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百家讲坛(100)|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过常宝)(第983期)

 砥砺前驱 2020-08-01

如何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过常宝

古典名篇有着自己的特征,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欣赏方式。为了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我们必须做多方面的准备,尽可能多地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在逐渐熟悉、深入了解和反复的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文学感受能力。同时,一些古代名篇经过了前人的赏析和研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欣赏传统,这个传统会丰富、制约、引导着我们的理解和鉴赏。因此,还必须充分学习、认真揣摩前人的评论,做到既要把握和继承传统,又要独立思考,信任自己的真实感受。熟悉作品及其相关评价是我们领略作品的前提,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鉴赏者,不能止步于前人的理解。

当代鉴赏者必须扎实地掌握古代语文知识、文化知识和文学史知识。古典作品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即使是所谓“白话”小说、“通俗”戏剧,也与我们当下的语言差距很大,何况用文言文写成的诗词歌赋,尤其是远古的作品,如《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等。如果没有很好的丰富的古汉语水平和古代文化知识,理解都很难,遑论感悟、欣赏。经典名篇是古代语言艺术的桂冠,其语言运用的技巧和呈现出的风格,语义的丰富性、隐喻性,语言形式的创新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领会文学经典对我们的语言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此外,古典名篇是历史文化的精华,因此,对它们的理解要有历史意识,不能简单地套用今天的价值观、社会规范、行为逻辑来衡量古代作品。古代的民族关系、德义内涵、自然观念等,并不完全符合今人的标准,甚至有抵牾之处,但我们要从古代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思想发展水平出发来理解、评判它。每一篇古代经典都是文学史的产物。古代作家特别注重对前代作品的继承和学习,并期望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作品能够更多地体现或包含文学传统,或者归属于某一个文学传统。因此,掌握更多的文学史知识,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对我们充分了解经典作品内涵和形式特征也十分重要。

在古代,文学阐释活动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鉴赏者往往关注作品中蕴藏的政治意义和伦理教益。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 阳货》)这里的“观”“群”“怨”意在调节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目的是为了维护政治和伦理秩序的正当性。孟子的“知人论世”(《孟子· 万章下》),《汉书· 艺文志》中所谓的“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都是在强调文学的政治或社会认知功能。这是古代文学鉴赏的主流理论,也是古代经典作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功能。古代作家大多有着“有益于世”的自觉意识,将文学创作看成实现社会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意蕴和人生寄托。因此,深入了解历史和作家本人的思想及现实处境,是充分、准确地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的重要前提,也有益于当代读者认知民族文化传统、塑造人格情操,有益于当代文化建设。因此,“知人论世”的鉴赏传统,应该在我们手里得到继承和发展。

古典名篇同时也是美学的典范,它的美学价值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却能超越时空,触动当代读者的心灵。文学的超越性,是指作家对生死、苦乐、悲喜等各种生存困境的深切体验,以及对这些生命体验的理解、领悟和超越。古往今来,社会现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精神状况有着相似性、相通性。很多古典名篇在尝试突破人类自身生命有限性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探索,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永恒的美学魅力。文学的美学阐释,目的就是要引领读者以诗性思维面对并领悟这种诗意境界,以诗性情怀栖居于世。而作家的生命体验具有深刻、神秘、个性化的特点,“知人论世”的方法难以完全把握这些特点。所以,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敏感的心灵,直探其超越性的精神内核,揭示其美学价值,这样才能赋予古典名篇以当代意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说的是诗人对于世界的体验和思考,但对文学鉴赏也有启发。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入乎其内”是指鉴赏者必须进入作家曾经的体验当中,以求把握作品的内蕴。面对一个过去的文本,我们必须认真“聆听”它,真切地揣摩作家当时的真情实感,捕捉那曾经电光石火般的灵感,和瞬间照彻古今的生命境界。相当一部分古典名篇诞生于作家独特的精神体验,也必定依欣赏者的生命体验而“活著”。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阐释者也必须是一个敏感而丰厚的精神体验者,必须全身心投入,以体验的方式“入乎其内”,重新捕获作家当时的生命感觉。所以,古典名篇的鉴赏,在本质上是对作家和鉴赏者所依附的社会环境的双重超越,在一个更深层次上求得“人同此心”,展现一个的“心同此理”的精神世界。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是说困境和困境体验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而当代鉴赏者很少有机会重新立于古人的境地,那么,如何才能“入乎其内”呢?我们相信,精神和文化积累也可以使人达到这一境地。只要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经验常常进行反思,并通过阅读体悟他人的经验,就同样能够深刻地理解人生和社会,从而与那些伟大的作家站在同一个台阶上。鉴赏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鉴赏者的感性,依赖鉴赏者对文学的敏锐感觉,也依赖鉴赏者对人生的玄思和领悟。

传统鉴赏以评点为主,主要是感悟性、启发性、总结性的三言两语,言简意赅,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但评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述习惯,对审美的唤醒作用也大不如从前。古典名篇不能再以感悟的方式阐释,必须使用严密而细致的现代话语,因此理论素养对于当代鉴赏者十分重要。当代学者在研究或鉴赏古代名篇时采用了现代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学等理论,探讨作品中所表现的生存之境、审美机制、精神状况、文学形态等,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过分依赖自身的主观体验,有可能使得阐释游离文本本身,从而损害了阐释的可信度。同样,当代话语中的概念、表达方式等,是理论发达的产物,虽然它们可能更精细、更有体系性,但它们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幽微要妙的体悟活动毕竟存在着距离。所以,当我们以现代学术概念或表达方法来传达古典名著的意境时,就可能出现偏差,形成阐释不足或者阐释过度。

为了使古典文学的鉴赏更加可信、更有意义,我们必须为鉴赏设置一个限度,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鉴赏应尊重历史的真实,这是古典文学鉴赏的文化限度。任何生存之境和超越形式,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内的存在。古典名篇的精神虽然可以超越时空,但它的存在本身必定依赖于一定的文化氛围,反映着作家当时的文化处境和生存认知。所以,理解作品一定要从那个特定的文化处境开始,并始终不能忘记这一事实。其次,鉴赏应尊重逻辑的真实,这是文学鉴赏的学理限度。鉴赏活动离不开鉴赏者的主观性情和意愿,也就必然允许一定的“误解”存在,所谓“作者之心未必然,读者之心未必不然”,但“误解”必须是合乎人情、合乎逻辑的。人情和逻辑本身并不意味着事实,但这是一个可接受的限度。人情在常识范围之内,合理与否则取决于当下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理念。再次,应尊重情与意的真实,这是作家情感和思想的个性特征所给定的限度。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中,作家的情感和思想必然受到一定限制,鉴赏者不能逾越这一限度,将不属于作者时代的情感方式、思想状况强加于作品之上。最后,鉴赏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作家的人格、性情、认知水平等个性化因素,使得所阐释出的情感、意志、思想仍然具有作家的个性特点。

古代经典名篇是在当代读者面前展现出的历史性存在,无论是其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层面的真实性,还是情感和精神层面的真实性,都有忠实于历史、超越历史的双重性质,而揭示出这双重性正是文学鉴赏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