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专读红楼2020.7.31.头条号 《红楼梦》:从黛玉的柳絮词,猜测木石前缘的最后结局。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后四十回散佚,现存的通行本,只有前面八十回出自原作者之手,后面的四十回都是别人“续写”的。 有了续书,毕竟也给了一个大致的结果。但是,续书里对宝黛钗三人的结局,却让几乎所有读者都不满意。 主要的原因,就是黛玉早逝、王熙凤用调包计使贾宝玉娶了宝钗。尤其安排了雪雁作为陪嫁丫环,这个情节很有点违背原著之本意,乃至遭到大多数人的诟病。 虽然原著散佚,我们无法得知在原著作者笔下,宝黛钗三人最后真实的结局如何。但根据《红楼梦》一贯的写法,在前八十回里,一些场景与情节,都隐隐暗示着主角们最后的归宿。 尤其是比较著名的“柳絮词”一章。姐妹们都有词作,最出名的莫过于黛玉宝钗两人之作。尤其是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更是脍炙人口。 然而,作为《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黛玉的“唐多令”其实也有很深的寓意的。尤其在隐喻她的归宿上,我认为就有很多的信息可以作为凭据。 我们先看林黛玉的《唐多令》原文:
这首唐多令,就词牌来说,算得上是风流缱绻,合韵合拍的佳作。就遣词用典来说,也是丝丝入扣。 但对本词的理解,就有很多种看法了。有的甚至从这首词瞎扯到贾母与贾代善的夫妻关系。这个根本是不懂诗词的人之理解了。 那么,这首唐多令到底暗喻着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几个关键词:百花洲、燕子楼,这是两个典故;草木、韶华、春不管。这些都可以算作词中的“词眼”。唯有理解了它们,才能真正读懂黛玉的本意、或者说原作者对黛玉归宿的暗示。 1、百花洲:百花洲当然是指姑苏城里的百花洲。黛玉祖籍姑苏,而百花洲又是传说中吴王夫差和西施泛舟游乐的地方。明代诗人高启《百花洲》诗曰“吴王在时百花开,画船载乐洲边来;吴王去后百花落,歌吹无闻洲寂寞。” 2、燕子楼:燕子楼在江苏徐州,白居易记载,唐贞观年间,工部尚书张愔的爱妓关盼盼居住在燕子楼。张愔死后,关盼盼念旧情不嫁,居此楼十余年。 这两个典故,都可以说是爱情忠诚的象征。百花洲完全可以理解成黛玉从姑苏来到京城之行。那么,“粉堕”二字,就是黛玉对自己和宝玉之间爱情的悲观感叹了。黛玉以“粉”自喻,以“堕”来形容离开姑苏后的漂泊,这也是非常契合黛玉的一生的。 而对于燕子楼的定义,“香残”,乃是指关盼盼最后在燕子楼绝食而亡,算是为爱而殉情了。 因此,从这首唐多令的上阙来看,黛玉最后的结局必然是悲剧的,甚至是自杀身亡的,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3、草木:对于草木的定义,大概有两层含义,一是以草木的卑微自嘲,二是在《红楼梦》里的草木,其实就是绛珠仙草的神仙身份。黛玉就多次自称为草木之人。 然而,“草木”本来是无忧无虑地生长在天地之间,竟然也知道“忧愁”了,这自然指的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之间的灌溉滋养之恩。 4、韶华:这个比较简单,当然是指黛玉对自己青春年华的怜惜之情。黛玉是敏感的、更是多情的。多情而敏感的诗人黛玉,难免会有韶华易老的感觉。 5、春不管:表面看上去,似乎是柳絮随风飞舞,春神对柳絮毫无怜惜之情。实际上却是黛玉以柳絮自喻。那么,春不管里的“春”,自然指的是能决定黛玉前程的人了。 谁能影响、并能决定黛玉的一生?林如海贾敏死后,贾母就是黛玉的监护人。实际上,这里的“春”,很可能指的就是整个贾府、至少是整个荣国府。 由此可见,这首唐多令,充分说明了黛玉最后的结局: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贾母、乃至荣国府上下都不再注重黛玉的归宿,任其“远嫁”。 而黛玉自己也做出了决裂的决定:随尔去,任淹留。也就是说,我去了,既然你不管我,那我也无需再担心你的存在是否能延续下去了。 因此,在我的观点里,黛玉最后的结局是远嫁、至少不是嫁给贾宝玉的。而她和贾府的关系,最后也是决裂了的。所谓的“木石前姻”也就只能彻底沦为往事了。 至于贾母,我更倾向于她遭遇变故而早已去世,无法再照顾到自己最心爱的外孙女黛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