他就不是亚瑟了。人性已经在那副叫做亚瑟的躯壳里死去,信仰者的人性之恶重新将躯壳填充。

那么,人性已死,人还有什么理由活着呢?



五、如果世间有“如果”

That is life. 的确,这就是人生。但是,难道这就是唯一注定的结局吗?

亚瑟,他是有着接近分裂的人格,但他的身体里并非一开始就流淌着血腥,残忍和暴力。在他自我编制的梦里,有最灿烂的笑容,有最真诚的感动,以及最深情的告白,最温和的光……在这一部整体都显得十分压抑的电影里,他的梦是观众心灵最美的治愈。而梦不正是追求和渴望吗?

所以,如果这世间有“如果”,那么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社会体制够完善,正义没有缺席,罪恶没有被放任,当执法者一开始发现亚瑟被虐待,就将其带离魔窟,也许之后一切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如果没有野蛮和暴力,没有歧视,弱者也没有被欺凌,人与人之间多的是真诚的帮助,而少一点伪善和私利,也许引发一切血案的那支万恶的“枪”就不会出现,蓝道也不会死……

如果人人都可以卸下防备,放下猜疑,对他人多一丝耐心和理解,也许公车上不仅只有一个孩子在微笑,也许地铁杀人案就不会发生……

如果每一个人都是表里如一,既不像韦恩一样外表悲悯众生,内里却冷血自私,也不像墨里私底下真诚坦然,谦虚善意,舞台上却言语刻薄,尽显嘲讽……如果每一个人都不是双重人格,两面人生,也许墨里就不会死,小蝙蝠侠也会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美满的人生……

如果“我的死能比我的人生更有意义”得到善意的引导,而不是对之以“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在乎你这种人”的讽刺挖苦,也许亚瑟的心灵会成长,他能被治愈;如果当权者不将人民视作“垃圾”而只做啃食的“超级老鼠”,也许小丑就不会诞生……

如果人啊,那些密密麻麻的人,能心怀善意与怜悯,而不是时时刻刻警惕和提防;如果他们的心灵不是被麻木和冷漠占据,不以他人的痛苦为乐……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那么这一切的悲剧,一切的硝烟也许就都不会发生……

六、教育的警言

作为父母也好教育者也罢,不要以个人的好恶,或者人生的得失来成就你的孩子,或者学生。这其中,也许你们并没有施以棍棒,但你们确确实实是他们精神的施虐者。也许岁月流逝,伤痛会被掩埋,但疤痕始终会在。

学习,是要向优秀的人模仿,但教育的本真却是要教孩子学习去了解自己,并成为自己,最终成就自己,进而找到人生的意义,感受到人生的重量。模仿,只是这一过程中的手段之一而已。

培养孩子正义的价值观念,是非分明固然重要,但让心灵获得成长,并认清人性的复杂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极限两端,中间也有着属于“自我”的漫长灰色地带的现实,同样不可或缺。

我们每一个人,请不要以“最深的恶意去揣度人性”,也许你的片刻冷漠,恶意置评,在你是不经意,对他人却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关于这个世界,我们不要垃圾,我们更痛恨只会啃食的“超级老鼠”。

我们需要的是每一个从内心深处展露笑颜,在大地上路过,留下深深的脚印是因为人生的重量,然后才在阳光灿烂里自由而欢乐地舞蹈。

而实现这一切愿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