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脸猫”旅游随笔漫记《国内》〖024〗201403甘肃(4) (张掖钟鼓楼、大佛寺、焉支山、山丹军马场、马蹄寺、丹霞地质公园)

 姜春阳999 2020-08-01

“大脸猫”旅游随笔漫记《国内》024〗201403甘肃(4

(张掖钟鼓楼、大佛寺、焉支山、山丹军马场、马蹄寺、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汪国真《旅行》)

远方如果是这样一个美丽的错,那我情愿错上加错,一错再错。

201403甘肃张掖钟鼓楼张掖钟鼓楼又称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是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张掖鼓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台平面呈方形,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张掖钟鼓楼上面嵌刻砖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楼阁上下两层,重檐四面悬挂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望雪”、北“居延古牧”。1668年,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钟鼓楼东南角有唐钟一口,铸有图案,每层6格,上层其中3格为飞天,飞天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露脚,手拿花束;中层6格,其中3格是朱雀、玄武;下层6格,其中3格是青龙白虎。全钟只有图案,无文字,全国罕见。

201403甘肃张掖大佛寺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

大佛寺坐东朝西,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大佛殿面阔九间(48.3米),进深七间(24.5米),高20.2米,二层,重檐歇山顶。殿内有彩绘泥塑31具,为西夏遗物。

大佛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佛侧身而卧,面西背东,头北足南,金妆彩绘。佛面贴金,头枕莲花,双眼半闭,嘴唇微启,安然而卧,正如门口楹联上联所书“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卧佛首足塑大梵天、帝释主像各一尊。背后为十大弟子举哀像,旁有优婆夷、优婆塞及十八罗汉等塑像。大殿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群像。

201403甘肃张掖焉支山,焉支山,亦名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又称大黄山。焉支山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属自然风景区,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主峰百花岭,海拔3978米。焉支山又叫胭脂山,因山中生长一种花草,其汁液酷似胭脂,山中妇女用来描眉涂唇而得名。景区内松柏常青,草木葱茏,蜂飞蝶舞鸟语花香,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焉支山载入史册已久。先有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年轻将领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进,过焉支山,击败匈奴,夺得河西地区,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成为胜利的象征而载入史册。后有公元609年,隋炀帝驾幸焉支山,举办“万国博览会”,召会27国使臣,写下了著名长诗《饮马长城窟》,使焉支山成为世界博览会最早的发源地而闻名天下。 

焉支山林区内有唐玄宗天宝年间建的钟山寺旧址,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留下“虽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绝句,素有“小黄山”之称。

201403甘肃张掖山丹军马场山丹军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总面积329 .54万亩。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军马场,在原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21年,由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是国家第一批认可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山丹军马场自19499月建场以来,近50年一直归属军队管理,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军马繁育基地,也是我军较大的粮油肉生产基地。

山丹马体形匀称,粗壮结实,雄健膘悍,速度和持久力俱优,是乘用的良骑。

201403甘肃张掖马蹄寺马蹄寺位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裕固族为甘肃张掖所特有少数民族),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

马蹄寺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始建于北凉。马蹄寺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

马蹄寺石窟是一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传说:天马下凡时一蹄落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

马蹄寺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瑀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的隐居讲学处,后人增塑像佛,鼎盛时期曾有僧众三百多人。

马蹄寺在北凉时期,最早为汉传佛教寺院,后来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青海东科尔寺的属寺,寺院自建寺以来,香火就极为鼎盛。

马蹄寺石窟群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屹立于石窟艺术之林。那气势恢弘的“三十三天”,以五层二十一窟呈宝塔形开凿于悬崖峭壁,令人叹为观止;金塔寺那飘然欲仙的高肉雕泥塑飞天,在全国实属罕见;藏佛殿石窟规格之宏大,千佛洞石窟雕刻之精巧,虽非鬼斧神工,却也有梦挂魂牵之魅力。

马蹄寺北寺石窟呈宝塔型开凿于百米高的岩壁上,内供奉绿度母菩萨;藏佛殿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马蹄寺内存有天马神迹。

马蹄寺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 

201403甘肃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地处祁连山北麓,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是中国彩色丹霞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观赏价值。

张掖丹霞地貌位于祁连山北麓丘陵地带,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乡为中心,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800米之间,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5~10千米的地方,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绝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的丹霞地貌。当地少数民族把这种奇特的山景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色的山)。

丹霞地质构造是岩石堆积形成的,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张掖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它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集广东丹霞山的雄、险、奇、幽、美于一身,揽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为一体。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张掖的丹霞地貌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距张掖市仅40公里处的张掖临泽倪家营南台子村彩色丘陵地貌景区是中国丹霞丘陵地貌景观中的精品。

张掖彩色丹霞地貌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面积之大冠绝全国;张掖彩色丘陵中国第一。张掖丹霞地貌被誉为“张掖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中国第一”,“张掖彩色丘陵中国第一”“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

张掖丹霞地貌作为古老的地质遗迹,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中发育形成的红色岩系随着地壳的抬升,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砂岩经长期的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孤立的奇岩怪石。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张掖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游客在景区内能看到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特别是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处造型奇特的山地丘陵色彩斑斓、气势磅礴。

雨后放晴的丹霞色彩更加浓烈。每天最佳拍摄时间是在下午,这时的丹霞最有层次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