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刘渡舟治疗心悸(室性早搏 心房纤颤)医案两则

 太平时光 2020-08-02

心悸,中医病证名。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西医认为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的各种类型的心脏疾病较为常见。而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下面来看一下中医大家刘渡舟老先生是如何治疗心悸病症的吧~

一、心悸(室性早搏)

杨××,男,33岁,工人。患者于一年前因连续加班,过于劳累,忽觉心悸不安、少寐、周身乏力。做心电图,提示“频发性室性早搏”,经服用培他乐克,肌苷等药物,心悸减轻,但停药后其证复作。现心悸频发、胸中发空、气短而不接续、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睡眠不佳。观其舌质淡嫩,脉弦细而带有结象。刘老辨为心胸阳气不足,导致水气上冲的“水心病”之证。治法:通阳化饮,补益心气。

疏方:桂枝14g、茯苓20g、白术10g、炙甘草10g、丹参15g、党参15g、沙参12g。

服至七剂后,心悸明显减轻,胸中已不觉发空。守方又续进十余剂而病愈。

[按语]有关刘老指定的“水心病”的成因和证候已见于前。本案加入“三参”之意义,因兼宗气虚弱之故。《灵枢·邪客篇》曰:“宗气者,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如果宗气虚弱,无力推动血脉运行,心脉迟缓,则必然加重“水心病”的病情。故在用苓桂术甘汤的同时,加上党参、沙参、丹参以补益心脏之气,并通心脏之脉,名之为“三参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为佳。

二、心悸(心房纤颤)

赵××,女,54岁。发热已两月余,经中西药治疗,发热渐退,但从此出现心悸不安,每日发作数次之多。西医诊为“心房纤颤”,多方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迁延不愈。患者为工薪阶层,不免债台高筑,生活拮据而令人忧愁,从此病情逐渐加重,精神抑郁,整日呆坐,两目直视,寝食俱废。主诉:心中悸动、失眠少寐、时发低热、月经量少、血色浅淡。视其舌淡而苔薄白,切其脉细缓无力。刘老辨为忧思伤脾,心脾气血不足之证。治当益气养血,补益心脾。此病进归脾汤加减为宜。

方药:红人参8g、白术10g、黄芪10g、炙甘草10g、当归10g、茯神10g、远志10g、酸枣仁30g、元肉12g、木香3g、夜交藤15g、白芍15g、生姜5片、大枣3枚。

服药气剂,心悸大减,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夜间能睡眠。精神转佳,诸症亦随之好转。效不更方,又服十余剂,心悸不发,夜能安睡,逐渐康复。嘱其安静,将息调养。

[按语]本案心悸一证,起于发热之后,又因思虑、忧愁等情志,损伤心脾,气血不能奉养心主,故发生心悸不安之证。《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食少、倦怠、虚热,脾气虚之象;形消、不寐,心血耗之征。况其月经量少色淡,舌苔淡苔薄,脉细缓等候,均为气血不足之反映。故治疗当以健脾养心,气血两顾为主。归脾汤方用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大枣甘温以补心脾之气虚;当归、元肉味甘而润,能补心脾之血虚;茯神、远志宁心安神定悸;酸枣仁敛肝安魂;木香气香领药归脾,以养忧思之所伤,又能促进脾胃之运化。加白芍助当归以补血,加夜交藤助酸枣仁养心舍神而治不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