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藏不露的隐士:磁州窑

 新用户12044471 2020-08-01

  磁州窑的装饰技法还有很多种,如酱釉、褐釉、青釉、茶叶末釉、兔毫、天目、镂空等,可谓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它独特的划花、剔刻、白地黑花装饰艺术上在古代曾经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的陶瓷生产。

  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 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 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

  俗话说:磁州窑是个筐,看不明白往里装。这是说,在北方生产的民窑瓷器如果不能判别是哪个窑口的,那就是磁州窑的。当然了,您不会连定窑、钧窑、耀州窑也看不明白吧?磁州窑的特色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您看观复展出的“磁州窑白釉黑花唐草纹梅瓶”。

  文字是磁州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金、元时期磁州窑装饰的又一主要特征。陶瓷装饰上书体多为行草,大多字体道劲,结构严谨,运笔有力,很显然这些绘工是有相当功力的书家。

  受定窑影响北宋磁州窑装烧方法有多种,对于深腹碗、罐等圈足器或平底器,采用三*支钉、三足支垫垫烧,瓶、罐等高形器采用亚腰形支垫垛烧,有些精美细瓷采用一匣一器法烧造。浅式碗、盘则采用支圈或支垫一匣多器仰烧。另外还发现有支顶碗(盘),是用来放在筒式匣钵最 底部起支撑作用,即顶碗覆烧,此法可克服瓷器芒口的缺欠,内底虽有砂或一周无釉现象,但优于芒口瓷亦比叠累正烧产量高。受磁州窑顶碗覆烧法的影响,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很多窑口金代均采用此种方法烧造瓷器。灵武窑装烧方法博采众长,达八种之多。一般碗、盘采用顶碗覆烧法烧造,罐、大盘类用支圈正烧法生产。精细白瓷碗、杯等则用一匣一器法烧造,瓶、瓮等大型器用工字形支垫垛烧,小件碗、钵类采用芒口对烧。除此之外,还学习邻近一些窑口的搭烧法即在瓶、罐等器肩部刮掉一圈釉,然后在上面扣一件碗、钵类器,这种见缝插针的烧造法既合理利用空间又提高产量、节约燃料。

  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 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

  因磁州窑的胎土中、含有较高的铁和钛、因此所烧制瓷器的成品其胎色较深,为此烧制白釉器时、常在瓷器的胎釉之间加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而该工艺也己成为磁州窑的基本特征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