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三种境界:惊而不乱,知而不言,迷而不失

 天下丛林 2020-08-01


丛林君编辑原创

图片源于网络

转载需注明出处



01
惊而不乱

“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是一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的处事态度。

当大事来临的时候,不惊慌失措,镇定沉着;面临利害冲突,不患得患失,保持平常心。

翁同龢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有静气、守定力,为的是恢复心灵清明。

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

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中总有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大惊失色”是人之常情。

区别就在于,有的人能迅速平稳心态,找到解决办法。

而有的人却慌慌张张乱了阵脚,把事情搞砸。

惊而不乱,成大事者定力和智慧缺一不可。




02
知而不言

有个成语叫“灌夫骂座”,西汉将领灌夫,因厌恶丞相田蚡骄横跋扈,借酒大骂,恼羞成怒的田蚡一气之下斩了灌夫。

三国时的杨修,聪明到能看破曹操的心思,关键的是他管不住嘴,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领导真的很下不来台。

最后曹操找了个机会,将杨修杀了......

俗话说:“揭人不揭短。”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要揭别人的短处,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点过失都没有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虽然他们时刻都能看到,但是他们想尽量把短处隐藏起来,因为这是他们最不想让世人知道的事情。

真正有修养的人,从来都是知而不言,因为他们知道:言多必失,言过伤人。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对的时间说对的话,即便知道真相,也不会贸然出口,因为知而不言才是大智慧。



03
迷而不失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有一句名言名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为不被调离撤职,为守护东南的一方百姓,为荡平倭寇,戚继光学会送礼、投靠、拉关系。

他一头扎进营营苟苟的官场,学着他们迎来送往,但是戚继光没有失却初心。

他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钻营财富地位,不是他想要的,他只希望能还东南一方平安。

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一如他临终所言,“三十年间,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海寇终于荡平,东南终得平安。

在迷路、迷茫之后,如果还能重新校正自己的坐标与航向,回归自己的初心,这也就是迷而不失了。


《华严经》里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个人在纷乱复杂的局面中,不忘初心,出淤泥而不染,清晰自己的航向目标。

这样的人,才拥有抵达彼岸的力量。

一个不忘初心、努力奋斗的人,尽管一路上会坎坎坷坷、困难重重,但体会更多的是人生的乐趣,生命的价值,依然会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