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注》卷三河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段新考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

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

三封县故城,三封县故城位于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陶升井村(包日陶勒盖农场总部所在地)西南4km的麻弥图庙古城,也称麻弥图庙古城,或陶升井古城。内外两重城,内城平面呈方形,边长1 18m,周长为472m。外城东西长740m,南北宽560m,周长为2600m:现仅存东北和西南部分城墙,各长lOOm。城墙夯筑,基宽65m,残高052m。城内散布有大量陶片及砖、瓦,发现有云纹瓦当、排水管,灰陶绳纹盆、素面壶残片及铁铤、铜镞、五铢铜钱等。外城东分布有墓葬群,距古城西南35km的一处墓群有汉墓300余座,距古城东南11km有纳林套海汉墓群。据《汉书·地理志》考证为汉朔方郡三封县故城(侯仁之、俞伟超,1973)

河水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谓推武也。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

临戎县故城,即今河拐子古城。古城位于磴口县补隆淖乡河壕村西南0.5公里处 ,该城呈长方形,城垣由黄土夯筑。南北长约630米、东西宽约450米,古城的西北角及东北角还残留着0.5一2米高的夯筑城墙[1]。(2003,内蒙古文物局)。

河拐子古城位于今黄河西岸,无法满足“河水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方位校验的问题;则系因黄河自古以来向东、南偏移的影响所致;邹逸麟、谭其骧(1990)指出,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西面风沙的移动,黄河河道一直东移。至今仍有三条古河道遗迹。在废弃的河道和低洼地,曾因河水漫溢而积聚成湖(申屠泽)[2]

东迳沃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枝渠东注以溉田,所谓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

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县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阚骃谓之窳浑泽矣。

沃野县故城,学界普遍认为即今位于临河市西南黄羊木头乡脑高二社南500m的黄羊木头古城址。汉代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1000m(张郁,1997),东西长约250m,南北宽约200m,城墙夯筑,基宽8m,残高1----3m。南墙中部开门,宽65m(应为古城内街道干线宽度),外加筑瓮城,有副郭,间距10m。城内东南角暴露有冶铁作坊,东北角有长方形夯土台基1处,长约30m,宽约20m,残高13m。采集有泥质灰陶罐、盆,筒瓦、板瓦、绳纹砖、铁渣及五铢铜钱等。城外东侧分布有大量墓葬,如城附近的黄羊木头墓群,面积约100m2,以中、小型砖室墓为主,中型土坑墓多有棺椁。(内蒙古文物局,2003)  

窳浑县故城位于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土城子村。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西北角向内曲折,东西长约250m,南北宽约200m,周长约900m。城墙夯筑,基宽913m,残高0515m,夯层厚10---12cm。南墙中部开门,宽20m,外加筑瓮城。城内西南部有冶铁遗址,遍布镞的铁铤,其他遗物少。城外西部有居住遗址和窑址。采集有绳纹砖、瓦,灰陶绳纹罐、瓮,铜弩机残片及五铢铜钱。古城东南10km有海子岗墓群,西南10km有小观井墓群。据《汉书·地理志》考证,为汉朔方郡窳浑县故城(侯仁之、俞伟超,1973)

△屈从县北东流。

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绝梓岭,梁北河,是也。

北河,大致相当今乌家河。

△东迳高阙南。

《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峨然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五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高阙,即此处也。

高阙,邹逸麟在《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认为高阙在今内蒙古临河区狼山口[3]《地图集》所示亦大致如此且基本与注文相符。此外相应考古资料显示阳山与北假之间的高阙城可能与石兰计沟城址相关,该城址周约900米,北墙部分利用了长城。(2003,内蒙古文物局)

河水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刘贤为侯国。王莽之监河也。
 
  汉代临河县故城,赵战魁、冯文勇等认为即今位于临河市古城乡(高油房乡)高油房村南侧的高油房古城[4]亦与《地图集》所示大致相符。而张郁(1997)等认为位于临河市东北丰收村的八一古城城址系汉临河县城址则是错误的,盖因张氏将此处“河水”(即“北河”)与今黄河主河道“南河”混淆而致谬。

至河目县西。

河目县故城,《地图集》将其标注于乌梁素海东岸,但附近未发现有相关汉遗城址的发掘报告,估计其已为乌梁素海所淹没。(备注:乌梁素海是典型的河迹牛轭湖 其成因与黄河改道和河套平原发展农业灌溉关系密切相关。l850年前黄河流入河套平原,分为南、北两河,时南河非主河道, 而是北河为主河,并沿狼山东流与石门河相汇再转南注入南河。因新构造运动使河套平原下陷,北河在乌拉山西端受阻不能东泄,而形成一条南北角的弧形河道,这就是乌梁素海发育的前身[5]。)。

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史记音义》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迳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

石迹阜,盖山林曾经于1976年在乌拉特中旗罕乌拉沟口发现了一幅画岩[6]。按此注文中“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抑或与此相关。

南屈,迳河目县故城西,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皆北假也。《史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取高阙,据阳山北假中。是也。

阳山,按《地图集》所示约与今狼山大致相当。

北假,按《地图集》所示北假位于朔方、五原二郡北部约今河套平原北端。亦与注文大致相符。

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

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中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迳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

广牧县故城,《地图集》标注位置约相当于今西局子村汉城址,该城址周约2000米符合汉代边疆地域县一级城邑之规模,但从距离考量西局子村城址距乌梁素海约42.5公里与注文“迳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的描述严重不符;故《地图集》在广牧县故城地望上的处理是错误的。

冯文勇认为广牧县故城系位于临河市东北八一乡丰收村八一古城。而按《地图集》丰收村八一古城约被定为沃野县故城。

八一古城系汉代城址,平面呈“目”字形,即有日字形子城。古城南北长516m,东西残宽222m,城墙夯筑,宽8m,基宽lOm,残高3m。城内有两道东西向隔墙将城分为南北三部分。南墙中部偏东设门,宽6m(应为古城内街道干线宽度)。隔墙中部各开l门,宽均为6m(应为古城内街道干线宽度)。城四角有角台。城西北角暴露有陶窑址3座。出土有泥质灰陶罐、盆、绳纹板瓦、绳纹筒瓦等残片,铁铤、铜镞,五铢钱等(内蒙古文物局,2003)

但笔者以为值得商榷:

其一、从方位考量,按注文“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可知河水(南河)先向东流经了临戎县故城(河拐子古城)北,接着有流经临河县(临河县故城即今临河市高油房古城)南,然后才向东流经了广牧县故城北。而若按八一古城即广牧县故城考量则显然先流经了广牧县故城,然后才会流经临河县南,故从方位考量八一古城无法满足注文“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的校验。。

其次、从距离考量,八一古城直线距乌梁素海南端约101.2公里,按陈梦家先生考证的与北魏接近的北周一里约合今442.41米计算约228.7北魏里,而若考虑河道蜿蜒等因素则南河从八一古城至乌梁素海南端处应至少250北魏里,这样显然与“迳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不太相符。

其三、比对之下《地图集》认为八一古城系沃野县故城则更妥切。

故笔者以为广牧县故城当在临河县故城(高油坊古城)西偏南一带的地域去搜索。

经仔细爬梳相关文普资料,笔者发现位于高油房古城西南的五份桥村汉城最可能为汉广牧县故城。

首先,从方位考量,五份桥古城位于临河古城之西符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的方位描述。(备注:五份桥古城位于今南河北约18公里,考虑到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及河套地区黄土高原的地理特性等因子的作用,自古以来黄河向东、向南偏移的趋势是大致不变的。故五份桥古城在汉代时位于黄河南河的南岸,而因黄河南河河道南移,便又位于南河之北岸,故此出现了与注文“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相悖的情形。)

其次,从距离考量,五份桥古城处直线距乌梁素海南端约82.4公里,按陈梦家先生考证的与北魏接近的北周一里约合今442.41米计算约186北魏里,而若考虑南河河道蜿蜒迳流的因素则南河从五份桥处至乌梁素海南端处至少约200北魏里,与注文“迳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的描述是基本相符的。

第三从规模考量,五份桥古城比八一古城的规模更大。五份桥古城位于五原县丰裕乡五份桥村东500米处。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700米,周长约3400米。夯筑土墙,基宽8m,残高1~2m,夯层厚10~18cm。南墙中部辟门,宽7m。出土有泥质灰陶罐、弦纹罐残片及五铢铜钱等,另外附近发现五份桥汉墓群面积约7万平米。(2003,内蒙古文物局)

故综合考量,笔者以为广牧县故城即今五份桥汉城址。

河水又东,迳马阴山西。《史记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史记音义》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今县在河北,言阴山在河南,又传疑之非也。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故《广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音义》之僻也。阴山在河东南则可矣。

按“《史记音义》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安阳县即今下文所谓西安阳县故城)结合百度地形图考量今包头市西北一带的乌拉山恰当其位。

    河水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为武符者也。按《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又按《魏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长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瓒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也。
     朔方县故城,王北辰(1991)认为什拉召古城应是西汉朔方县故地。《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就将朔方县标注在黄河南岸什拉召古城一带。按注文北河与南河汇合后(汇合处按《地图集》约今乌梁素海南端)“河水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而今位于黄河河道西南侧的什拉召古城亦正当其位。

大盐池,约今巴音乌素镇盐海子。

△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

河水自朔方东转,迳渠搜县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县,东部都尉治,王莽之沟搜亭也,《礼·三朝记》曰:北发渠搜,南抚交趾。此举北封南,《禹贡》之所云析支、渠搜矣。

渠搜县故城,位置不详。冯文勇认为系什拉召古城,这是因为他以西局子古城比定为朔方县故城从而造成后续的推导问题。今城址不明疑盖因此段地势平衍河水迁徙不定或已被湮没。马雍在《新疆佉卢qū lú 文书中之kosava即氍㲣考――兼论“渠搜”古地名》[7]一文中认为:“氍氈(音qú zhān氈是毡的繁体字,氍氈即佉卢文书中之kosava,是一种粗毛织物)最早的译名也应是“瞿叟”、“瞿搜”或“渠叟”、“渠搜”之类。当然,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找到这种证据,但是,在古书中恰好出现‘渠叟”和‘渠搜”这两个译名,不过,不是用来指一种毛毯而是指古代西域的一个部落。因此,使我联想到,这个部落的名称或者与“氍㲣”这种毛织物不无关系”。

河水又东,迳西安阳县故城南,王莽更之鄣安矣。

西安阳故城,按注文方位顺序结合相关考古资料考量疑与今乌拉特前旗张连喜店古城有关,但据内蒙古文物局相关资料张连喜店古城周长约1060米则作为县一级城邑规模偏小,故西安阳故城是否为张连喜店古城本文姑且存疑。另注:卷十三祁夷水(壶流河)流域有代郡东安阳与此处西安阳遥相呼应(“《地理风俗记》曰:五原有西安阳,故此加东也”)

河水又东,迳田辟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
   
田辟城,不详。

屈东过九原县南,河水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虏也。

成宜县故城,不详。

河水又东,迳原亭城南。阚骃《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

原亭城,按注文所述故城的次序、距离、方位结合考古综合考量疑即今位于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乡的三顶帐房古城。古城平面呈方形,周长约4000m(如此规模庞大的古城可能与原亭城为中部都尉治有关)

张海斌、冯文勇则认为三顶帐房古城为宜梁县故城;但从距离及方位考量,位于三顶账房古城东略偏南的麻池古城距三顶帐房古城34km,显然不太符和宜梁县故城位于“五原西南六十里”的方位及距离表述[8]

河水又东,迳宜梁县之故城南。阚骃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

宜梁县故城,宜梁之称谓来由盖与此处河道地势平衍宜架桥粱渡河有关。初步考量即今昭君坟古城,城址位于达拉特旗昭君坟乡昭君坟村西,古城北距黄河约3km,直线距离五(九)原郡故城(麻池古城)约23.8公里,按陈梦家先生考证的与北魏接近的北周一里约合今442.41米计算约54北魏里,当然考虑道路蜿蜒曲折的因素则二城距离约为60北魏里,与注文“五原西南六十里”的方位及距离描述基本相符。

当然今昭君坟古城位于黄河之南约3公里,与注文“河水又东,迳宜梁县之故城南”不符,但鉴于此段地势平坦河道摆动不定等因素考量北魏时昭君坟古城当位于河水之北。(注:民国三年(1914年)初,地理学家张相文于4月26日曾投宿于麻池古城西面的一个小村,第二天他在日记中写道:“二十七日,西行数里,望黄河南岸,土阜隆起若小山,亦名昭君墓。闻之村人云,此乃昭君衣冠冢也。旁有土垒似营屯,近已颓废。旧在黄河北岸,自河流北徙,乃在河南矣。[9]

而据莫久愚实地考证[10]昭君坟位于著名的黄河古渡北面偏西约3公里的地方。在一片约二三十米高的土阜上,兀然生出几簇直立的怪石,像一座人工堆砌的假山,面对黄河南岸的漫漫平川,特别引人注目。走近它北侧临河的一面,只见石崖拔地而起,峭立如堵,森然耸立水畔,远远望去,宛若城郭。景区经理告诉我:河对面东北方向就是包头市著名的麻池古城。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水经注》中的地名--“石崖城”。 则与注文“(宜梁县故城)今世谓之石崖城”大致对应。

昭君坟古城己经被冲蚀平整为平地,推测古城平面大致为长方形,南北宽约200420m,东西长约l 100m,周长约2720m。古城址内文化层厚度约1m,采集有绳纹瓦、灰陶敛口盆等;古城西侧暴露长方形砖室券顶墓1(2003,内蒙古文物局)

河水又东,迳副阳城南,东部都尉治。

副阳城,按“河水又东,迳副阳城南”及副阳城位于宜梁县故城与九原县故城(麻池古城)之间考量疑与今孟家梁古城有关。张海斌等亦持此论;孟家梁古城位于包钢废厂院内。五十年代内蒙文物工作队曾做过调查,城址平面呈方形,边长360米,方向342 度。古城破坏严重,现仅存一段长约20米的西墙,土墙夯筑,基宽85 米,顶宽45米,夯层厚8—9厘米,夯窝直径7—8厘米……..孟家梁古城位于三顶帐房和麻池古城之间,按照《水经注)注文的叙述顺序这个城应该是副阳城[11]

又东,迳河阴县故城北。

河阴县故城,不详,疑因其距河水较近因河水迁徙不定已为湮没。(上述渠搜县、田辟城、成宜县故城等迄今尚未找到对应的古城址,疑皆因距河水较近而遭湮没。)


[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占自治区分册》(下).两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616

[2]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86页

[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96页

[4]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5]张运才刘亮亮 付春艳:《“牛轭”地理谈》,《地理教学》2016年第1期,第61

[6]盖山林:《丰富多采的内蒙古岩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第52

[7]马雍:《新疆佉卢文书中之kosava即氍㲣考―兼论“渠搜”古地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文物出版社,1990年,页112115

[8]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第250

[9]劳亦安辑:《古今游记丛钞·卷四十六·塞北纪游》,台湾中华书局1961年影版本

[10]莫久愚:《达拉特旗昭君坟:黄河南岸石崖城》,正北方网, 20100427 17:20

[11]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达茂旗文物管理所:《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草原文物》,2000年第1期,第8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