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啪啪啪,不是一件小事儿【专题】

 新月文化 2020-08-01

NEW MOON

性压抑,反映出一个人对快乐和正当需求的自我否定。性乱与性放纵,则常常是一个人自我价值感低的体现:我太需要被爱,建立关系,只要你对我好一点点,我就会以身相许。

滥性,最终带给人的,常常是对爱的失望,对自己的伤害。

NEW MOON


七月份的时候,我的手机被实习女记者的话题刷屏了。

很多人都在讨论那个连自己“有没有被强奸”都搞不清楚的傻姑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甚至成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缺乏最基本的界限感?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性教育的缺失。

所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性,认识性。

爱与性,做为人类少有的顶级的美妙享受,在人间招来了最广泛的嫉妒与攻击。直到今天,我们的文明制度很大程度上还是建立在性压抑之上,整个社会对性还是禁忌的,不能公开随意谈论的。所以,弗洛伊德说:“文明史就是一部性压抑史。”可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啪啪啪,可不是一件小事儿,甚至可以说,你来人间一趟,如果修习不好性的学分,你就永远不会从人间这个修行场毕业。



  • 弗洛伊德的胖裸女油画创下拍卖价最高纪录

现状1:性教育的缺失

以下的个案来自真实的报导。

9月13日,浙江金华的一名10岁女孩,由父母陪同来医院做人流,她已怀孕5个月。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15、6 岁的时候,别说缺少了,真的有接受过性教育吗?

说上过两次生理卫生课的同学你也别骄傲,你也许确实在生物课本中看到过人体解剖图,但你对性教育这事一无所知!

性教育,可不止是简单地区分性别特征那么简单。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性教育课程不只包括性和生殖健康,还有人体发育、性行为、性关系、价值观、态度和技能,甚至还有文化、社会以及人权。

其实不要说价值观了,就只是关于性行为本身的知识,国内的学校也几乎不会教给孩子们。只要你稍稍关注新闻,就会发现由于性教育缺失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甚至悲剧,比比皆是。

性侵犯、性犯罪,更别提堕胎对女性身体的伤害……

很多成年女性,甚至包括部分男性的心理创伤来自性侵害。比伤害本身更为伤人的,常常是被性侵之后,得不到亲人的支持、保护和安慰,反而会受到责备。这会更加增添一个人的羞耻感,并相信自己的不值得被保护的。同时,也会带来对异性的不信任,对性的排斥。

被伤害的经历不会自己消失的,如果不去面对就会被其折磨,这种伤痛将永远无法愈合。

当性教育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就会遭到现实冷酷的提醒。

现状2:无性婚姻比你想象中更普遍

成人的世界也好不到哪里去。

有人给无性婚姻做了量化的定义,如果一对夫妻一年里发生性行为的次数不到十次,这段婚姻就是“无性”的。根据这个定义,在我的咨询里面,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的夫妻中,符合无性婚姻标准的占了多数。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20%的已婚人士处于无性婚姻中。1994年时,约有1.3%的已婚男性和2.6%的已婚女性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发生过任何性行为;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9%和6.5%。

如果无性婚姻,双方彼此接受,并不给双方带来困扰,那当然没什么。

但事实是,无性婚姻的背后,常常掩藏着这对夫妻更深的不和谐与被压抑着的问题。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长期的无性生活,会影响夫妻建立深入、自然的情感联接。

会让一方或双方感觉到不快乐、抑郁、沮丧、活力降低,并影响自尊与自信。

这种缺少温情与爱的流动的家庭,也会给生活在里面的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而无性婚姻,也更不稳定,即便对于现实和保守的人,也更容易放弃之前在婚姻里的投入,走向离婚。

性压抑:

弗洛伊德说:白天我们压抑的各种性欲望都会在夜晚的梦境中得到满足。

事实上,梦境中,最多能让人宣泄,并不能真的带来满足。

性,是大自然非常美好的一个设计,也是生命力与活力的展现。

可是,扭曲的性观念依然存在,依然有人将性视为肮脏、可耻、低级之事。

有的人,否定性、压抑性,用一些理论、理由来逃避面对性。

比如,我的客户里,就有因为要“修行”而放弃性爱的夫妻,结婚很久但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性爱。

可想而知,这样的婚姻,是在借着修行,逃避着更深地直面关系、直面自己。这样的婚姻,早晚会出问题。

对此,我想起了《与神对话》里说的:想要“更高”的欲望,有时会让人变得事实上“更低”。

性,是大自然非常美好的一个设计。作为一种生命力,性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 本书以“我”和虚构的“神”展开对话的形式出现,作者沃尔什很巧妙地安排“我”提出了许多令人困扰的问题,并通过“神”来予以回答。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各种关于生活的真知灼见,以及教导读者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的理念,比如爱和恐惧是所有人类行为的根本出发点、生命并非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痛苦是错误思想的结果,是你自己创造了这经验等等。在本书中,沃尔什以不容辩驳的逻辑和通俗易懂的文笔讲述了他所理解的神学、哲学和心理学,对读者非常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旦性爱受到压抑,意味着占重要地位的一股强大的生命力被压抑,人就会表现出病态和不健康。

所以压抑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压抑他的性。

比如,君主要实现专制统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男性气质进行压抑,把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统统杀掉或阉割,剩下的就是乖顺的“良民”。

压抑性,那么,生命力本身也被压抑了。

对性的过分严苛压抑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弗洛伊德曾明确指出:“当力比多(性能量)受到过分严苛的阻抑后,可能导致神经症或性功能障碍。”

这种压抑只会不断在身心积累紧张,让生命收缩枯萎,是对自己的残忍。

通常,TA都是童年里遭遇到了什么,从而形成了对性的羞耻感。

比如,从儿时起,就没有体会过双亲真正彼此接纳和理解的深度联结,于是,就会出于现实而对婚姻或感情中的自我角色做非常狭隘的定位,在关系中压抑自己的情绪、情感,也压抑人的自我认识,易于对感情做负面预期,从而剥夺了自己真正去和别人联结、去爱的可能。

心理学研究显示,压抑性能量的人,会把性能量以更具破坏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强烈的控制欲、主宰欲、操纵欲、暴力、残忍、变态。

性放纵:

网络的发展、日益开放的环境,让性,变得越来越容易。

宇宙的第一规则即是自由意志,所以,纵欲、速食的性虽然没有什么不对,可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当得到一个人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容易,得到一个人的心,却越来越难。

回想学生时代的恋爱,我们毕竟还比较走心。

而许多成年人的恋爱,却宁可走肾也不要走心。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分不清,到底,你感觉到的这一份吸引,是因为性,还是出于爱。

有区别吗?

当然啦,区别大着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们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性和爱,在完全不同的层级,带给人的满足感,是完全不同的。

真正的爱,能让人生死相许,性,却绝对没有这种魅力。

因为心里的一份深爱,而无惧困难,甚至慷慨赴死的人很多,但,你听说过谁因为性工作者“活儿好”而殉情的吗?

确实,如果没有性吸引,两个人是很难有动力靠近的。

性吸引力,与爱并不矛盾,它会让我们想亲近,想身体接触,想一起做喜欢的事情……所以,这也让人往往把情欲当成爱。

可是,仅仅是情欲,却无法让两个人想要长久地在一起,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结。

事实上,很多时候,性吸引力都无法转化成真正的爱情。

性,不能过于压抑;但过于滥情滥性,也会让人很难再有信心和耐心去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

性压抑,反映出一个人对快乐和正当需求的自我否定。性乱与性放纵,则常常是一个人自我价值感低的体现:我太需要被爱,建立关系,只要你对我好一点点,我就会以身相许。

滥性,最终带给人的,常常是对爱的失望,对自己的伤害。

情欲合一的爱是存在的


伍迪艾伦说:爱是很深刻的,而性只有几英寸而已。

但事实是,灵肉合一的真爱是存在的,——前提是活好自己。

一切关系的前提,首先,都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那种奇妙的、热情的、真挚的、深深的联结,是会真实地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但它只属于那些,有勇气去看清自己真正样子的人,有勇气去完成自己灵魂的功课,有勇气活出真实的自己的人。

性本身并不可耻,是那些跟性有关的种种:侵犯、操控利用……让性变得丑陋。

爱与尊重,会让性成为人类最为深刻的、美妙的、自我的、特别的享受。那浓烈的爱意,非最最激烈深情的身体碰撞无以表达。

可是,仅仅是情欲,无法让两个人想要长久地在一起,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结。

事实上,很多时候,性吸引力都无法转化成真正的爱情。

只有当你,喜欢一个人的全部,而不仅仅是外表与身材,或TA的某一方面;

更多地想要付出,而不是索取;

更多地有性之外的交流;

更多地愿意袒露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脆弱;

哪怕没有性,也愿意享受在一起的时光;

经历了什么好的坏的事情,都愿意与对方交流与分享;

愿意看到真实的对方,而不是想象的样子,心甘情愿地接纳对方的不完美;

有共同面对和处理危机的决心,愿意与之相伴,面对人生的一切,无论悲喜;

忍不住考虑你们的未来,——哪怕困难重重;

你感到安全,被支撑,信赖TA;

还有,更重要的是,这份关系,让你变得更有力量,更是你自己,变成让自己更喜欢的样子,——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遇到了据说非常稀有难得的小概率事件,遇到了那个“对”的人。

结语:

性是一个奇迹。

性本身作为一种心理能量,会帮助我们展现自我或是更好地和他人建立联系。

和性有关的传统观念,或者你曾经与性有关的不快乐的记忆,作为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如果你意识不到,就会始终影响着你。只有甩掉假想的障碍,才能真正享受性的美好,建立更深刻的爱的连结。

祝你性福,更祝福你心理健康、遇见真爱。

性,是在我们身体层面最美好的体验;

却唯有爱,才能喂饱我们的灵魂。

王睿:作家,已出版《我该如何存在——心理篇》、《我该如何存在——占星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杂志专栏作家。一个心理疗愈之路上的实践者与整合者;一个不停被问“告诉我,你是怎么恢复健康的”而成为一名心理咨商者的注册会计师。回望来时路,忍不住要与你分享自己一路走来的路径与风景,让我们通过文字,去触碰彼此的心灵吧!

【公众号:心理疗愈与占星  个人微信:wlqisw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