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剪枝者:关于时代与个人命运的九件事

 卷美书香 2020-08-01

职场是人的职场,因而职场进阶之路,实际上也是人的自我修炼之路。培根曾说:“天赋如同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 而修剪什么、怎么修剪、何时修剪,都是自我修炼时的“大问题”。

今天让我们跟随微博自我成长大v“剪枝者”、《打破自我的标签》作者,从历史看未来,从实践看思维,共同思考职场之路中的“大问题”。

ps:实习信息汇总领取密码看文末哦

01

有关人生增长曲线

其实,人生中有很多条增长曲线。能否增长,关键在于自己。

20岁出头踏入社会,是人的第一次上升期。所有增长曲线,增速都会衰减。学校里学的、工作之初学的,过几年都会了,收入也到位了,慢慢,就会遇到高台停滞,大概七年之后、大概十年之后。所以,第一条曲线,是20-30。

之后,还可以有第二条曲线,继续找个新的细分领域,掘进。这需要很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

好奇心,是不断读书思考旅游阅世的产物。看得越多,读得越多,眼界越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好奇心是培养出来的。成年前,是父母培养,有时候还有老师培养,成年后,主要是靠见天地、见众生。

上进心呢?看了这么好的书,见了那么优秀的人,你不想上进,也不可能啊!差距是那么触目,但那座山峰,又是那么美好,怎能不上进呢!知耻而后勇,上进,是承认客观差距之后的自发行动。

30岁了,依然保持好奇心和上进心,这是宝贵的品质,可以持续培育,自己培育。不是非得等到贵人从天而降,来扶你一把。有,更好。没有,自己也要继续爬山!所以,第二条曲线,是30-40岁

现在,科技互联网这么发达,读书阅世、搜索信息、链接大中小V这么方便,我们还可以继续创造第三条曲线、第四条曲线、第n条曲线。一直保持好奇心和上进心,一直继续创造新的增长曲线。不要怂,就是干。

02

有关用系统升级的思路提升自己 

运行自己系统,逐步吸收外来的新内容的最优方式,并不是一口气换掉自己的所有系统组件,而是一个个组件慢慢替换。

换得足够多了,自己的系统也就逐步升级了。

我们要做事情,是从一个自己已有的简单系统开始,吸收外部的不同做法,逐层优化,打造出一个不那么简单、或者比较复杂的新系统。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保证个人的系统是可以运行的,同时也要吸收不同的变异。

阅读是一件自己需要做的事情,阅读的方法就是,先要了解新系统与自己原系统的差异,然后再逐步安装新组件。

03

有关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年轻人就应该专注核心,舍弃旁支。

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打听别人,我们更需要看自己的行为系统,是不是在改善。能够运行的系统就是属于自己的好系统。

别人的系统,别人用着很好,但你这个阶段不会用,如果硬搬过来,希望捞到一个大成果,那可能乱来一通,机会成本可能不小,如果有了净损失,那就更糟。

不是不学习,而是逐步学习,不要跳跃式的学习。可以有非连续的观念变化,但在行为上还是要一步步改变。

要认清自己的现有系统的功能和限制,可以改变、应该改变。

不要追求马上达到远方的目标,不要指望马上达到身边很少有人达到的那类目标。不是不配,而是你的系统现在把握不了那样的目标。

别人的系统,对别人的现在好,对你的现在不一定;别人的系统,也有其特殊的限制,你不必知道。

你运行你的系统,做你的事,吸收一些好的,但不是一口气全部吸收。你慢慢吸收,能吸收吸收,不能吸收,放一放,可以吸收的部分累积起来,你的成果也不一定就小。至于到底多大,由你的系统遇见的环境与你的系统更新速度交错决定,不要预先对此设定什么硬性的指标,逼迫自己非得达成它才算完美人生。苛求自己做什么呢?

你的系统什么时候才能掌握很大的目标呢?回头看的时候,不是抬头看的时候。

04

有关年轻时踩坑了怎么办

踩坑了,不必解释,赶紧出去。

生活中,坑,肯定是要踩的。快点踩过去。踩了,就赶紧往外爬,爬出来了,继续走,还有下一个坑,不知在哪里,踩到了就能识别,识别了,就赶紧换个方式爬出去。

踩到坑了,不要解释原因。解释了,也还没解决问题。赶紧爬出去,才是最合适的。

生活不是科学研究;等你研究清楚了,事情都过去了,项目都被别人做成了。如果你喜欢研究,那就去过研究者的生活,专门研究,不求生活的成果。如果你不想这样,那就学会冒点风险,赶紧爬出去,不要在那里紧想,我为什么踩坑,都有什么因素,甚至,社会为什么这样对我,等等。

生活需要成果,不需要那么多解释。要成果,就得放弃一些解释。要解释,就得舍弃一些成果。不可能两样兼得,成果又富足,解释又全面。你必须得交出一样来,才能得到另一样。

05

有关玩也是一种能力。

这次疫情冲击,让远程办公提前到来。以前是现场为主、远程为辅;未来,在许多公司,可能颠倒过来,远程为主,现场为辅。而且,现场也不一定是去写字楼,可能是去客户现场、去竞赛场地、去户外团建。

世界真的改变了,不仅办公形态,还有生活方式。我们要学着慢慢习惯,在网上交朋友,在线下做定期户外活动或室外活动。线上进程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增大,线下议程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这是难以阻挡的趋势。现在的00后估计都会适应这个状态,会做事、也会玩。现在的70后、80后还能适应吗?90后怎样呢?半适应半不适应?

未来,会玩,会成为一种核心生存技能。当你不必去办公室、不必每天早晚通勤,时间节约出很多,但人又见得很少,人会感到孤单,感到空洞。要知道怎样去玩,玩得精彩,玩得有趣,玩得丰富,玩得有收获,玩出新的成长。

因此,在生活、工作和成长的多个维度、多个面向上,有各种线上朋友,无论对工作、事业、还是生活、娱乐,都变得比从前重要。

06

有关内卷、外卷

现在网上讨论内卷、外卷,已经完全改变了它们的原意,没办法,已经变成新的术语。他们说的是,内卷是存量分配的竞争,外卷是外向拓展的增量创造。这里的增量不是日常意义上的机械增加,而是定义为质的升级,以及在新维度或新尺度上的数量扩张。

存量稳定了,会引发份额的激烈竞争,这其实是多数时代或多数行业里发生的事情。增量探索,是极为艰辛的,所以很多人才不得不退回去,分配存量。

进入存量竞争的人,何尝不想自己创造新的增量空间,避开红海?!

搜索新的增量空间,是极为不易的。你想想,你在过去一二十年创造过哪怕是仅仅对自己而言的新增量吗?很少。

多获取不同维度的认知,可以加速搜索。我赞成。可以加速,不过也仅此而已。这样也不能保证,外拓就一定能带来新的增量。

新奇性的诞生,永远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反复迭代,只会在当事人身上发生。旁观者,只能在结果出现以后,才能辨认。

重要的是创造,而不是旁观。创造极难,旁观成本较低。历史是旁观的分析家描述的。但历史的过程却是无数当事人创造的。

也许,世界永远有两个维度:创造 vs. 旁观;生产 vs. 解释;进场 vs. 分析;创新 vs. 守成;新奇事业 vs. 日常生活。

你只能选一样,同一时段,两者不可兼得。此事古难全。找到补位者,协调向前,才能构建耐用的混合策略,才能走得久,行得远。

07

有关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据我理解,就是你做了一些很好的事,大概判断了未来的趋势,找了自己可以进场的赛道,然后就跑起来了,你不知道未来会跑到哪里,你不知道一路上别人会给你多少关注,市场会给你多少奖励,你没有具体的目标,只有大致的方向,用持续的工作,和搭建的链接,一起迎接未来的流量。流量可能不大,但也比你现在好很多,也可能很大,你想不到,你也规划不了,但来了,你当然也就接着。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08

有关人生

人生的重要变化,不是因为你抓到什么牌,其实我们都抓到过,而是来自于恰当的时机做出权重正确的选择。

恰当的时机,是不同的年龄适合做不同的事、不同的阶段适合做不同的事。重要的选择,是在特定的年龄、特定的阶段,有些事就是比其他事重要,这时候做这种选择就不必太费力,即便一开始费力接下去也比较容易持续。如果顺序颠倒、主次颠倒,那么,事情就做不好,肉就会炒老。

09

有关时代和命运

光阴飞逝,人生如梭。在什么时代,就只能做这个时代容许我们做的事。要认“命”。别去做这个时代不想让你做的事。别去做下个时代才可以做的事。爬你在的这座山。不必去爬过去的人已经爬过的山;也不必去爬将来的人才能去爬的山。

这个时代也好似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有它的功能和限制;你要尊重这个限制,同时充分利用它提供的功能。有限制,不一定是坏事;你认了这个限制,反而不会胡来、乱来、瞎做。

再说,在限制下的功能清单,已经够你忙的了,忙十年,都还有得做,都还有空间。

干嘛要想很远的事呢?干嘛要觉得很远的事这一辈子做不了、就觉得很亏呢?

干嘛又觉得过去的人遇上了大的时代,做了大事情,你就没赶上呢?现在身处的这个时代,你把一个个眼前的事情做下去,累积起来,曲曲折折,弯弯绕绕,十年后回头看,说不定也成了一件大事情呢?你怎么能武断的认为,你身处的这个时代的环境不允许这样的大事情的路径出现?

你怎么能武断的认为,只有未来完成某个你认定的大目标,那才是唯一可以提及大大事情?这岂不预设了你懂得未来、你洞见未来、你对未来有特殊的幻觉?

认这个时代之“命”,做它容许你做的事。你依然可以收获很多,甚至更多。不要断言一旦有所限制就一定不是合适的时代。不要武断的预测自己的未来会抵达何处。你现在不知道,你要做了,回头看才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