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冲刺干货】2019教招100个教育综合常考重要人物考点集锦(一)

 宅女乐园 2020-08-01

本人从事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教学多年,累计辅导过考编学员10000 人次。开设此公众账号旨在帮助各位考生解疑答惑,让枯燥无趣的教育综合知识变得有趣而简单,欢迎大家关注我,并在后台留言将你不理解的知识点和题目反馈给我们,我们会在公众号文章里逐一解答,祝各位考生2019年顺利成“师”!

关注小编,解锁更多考编信息

一、许慎

1.著作:《说文解字》
2.贡献:最早解释了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利托尔诺(勒图尔诺)

1.著作:《动物界的教育》
2.地位: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3.主要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4.名人名言:
(1)“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2)“在脊椎动物中,人们已经可以确认存在着有意识的教育。”
(3)“从观察得到的,互相有联系的许多事实已无可争辩地向我证实:兽类教育和人类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样的基础,由人强加的人为的教育,可以动摇甚至改变动物的,被称为本能的倾向,并反复教它们具有一些新的倾向,为取得这一结果,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地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励也就够了。由此不难看出,人类教育的进行与动物的教育差别不大,在低等人种中进行的教育,与许多动物对其孩子进行的教育甚至相差无几。”

三、沛西·能

1.著作:《教育原理》
2.地位: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3.主要观点: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人类社会,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种族生活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4.名人名言:
(1)“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2)“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四、桑代克

1.著作:《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地位: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教育心理学之父
3.主要观点:
(1)遗忘理论——衰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智力理论——独立因素说
人的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整合的能力,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
(3)学习理论——试误说
人和动物的学习都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就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来实现的。
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②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③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4)迁移理论——相同要素说
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就是相同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4.名人名言:
(1)任何一个人在他的生命发轫之初,也就是产生他的那一卵子和精子相互结合的瞬间就具有无数关于未来行为的确定倾向,在他将要遇到的情境和他将要发生的反应之间存在着预已形成的绾结。这两个生殖细胞的结构早已确定他在一定的情况之下将要按一定的方式来看、来听、来感受和来动作。他的理智和道德也正和他的身体器官和运动一样,一部分乃是胚胎在它的生命发轫之初所具有的性质的后果。
(2)一个人终身的情况和作为乃是他在起初所具有的结构和在生前生后感受的一切影响的共同效果。前者称为“本性”,后者则称为环境。
(3)一个人终身的情况和作为乃是他在起初所具有的结构和在生前生后感受的一切影响的共同效果。前者称为“本性”,后者则称为环境。

五、孟禄

1.著作:《教育史》
2.地位: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3.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名人名言: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六、米丁斯基

1.著作:《世界教育史》
2.地位: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
3.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七、董仲舒

1.著作:《天人三策》
2.主要观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性三品说
3.名人名言: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2)“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
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3)“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

八、孔子

1.著作:《论语》
2.地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3.主要观点及名言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①知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②道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③特点:偏重社会人士;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教学原则
①启发诱导
A.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也。”
②因材施教
A.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B.解决了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
C.“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③学、思、行并重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学以致用”
C.“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④温故知新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强调复习重要性,体现巩固性原则
⑤由博返约
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②解决了广度与深度的矛盾

九、孟子

1.著作:《孟子》
2.地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3.主要观点及名言
(1)《孟子·尽心上》最早出现了教育一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理论基础:“性善论”
(3)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个体身心发展理论:内发论
4.名人名言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十、荀子

1.著作:《荀子》
2.地位: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3.主要观点
(1)理论基础:“性恶论”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
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2)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3)理想层次:培养“圣人”或“大儒”
(4)人才等级: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5)完整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6)提倡尊师
(7)个体身心发展理论:外铄论
(8)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
4.名人名言
(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3)“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
(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5)“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6)“以善先人者为之教”。
(7)“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十一、墨子

1.著作:《墨子》

2.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3.主要观点:

①理论基础:“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②教育目标:“兼士”或“贤士”

③思想核心:“兼爱”、“非攻”

④教育内容:

A.文史知识

B.逻辑思维能力

C.实用技术

⑤内容特色:科学技术教育;思维能力训练

⑥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重视说知)

⑦个体身心发展理论:外铄论

4.名人名言:

(1)“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2)“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3)“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

(4)“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十二、老子、庄子(道家)

1.理论基础:“道法自然”

2.教育目标:培养“上士”或“隐君子”

3.学习方法:怀疑、辩证法

十三、苏格拉底

1.地位: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古希腊三贤”之一

2.主要观点:

(1)教学方法: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

(2)教学步骤:讽刺、定义、“助产术”

十四、柏拉图

1.著作:《理想国》

2.地位: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古希腊三贤”之一

3.主要观点:

(1)教育目标:培养未来统治者(“哲学王”)

(2)最早提倡“寓学习与游戏”

(3)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教育家

(4)提出“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5)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十五、亚里士多德

1.著作:《政治学》《论灵魂》

2.地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古希腊三贤”之一,被誉为“百科全书式

哲学家”

3.主要观点:

(1)理论基础:“教育遵循自然”

(2)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

(3)提倡分阶段教育与和谐教育

(4)教育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4.名人名言

(1)“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2)“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3)“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

(4)“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十六、昆体良

1.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伦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2.地位:古罗马教育家,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3.主要观点

(1)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2)学习过程包括“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十七、培根

1.著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2.地位:英国散文作家、法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3.主要观点:

(1)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方法论基础:归纳法

十八、夸美纽斯

1.著作:《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地位: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

3.主要观点

(1)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理论总结);

(3)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被称为“泛智教育”;

(4)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4.名人名言

(1)“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2)“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

(3)“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4)“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去进行非它自己的成熟的力量所进行的事。”

(5)“假如一切事情的安排全部都适合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自然是会和学习与年龄同时增长的。”

(6)“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十九、卢梭

1.著作:《爱弥儿》

2.地位: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3.主要观点:

(1)理论基础:“性善论”

(2)教育任务:使儿童“归于自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3)倡导自然教育,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4)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认为要高度尊重儿童。

(5)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

4.名人名言

(1)“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2)“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

(3)“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二十、康德

1.著作:《论教育学》

2.地位:德国著名的哲学家

3.主要观点:

(1)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教育万能论)

(2)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

(3)提出“自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

4.名人名言

(1)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2)教育的艺术必须以对未来的计划为其基础。教育儿童的时候,要记得我们教育他们并不是为了让他们适应现在的生活,而是让他们适应人类未来更好状态下的生活,也就是适应具备更佳条件的另外一种生活。可是通常做父母的只是教育孩子成为目前世界的有用人物。如果父母能够为人类较好的远景而教育孩子,这个世界真的会因而走向更好的境界。

二十一、裴斯泰洛齐

1.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2.地位: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被誉为“现代初等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3.主要观点:

(1)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3)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4)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

(5)要素教育论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名人名言

(1)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协调的发展那些由于受到上帝的恩赐而构成其人格的才能和素质。

(2)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3)最复杂的感觉印象是建立在简单的要素上的,当你把简单的要素完全弄清楚了,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会变得简单了。

二十二、洛克

1.著作:《教育漫话》

2.地位:(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

3.主要观点:

(1)理论基础:“白板说”

(2)教育目的:培养绅士

(3)主张绅士教育,倡导家庭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理论:外铄论

4.名人名言

(1)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2)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对于心地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有帮助;对于心地不是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就会使他们变得更坏。

(3)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4)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

二十三、赫尔巴特

1.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地位: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

3.主要观点:

(1)理论基础:伦理学、心理学

(2)教育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4)教学阶段理论

①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联想)、系统和方法

②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和应用(齐勒尔)

(5)旧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6)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

(7)完善班级授课制理论

(8)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论;

4.名人名言

(1)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3)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二十四、杜威

1.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2.地位: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现代教育代表人物,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3.主要观点:

(1)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教育本质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3)教育目的:无外在目的有内在目的,内在目的是儿童的生长

(4)方法论:“从做中学”

(5)五步教学法:

①创设疑难的情景

②确定疑难所在

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④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

⑤验证这个假设

(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无目的论;教育适应生活说

(7)课程含义的观点:课程即学习经验

(8)课程理论:经验主义课程论;学习者中心课程

4.名人名言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2)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3)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二十五、陶行知

1.地位:中国著名教育家,毛泽东赞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其为“万世师表”。

2.主要观点: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二十六、蔡元培

1.地位:中国著名教育家,毛泽东赞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主要观点:

(1)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改革北大教育。

二十七、梅伊曼

1.著作:《实验教育学讲义》

2.地位: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二十八、拉伊

1.著作:《实验教育学》

2.地位:德国教育家,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二十九、狄尔泰

1.著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2.地位: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

三十、斯普朗格

1.著作:《教育与文化》

2.地位: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